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2022-01-21由 南巷薇風 發表于 歷史

泱泱中華五千年曆史,誕生了多少王朝,而這些王朝又誕生了多少位皇帝?

這些至高的存在掌握著萬里河山,天下蒼生無不跪拜臣服,用萬歲、千歲來讚頌他們的天子。

然而誰又能真正活到萬歲呢?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活到60歲都已經是高壽了。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這些天子們亦然,他們從出生即是高人一等的存在,在他們和普通人沒什麼不同的壽數里,享受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為了將這樣的生活帶到死後,他們在生前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寢了。

帝王陵園的看守者

早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節喪》一文中,就有寫道,

厚葬的陵墓必然“奸人聞之,傳以相告。”而時間久了必定“守者彌怠,而葬器如故,其勢固不安矣。”

意思是厚葬的陵墓一定會被奸惡貪婪之人一傳十十傳百,

而時間久了,陵墓的看守者就會放鬆警惕開始懈怠,這種情況下陵墓中那麼多的珍貴隨葬品就必然會變得不安全。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當時看守陵墓的多半是陵墓主人的血緣關係者,

所以會有“死者彌久,生者彌疏”的情況出現,也因當時流行厚葬,所以戰國以來,盜墓活動非常猖獗。

到了西漢,

漢高祖劉邦為了抵禦猖獗的盜墓賊而創立了“守冢”制度,又繼承了先秦“麗邑”的陵邑制度

,至此,統治階級的陵墓守衛制度成型,並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而在級別最高的帝王陵園這裡,漢代甚至出現了“陵令、丞”這樣的官職,《唐六典》與《後漢書》中皆有記載:

陵令掌先帝山陵,率戶守衛之事,丞為之貳。

另《長安志·興平》一卷中也記載了當時帝陵的守衛規格:

守陵、漑樹、掃除,凡五千人。對於這些守陵的陵戶,朝廷給予了“並免課役”的獎賞。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守陵宮人

看上去守陵這份差事也沒有那麼差,但那是針對普通陵戶而言。在帝王陵園中,有那麼一種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守陵宮人。上文言道,

漢高祖劉邦創立了“守冢”制度,而他的皇后呂雉則是歷史上第一個把宮中沒有誕育子嗣的后妃安排到帝王陵園中守陵的人。

到了漢武帝時期,後宮人數眾多,武帝死後,因昭帝年幼,遂讓霍光把持了朝政,

《漢書•貢禹傳》中記載霍光“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這一行為影響了後世的帝王,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去。

唐代的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首《陵園妾》,開頭第一句便是“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由此可見守陵宮人悲慘的命運。

她們不像普通陵戶,她們當中的很多人自從進了帝陵,便只有死去的那一天才能解脫。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像大名鼎鼎的趙飛燕,被漢成帝所寵愛,被漢哀帝尊為皇太后,風光了一輩子,

卻在漢哀帝死後被貶為庶人,和同樣貶為庶人的傅皇后一起被打發去看守陵園,二人在進入陵園的第二天就自殺了。

趙飛燕與傅皇后的自殺,是因為不堪受辱,也是因為她們知道守陵宮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可怕。

如果要一直守陵到老死的那天,那還不如立刻自殺。那麼守陵宮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在《後漢書·祭祀》這一卷中瞭解到。

首先,

守陵宮人需要按規定時間為先帝整理床具、準備洗漱用具等,因為漢代人認為,人死後會有魂靈,所以園陵中設有先帝寢殿,寢殿中的一切都如先帝生前那樣擺設。

在為先帝準備好了洗漱用具之後,還要準備今天要吃的早膳,等著先帝的魂靈來享用。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等一切都打理好後,守陵宮人們要去殿前為先帝祈福,以求先帝在死後的世界也能享福。除此之外,還要定期舉行復雜的祭祀儀式,

每天、每月、每季都要在園陵中不同的地方祭祀,如若一個不慎出了差錯,便是嚴酷的刑罰等著她們。

除此之外,每個月還要遊衣冠,

這項特殊的祭祀顧名思義就是拿著先帝穿過的舊衣冠去宗廟裡進行祭祀,祭祀結束還得拿回園陵的寢殿裡繼續供著。

而對守陵宮人來說最為嚴苛的一點便是,

在先帝的壽宮中不能嬉笑喧譁,為了不驚擾先帝魂靈,壽宮中須得保持安靜。

這麼多宮人,每天在死一般的寂靜中,時間長了,也就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活著還是死了。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總而言之,

