首頁歷史 > 正文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2022-01-25由 趣齋文史 發表于 歷史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七月,李密率眾在黎陽擊敗宇文化及的十幾萬驍果營大軍,令宇文化及只能帶著兩萬殘兵敗將北上魏縣。

李密十分激動,不僅是因為重創宇文化及令他再也無法覬覦黎陽倉,消除了瓦崗軍腹背受敵的危險。更重要的是,他即將以太尉、魏國公、尚書令的身份進入東都洛陽朝廷,擔任輔政。

然而,此時的李密絕不會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大獲全勝了。僅僅過了兩個月,他就一敗塗地,不僅辛苦創下的霸業煙消雲散,本人還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此前,李密曾是風光無限的反隋領袖,屢屢重創隋軍精銳。從當時的形勢看,他無疑是最有希望推翻暴隋,建立新朝的反王之一,卻為何遭遇一次失敗,便再也無法東山再起?

頓兵堅城下的無奈

大業十三年春,李密勸說翟讓趁著東都小朝廷內部不穩的時機,奪取洛陽,進而與群雄爭奪天下。

今東都空虛,兵不素練;越王衝幼,留守諸官政令不壹,士民離心。段達、元文都,暗而無謀。以僕料之,彼非將軍之敵。若將軍能用僕計,天下可指麾而定也。

隨後,李密和翟讓率領七千精兵襲破興洛倉,又逐一擊敗兩路前來討伐的隋朝官兵。

一時間,瓦崗軍聲威大震。李密本人在瓦崗內部的地位更是水漲船高,直接超過原首領翟讓,成為瓦崗的新任一把手。

然而,此後一年多的時間,李密一直與東都守軍反覆拉鋸,卻始終沒有拿下這座堅城。

其實,早在大業九年,李密曾為楊玄感進獻上中下三策時,就認為攻打東都是下策。而事實也證明了李密的預料絲毫不差,選擇了下策的楊玄感,最終兵敗身亡。

既知攻打東都是下策,李密為何還執迷不悟,重蹈楊玄感的覆轍呢?

是東都的繁華太迷人,還是李密太健忘?

事實上,李密之所以選擇在洛陽跟東都守軍死磕,是因為他別無選擇。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這一年的四月,李密率軍攻克東都郊外的回洛倉後,早先歸降的原隋朝鞏縣縣長柴孝和就勸他放棄洛陽,直接率軍西入關中,佔領長安,以成帝業。

秦地山川之固,秦、漢所憑以成王業者也。今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國守回洛,明公自簡精銳西襲長安。既克京邑,業固兵強,然後東向以平河、洛,傳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傑競逐,不早為之,必有先我者,悔無及矣!

柴孝和所說的與李密所想的可謂是不謀而合。然而,李密用一種無奈的口吻回答了他:

此誠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從兵猶眾,我所部皆山東人,見洛陽未下,誰肯從我西入!諸將出於群盜,留之各競雌雄,如此,則大業隳矣。

不得不說,李密的顧慮並非杞人憂天。

李密最大的劣勢就是,他一直都是一個人孤軍奮戰,沒有親族的幫襯。因跟隨楊玄感造反失敗,他的家族受到牽連而沒落。這就導致,哪怕他因軍功後來者居上,成為瓦崗軍的首領,沒有根基,也無法牢牢掌控瓦崗軍。

而同一時期的李淵和王世充,則與李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李淵經得起失敗,哪怕一度丟失了軍事重鎮太原,甚至河東大部分地區,依然有一個英武卓絕的兒子李世民來為他收拾爛攤子。

除了三個兒子外,李淵即位後還將自己的堂弟堂侄們大多封為郡王,付以兵權,正是為了“強宗室以鎮天下”。

但是,李密卻沒有這樣的資本。驍果營不願意跟隨楊廣長期滯留江都,不斷逃亡,甚至不惜走上弒君的道路,就是因為他們的根基在關中。同樣,李密手下的兵將絕大多數都是山東人,也絕不願意背棄故土,追隨李密去遙遠的關中。

因此,並非是李密不想西入關中,而是不能。他能做的只是攻打東都,直到拔除這顆釘子。

內部血並,人心離散

李密很清楚自己的劣勢所在,所以他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屢屢招降隋朝官兵,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試圖打造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

只是,李密沒有想到,此舉卻推動了瓦崗內部的分裂。

密雖據倉,無府庫,兵數戰不獲賞,又厚撫初附之兵,於是眾心漸怨。

每次豁出性命去戰鬥沒有賞賜也就算了,眼看著一群降兵居然過得比自己還滋潤,原瓦崗寨的人哪裡還能忍!

