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張彝之死與中國南北朝時期貴族政治的命運

2022-01-25由 百年瓜蟲 發表于 歷史

張彝之死與中國南北朝時期貴族政治的命運

最後的奏摺

鼻青臉腫、奄奄一息的秦州刺史、冀州大中正、安西將軍張彝口授了最後一份奏摺:“臣六世為官、誠心為國。臣家園被毀,長子被害,遭此橫禍,世所罕見。但若國家能夠推行臣所奏之事,臣雖死無憾啦。”言罷,氣絕,時年五十九歲,時值北魏神龜二年(519年)二月。

張彝臨終還念念不忘的“所奏之事”是他授意二兒子張仲瑀所上的一道奏摺。其中建議國家確立選拔人才的標準。這本無稀奇,但其中特別要求國家在人才選拔中“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為何要排擠“武人”?所謂“清品”又是什麼?

事件的來由:北魏士族化運動中的矛盾

此前在孝文帝時期,北魏王朝已經效法魏晉時期的制度,實行了“九品中正法”。也就是確定天下族姓的高低品級,進而根據這些品級授予官爵。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廣泛籠絡中原士族,對他們進行“政治讓利”,以便使鮮卑政權能在中原扎穩腳跟。而自高至低定為“九品”的族姓,主要是以中原文化為衡量標準的。這就是為什麼魏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從穿衣、語言、婚姻、教育文化等日常生活領域,全方位接納漢化。這實際上是要將鮮卑貴族改造為與中原士族相似的“文化貴族”。

張彝之死與中國南北朝時期貴族政治的命運

問題是,鮮卑人原本是遊牧民族,遊牧和征戰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而軍事和戰功是鮮卑人身份上升的最重要的渠道。對於中原士族以“讀書治學”和禮儀文化的生活方式很不感冒。他們更反對北魏王朝計程車族化改革。因為這一制度實際上剝奪了他們透過軍功上升的機會。當年在北魏初期,崔浩就曾經想要推行這項改革,結果招致鮮卑貴族群起反制,崔氏滿門被滅。對於採用九品中正法,很多鮮卑人是反對的。在魏孝文帝遷都和推進漢化的問題上,包括太子恂在內的鮮卑貴族集團採取了抵制的態度。但是,孝文帝執意推行漢化,而他又是皇帝,所以反對派也沒有辦法。

御林軍譁變與張氏父子之死

但孝文帝死了以後,弱勢皇帝孝明帝拓跋詡上臺後,他們的機會來了。神龜二年二月,代表士族利益的張氏父子提交了前面提到計程車族化改革的奏摺。洛陽的御林軍便藉此聚眾發難。他們圍堵焚燒了張氏的宅第,把五十九歲的張彝拖出來,打得半死。又把他的大兒子張始均扔進火中燒死。此次洩憤事件震動了天下。但是皇室懼怕更大的亂子,不敢嚴辦,只揪出八個軍人處死了事。朝廷手軟,帶來了更大的麻煩,六鎮軍人見勢,更是磨刀霍霍,準備幹大的。最終,爾朱榮率先起兵,殺入洛陽。北魏王朝也走向了崩潰。

神龜二年的御林軍譁變及張彝父子事件,既是北魏王朝滅亡的起點,也是北魏王朝士族化改革的失敗的標誌

張彝之死與中國南北朝時期貴族政治的命運

自魏晉時期形成計程車族政治,在南北朝分別遭遇到了不同的環境:在南朝,自劉宋時代開始,由於寒族勢力的崛起,士族力量遭到持續地削弱。在北朝,由於鮮卑人致力於進取中原,為此,一度大力籠絡中原士族。這給中原士族的勢力接續提供了空間。於是,中原士族長期試圖推動北朝的政治改革,以維護士族的利益。但卻遭到巨大的阻力。早期的崔浩被殺,中期的孝文帝處死太子,以及晚期的張氏父子被殺,都是這種阻力的展現。 當然,這些事件並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士族。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將士族連根拔起並最終消滅的,是隋朝興起的科舉取士的制度,這要歸功於那個歷史上有名的“壞皇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