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2021-04-19由 俚言 發表于 歷史

逢年過節,中國人往往喜歡去寺廟祈福,想必,大家都對佛像一點也不陌生。今年的春晚,特意安排了一個暖心的環節,報告大家一尊天龍山石窟流失的佛首已經迴歸祖國,真乃可喜可賀。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一尊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可喜可賀

不過,在佛教起步的時候,有沒有佛像存在呢?佛教造像是怎麼產生的?佛教造像具有什麼特點?又是怎樣傳入中國的?關於這些問題,能回答上來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春晚中的這尊法相莊嚴、慈眉善目的石雕佛像的佛首,是從日本輾轉回歸祖國的。大約在100年前,這尊佛首是被一小群日本人透過卑劣的手段弄走的。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在第八窟中,佛首被盜後的情形

這尊佛首,原是山西太原近郊(太原市西南三十六公里處)的天龍山石窟第八號洞窟中的主佛像(背北朝南)的佛首。可以確定,這尊佛像雕刻於隋代,因為,在第八窟的外面,發現了建造時留下的石碑,其銘文顯示時間為公元584年。

天龍山石窟,最初興建於公元六世紀(南北朝時期),即東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至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年間。 太原以及周邊地區古名為幷州,在南北朝時期改為晉陽。直至隋唐,此地都是北方重鎮,喧鬧繁華一時,直至今日。

在佛教起步的時候有沒有佛像呢?

大家都知道,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在佛祖釋迦摩尼涅槃(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前後,說法不一)之後,弟子們透過聚眾講經,整理並形成了佛祖釋迦摩尼的語錄集,這就是佛經結集了(有過多次)。不過,當時,還沒有佛像。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佛經結集

佛教在印度次大陸廣泛傳播之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前232年),將佛教定為了國教,所以,佛教界認為,阿育王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

阿育王覺得,佛陀相好莊嚴,不應以尋常人的形態看待,所以,不應該有佛像。據史料記載,當時,有好事者(傳說為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的弟子)造佛像祭拜,阿育王聞之大怒,將他們悉數捕殺,佛像也許因此而被禁。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在古印度次大陸上存在很多小邦國,號稱16國

不過,在位於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的犍陀羅國,情況就不一樣了。犍陀羅國的王城,在今日巴基斯坦的城市白沙瓦附近。犍陀羅國,先是受到了古波斯文化(即雅利安文化)的影響。

然後,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東來,佔領了犍陀羅,帶來了古希臘文明,特別是古希臘的雕刻造像藝術。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東來,佔領了犍陀羅

公元前3世紀前後,由於孔雀王朝的擴張,佛教傳入犍陀羅。可以說,犍陀羅位於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處。那時,一方面,希臘人(馬其頓人)和犍陀羅國的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來自孔雀王朝的佛教僧侶,也紛紛到犍陀羅國授業傳道。

從此以後,古印度文化、雅利安文化、希臘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犍陀羅國得以融合而產生了獨特的犍陀羅文化,然後,大規模的佛教造像就開始了。

佛教造像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佛教造像藝術,得益於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在犍陀羅文化的興盛時期,大乘佛教得以成型,佛像藝術也逐漸起步了。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最初的犍陀羅佛像,帶有明顯的古希臘雕塑的痕跡

現今,在犍陀羅古國,陸續發現了不少的佛教遺存,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佛像。那時的佛像的面部特徵以及服飾以及頭髮的飄逸感覺,均帶有古希臘雕塑的明顯痕跡。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犍陀羅古國時期的佛像

犍陀羅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集,也許發生在公元元年前後。在公元前2世紀,原居中國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由於戰敗於匈奴,不得不往西南方遷徙。

接著,一路向南,大月氏戰勝了西域境內的各個古老王國,再南下滅了大夏;原居大夏的人們,只好逃亡至犍陀羅。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大月氏人的遷徙路線

大月氏部落的遷徙路線,與漢代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大致路徑,是基本吻合的。這麼一來,也為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了必要的條件。

此時,在犍陀羅,正好處於大乘佛教的鼎盛時期,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就透過來往於絲綢之路之上的商旅和僧侶,逐漸傳入了中國。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東漢漢明帝劉莊像

在東漢時期,雖然在民間和朝堂之上,都有一些對外來佛教的質疑,不過,中國還是順利地接受了佛教的傳播,也接受了佛祖釋迦牟尼畫像與塑像。

根據《高僧傳》的記載,東漢蔡愔攜西域釋迦像來中國,回到京師洛陽之後,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公元75年)下令畫工描繪。這一事件,是佛教傳入中原之後的標誌性的重大事件。位於洛陽的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就是那時建造的。

中國的佛教造像有什麼特點?