他們對李密十分不滿。所以,他們決定廢掉李密,重新推翟讓上位。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翟讓麾下的司馬王儒信就勸他自為大冢宰,總掌大權,架空李密。翟讓的兄長翟弘更是勸他自立為帝,還大言不慚地不說若翟讓不做,就換他做天子,絕不能便宜外人李密。

翟讓雖然平庸,卻頗有自知之明,也沒有太大的野心。他自知才幹不如李密,所以聽了這些話也只是一笑了之,並不曾放在心上。

然而,這些話傳到李密和他那幫心腹的耳朵裡,卻讓他們很是憤怒。

再加上此前翟讓無理取鬧,杖打李密麾下的將領崔世樞,早已引起了李密麾下諸將的不滿。於是,房彥藻和鄭頲等人紛紛勸李密先下手為強,除掉翟讓。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李密設宴邀請翟讓及其兄侄親信,還有瓦崗的重要將領徐世勣和單雄信等人。

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鴻門宴。

然而,翟讓不是精明的沛公,身邊沒有像張良那樣的智者,宴席上也沒有項伯這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士。

透過這次血並,李密除掉了翟讓連同他帶來的那些人,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這件事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

讓麾下欲散,密使單雄信前往宣慰,密尋獨騎入其營,歷加撫諭,令世勣、雄信、伯當分領其眾,中外遂定。讓殘忍,摩侯猜忌,儒信貪縱,故死之日,所部無哀之者;然密之將佐始有自疑之心矣。

茶杯摔碎了,就算粘好,依然會有裂紋。李密用手段壓下了這件事,卻沒有消除它帶來的惡劣影響——瓦崗上下從此跟他離心離德。

這件事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日後卻在關鍵時刻,給了李密緻命一擊。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瓦崗與東都依然處於拉鋸的狀態。

直到大業十四年六月,一個人的到來,才短暫地改變了這種形勢。

這個人,就是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從江都北上的。三個月前,他曾幹了一件天下人都想做的事——殺死暴君楊廣。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此時的東都小朝廷,已經尊奉越王楊侗為新帝。對於這位弒殺先帝楊廣的亂臣賊子,東都上下畏懼不已。何況,洛陽郊外,還有一位梟雄李密在虎視眈眈。

與此同時,李密同樣感到壓力山大。

因為,宇文化及不是一個人來的,緊跟他而來的是十幾萬驍果營。這支軍隊曾是楊廣的親軍,也是大隋帝國最精銳的部隊,最終卻將楊廣送上了不歸路。

宇文化及不想落得跟楊廣一樣的下場,就必須要解決這十幾萬人的吃飯問題。而河南最豐實的三大糧倉——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均已落入李密之手。

李密與宇文化及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李密憂慮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應付十幾萬驍果營已然十分吃力,如果東都守軍趁著瓦崗和驍果營混戰,從背後偷襲,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李密為難之際,東都小朝廷的皇泰主楊侗命人給他送來了一道敕書。正是這道敕書,讓李密決定安心對付宇文化及。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皇泰主楊侗赦免了李密的罪行,又冊拜他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讓他先平定叛臣宇文化及,然後入朝輔政。

這道招安敕書,隱藏著東都小朝廷的不安好心。

東都聞宇文化及西來,上下震懼。有蓋琮者,上疏請說李密與之合勢拒化及。元文都謂盧楚等曰:“今仇恥未雪而兵力不足,若赦密罪使擊化及,兩賊自鬥,吾徐承其弊。化及既破,密兵亦疲;又其將士利吾官賞,易可離間,並密亦可擒也。”楚等皆以為然,即以琮為通直散騎常侍,齎敕書賜密。

換言之,東都小朝廷之所以招安反賊李密,不僅是畏懼宇文化及的十幾萬大軍,更是打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如意算盤。

對於這些小心思,李密未必不清楚。並且,接受招安,就意味著放棄反隋盟主的地位。而他依舊接受招安,並不是像宋江一樣對朝廷心存幻想,而是形勢不利,為了避免雙線作戰,不得不如此。

李密擊敗了宇文化及,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密破宇文化及還,其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

雪上加霜的是,李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還什麼也沒有得到,反倒為他人做了嫁衣。

原來,就在李密跟宇文化及打得熱火朝天之時,東都內部爆發了一場內訌。

軍中實力派王世充發動政變,清洗了掌權“七貴”的反對派元文都、盧楚等人及其勢力,全面執掌大權,徹底架空了皇泰主楊侗。

王世充,正是李密的死對頭。雙方曾在洛陽城外多次交手,打得你死我活。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一山不容二虎。既然王世充已經上位,東都小朝廷自然沒有了李密的位置。

一失足成千古恨

這邊,李密兵困馬乏;那邊,王世充正厲兵秣馬,準備趁李密病要他命!