守陵宮人侍候先帝,必須事死如事生,假裝先帝一直在寢殿中,日復一日地伺候早已死去的看不見的先帝。

這對活著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可以說這些花季年華的宮人在進了園陵之後,就基本與一具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差別了。

為什麼會有守陵宮人

守陵宮人是一群悲慘的女子,她們活著沒有任何樂趣可言,終生侍奉死去的人,即便是死了,也只會被埋在園陵中,生前死後都無法離開園陵。

究其背後原因,還是和當時女子社會地位分不開。

前文有言,第一批守陵宮人是因為呂后的妒忌心而誕生的,而真正開始規定宮人守陵則是昭帝之後的事了。

在這期間,社會幾經變遷,從西漢初期兩性開放的風氣逐漸轉變為鼓吹女性貞潔,

可以從幾個例子看出來。

如景帝的第二任皇后、武帝的生母王娡,

她在入宮之前就已經嫁人生子,但是景帝毫不在意,王娡入宮後還為景帝生下了三女一子,其子就是武帝劉徹。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而王娡的其中一個女兒,是武帝的親姐平陽公主,也同母親一樣有著一波三折的婚姻,

她先是嫁與平陽侯曹壽,與其育有一子,曹壽死後,又二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死後,三嫁大將軍衛青。

從這對母女的婚姻中不難看出,

西漢初期,整個社會風氣都是比較開放的,女子對於貞節這個說法沒什麼概念,男女嫁娶自由。

除了是受到先秦遺風影響,還因為當時女子社會地位與男子相差無幾,不論男女,都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女子除了農業生產活動之外,還能從事紡織工作、甚至是經商。

就譬如館陶公主的面首董偃的母親,她就是一個珠寶販子,經常攜年幼的董偃出入館陶公主府上做一些珠寶生意,董偃就是這樣被館陶公主看上了。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再譬如卓文君,

她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可謂耳熟能詳,在與司馬相如私奔後卓文君在十字路口當壚賣酒補貼家用

,後世幾位詩人都提到過,如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中寫道: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順帶一提司馬相如,他曾是“孝文園令”,主管文帝園陵。

這些例子都是西漢初期到武帝時期發生的,

而在漢宣帝時期,首次發生了皇帝以官府的名義向婦女進行貞節表彰,鼓勵女子從一而終,從此開了這個先河,後世的最高統治者紛紛效仿。

這種思想上的轉變最主要的原因還得追溯到武帝時期,

由於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整個社會的教育都傾向於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主張“貴陽賤陰、男尊女卑”,

在經過長年的儒學思想教育後,漢朝人對於兩性關係逐漸改變了看法。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尤其是進入東漢以後,統治階層極力鼓吹女子貞節,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就在《白虎通義·嫁娶》一節中表達了“夫為天,妻為地……地無去天之義也。”的思想

,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只是丈夫的地而已,東漢的女子地位急劇下降。

就連同樣身為女子的班固之妹班昭,也十分贊同這樣的思想,寫出了《女誡》一文,

從女子的角度勸說女子應該以弱為美、對丈夫敬順。因其文采出眾,《女誡》一文風靡一時,被各家爭相傳抄。

除去東漢的社會風氣,當時女子生產力逐漸下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前文說過,在西漢,女子承擔了一半的家庭勞動,不僅要種地,還要從事紡織工作,也能出去經商,賣珠寶、賣酒的都有。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但是東漢之後,由於土地兼併現象嚴重,

家庭結構為適應此現象逐漸發生改變,從一個個小家庭聚合為一個大家庭,

在這樣的大家庭中,生產勞動就需要集體協作,而最主要的生產勞動方式——種地,需要更多的青壯勞力,於是女子漸漸從農業生產中退出。

那麼不再種地之後,

女子只能在家進行紡織,經濟收入大幅減少,地位下降,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又大力鼓吹男尊女卑、女子貞節

,使這個時期的女性對男性的依賴大幅增強,並逐漸自願成為男性附庸。

總結

綜上所述,造成兩漢時期宮人守園陵背後的根本原因乃是由於女子社會地位的下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幾十年上百年的儒家學說影響以及女子逐漸失去的生產力及經濟收入。

後宮女被置於園陵?以漢代宮人守陵為例,淺談漢代女子的地位變化

當然,皇權的壓迫也是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的女性自己放棄了社會地位,

如果一個人從思想上就認定了自己只是別人的附庸,那麼就算貴為人上人,那也只是尊貴的附庸而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