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自西而來,對古老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為直觀的是,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自西向東,出現了大量的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我們都不陌生。比如,大家都應該知道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等。當然,也包括上文提到的位於太原的天龍山石窟了。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已經逐漸中國化

隨著地理位置的東移,同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佛教造像越來越中國化。當然,從中還是可以隱約看出犍陀羅佛教造像的影子的。

中國化的審美情趣,是一步步地融入到我國的佛教造像之中的。比如,洛陽龍門石窟中的一尊觀音造像,舞姿婀娜,就明顯具有古印度的特點。

到了隋唐時期,也就是玄奘法師造訪犍陀羅的時候,中國的佛教造像已經具有越來越明顯的中國特色了。此次迴歸祖國的天龍山石窟佛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此次迴歸祖國的佛首的全貌

不過,用一句中國特色來描述中國的佛教造像,恐怕還稍顯簡單了。其實,在我國,關於佛像的樣貌和體態等等,是有具體而詳細的規定的。

我國對於佛教造像,大致有什麼具體的要求呢?

人們常說佛像莊嚴,也知道,佛像或者菩薩像,多為慈眉善目。那麼,具體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拿佛陀像(其他還有菩薩像、羅漢像等)來說吧,具體要求是,必須滿足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合稱“相好”。因為,古人相信,佛陀是眾德圓極、人天中尊、眾聖之王也。

人們認為,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悟所得,有“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之說。總而言之,佛陀應該是長著一副令人肅然起敬的福相就對了。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佛首之一,年代為唐代

具體來說,三十二相指的是,佛像的三十二種特徵。比如,一種最古老的說法(其他的說法,大約都差不多,即萬變不離其宗也)是:

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勝餘人、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五手足指合縵網勝餘人、六足跟具足滿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稱、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纖好、九立手摩膝、十陰藏相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軟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面板薄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滿、十八兩腋下滿、十九身上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而根深、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伽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羅綿、三十二頂肉髻成。

當然,這些特徵,都是佛教信徒們的美好想象和其精神寄託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樣,八十種好的要求,也是如此,只不過,是更加具體化了而已。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佛首之二,年代為唐代

八十種好,指的是,佛祖如來善相的八十種細微的特徵。比如,手型、表情、姿態等更加具體的要求。關於八十種好,其中一種說法如下:

無見頂相、鼻高不見孔、眉如初月、耳輪重捶、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噁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而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歡不厭足、髮長好、發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得之相。

被盜搶文物的迴歸,是大勢所趨

據統計,從天龍山石窟流失到國外的佛像等珍貴文物的總數,達100多件之多。其中,流落到日本的數量最大。此次迴歸祖國的佛首,是這批文物中的第一件,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不過,我們的努力還不能鬆懈,因為任重而道遠呀。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天王雕塑之一,來自天龍山石窟,現藏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再舉一個例子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物珍品。除了上文談到的2尊唐代的佛首之外,還收藏了2尊來自天龍山石窟的天王雕塑。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天王雕塑之二,來自天龍山石窟,現藏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天龍山石窟所遭受的浩劫,是帝國主義分子的“傑作”。上世紀20年代,日本人關野貞和山中定次郎等人,透過賄賂天龍寺住持淨亮和尚以大量的金條和銀元,得以大規模地鑿下佛首等文物,匆匆帶走。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上世紀20年代,日本人與天龍寺住持淨亮和尚等人的合影

後來,中華民族的民族罪人,也是佛教界的罪人淨亮和尚,被當時主政山西的馮玉祥將軍下令槍決。可是,惡人雖已伏法,造成的損失卻已經無法挽回了。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日本人偷鑿佛像的照片,是他們的罪證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幾百年以來,世界上的許多民族,都痛失了自己民族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比如,近期,英國大英博物館決定將一塊4000年前的蘇美爾文明時期的匾額的殘片,歸還給伊拉克政府。這塊匾額的殘片,是在2019年的文物拍賣過程中,被認定為盜搶而來的。

說說佛教造像的由來_欣聞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有感

近日,英國大英博物館決定將一個蘇美爾文明時期的文物歸還伊拉克

此次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迴歸祖國的過程,較為幸運。其中,旅日華僑張榮先生功不可沒。2020年9月14日,佛首現身日本拍賣行拍賣。隨後不久,在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及時努力之下,在張榮先生的積極配合之下,最終,促成了佛首的迴歸。

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成千上萬;究其流失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該繼續加大力度追討文物;與此同時,對於將來,文物迴歸祖國的步伐的快與慢,我們還不能太過於樂觀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