這一年的九月,雙方之間的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在開戰之前,李密召開了軍事會議,聽取眾將的意見。

裴仁基認為,王世充傾巢而出,洛陽必定空虛,我方可分兵防守險要之地,令王世充不得東進。同時,挑選三萬精兵逼近東都。如此一來,王世充必定會回救老巢。等到王世充返回,我方就按兵不動;王世充再出兵,我方再次逼近東都。反覆折騰,讓王世充疲於奔命,然後伺機破敵。

這個主意有點損,卻是個很有效的辦法,也得到了李密本人的肯定。

然而,軍中諸將卻紛紛鼓動李密與王世充正面開戰。

陳智略、樊文超、單雄信皆曰:“計世充戰卒甚少,屢經摧破,悉已喪膽。《兵法》曰‘倍則戰’,況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機展其勳效;及其鋒而用之,可以得志。”於是諸將喧然,欲戰者什七八,密惑於眾議而從之。

此前,李密曾多次大敗王世充,對於這個手下敗將,心中難免有幾分輕視。再者,李密新破宇文化及的十幾萬大軍,正是志高意滿的時候,又加上眾將的慫恿,李密於是放棄了自己和裴仁基的想法,決定按照諸將的意見,直接與王世充正面剛。

裴仁基仰天長嘆,斷言李密必定會後悔。

李密作出決定後,他的記室魏徵曾對長史鄭頲談過自己的見解:王世充之眾來勢洶洶,難與爭鋒,但他們缺少糧食,志在速戰速戰。如果深溝高壘避其鋒芒,等到敵方糧草耗盡,必定會撤退,我方再從背後掩襲,豈有不勝之理!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這也是一道良策。很可惜,鄭頲才能平庸,認為此言不過是老生常談,壓根就沒放在心上。魏徵人微言輕,他的話並沒有引起重視。

從這一刻起,李密的命運就此註定!

李密很快就被王世充打得潰不成軍,原歸降的驍果營將領陳智略、張童仁等人迅速拋棄了他,率部投靠了王世充。無奈之下,李密只好帶著一萬多殘兵返回洛口。

鎮守洛口倉(即興洛倉)的邴元真是個貪鄙小人,聽聞李密兵敗,馬上就暗中投靠了王世充,充當帶路黨,準備拿舊主李密的人頭去換取功勞。

而此時,李密殺翟讓的惡果也顯現出來了。

翟讓橫死之際,單雄信叩頭求饒,才免得一死。如今他終於找到報復的機會了。他眼睜睜看著李密兵敗,勒兵自據,不理不睬。

李密只好領兵前往武牢關。而他一走,單雄信毫不猶豫率領部眾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打算去黎陽與徐世勣會合,以圖東山再起。

可是,當初鴻門宴上的一切仍然歷歷在目。徐世勣被砍傷了脖子,差點死於非命,難道他就沒有心懷怨恨嗎?誰又能保證他不會是下一個邴元真和單雄信呢?

眾人草木皆兵,紛紛勸阻李密不要去黎陽。

走投無路之下,李密只好率部投奔關中的李唐。

五年前他曾勸楊玄感入據關中爭奪天下,一年前柴孝和也曾勸他佔領關中成就帝業。關中,一直也是李密魂牽夢縈的地方。

只是,李密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以這樣的方式踏上關中的土地。

李密是隋朝的掘墓人,為何一次戰敗就失了天下?

當李密帶著兩萬殘兵敗將如喪家之犬一般進入關中時,那個雄才大略的魏公已然死去,剩下的時日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屬於魏公的宏圖霸業也一併煙消雲散,數年心血就此付諸東流。

魏徵曾在《隋書》中如此評價這位故主:

李密遭會風雲,奪其鱗翼,思封函谷,將割鴻溝。期月之間,眾數十萬,破化及,摧世充,聲動四方,威行萬里。雖運乖天眷,事屈興王,而義協人謀,雄名克振,壯矣!

從落魄的貴族子弟到“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反隋領袖,李密這一生的經歷可謂傳奇。他將一個毫不起眼的土匪寨發展成反隋第一大勢力,又屢屢消滅隋軍精銳,足見其才幹魄力不凡。

雖然最終取代隋朝的是李淵的唐朝,但毫不誇張地說,隋朝真正的掘墓人其實是李密。至於最終兵敗,霸業成空,固然有其自身的弱點,更多的卻是運氣不佳,徒嘆奈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