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歷史上太上皇和皇帝沒有關係融洽的,其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2022-01-20由 左都御史 發表于 歷史

最近有讀者問我說太上皇和皇帝哪一個權力更大,如果皇上拜見太上皇時要不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這個問題要是在評論區回答,恐怕不太方便。因此,藉著這個問題說一說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太上皇。

歷史上太上皇和皇帝沒有關係融洽的,其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太上皇”一般是指皇帝的父親或兄長,且皇帝的位置都是從他們手裡得到傳承的。除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是死後被尊為太上皇、劉邦因是開國皇帝尊其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以外,剩下的都是實實在在當過皇帝的。

中國歷史上獲得太上皇稱號的依次是莊襄王、劉太公、北魏獻文帝、北齊武成帝、北齊後主、隋煬帝、唐高祖、唐睿宗、唐玄宗、唐順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明英宗、清高宗。如果要算上那些亂世君王,大致有23位。

這些人雖為太上皇,可他們的禮遇卻大不相同。有的被囚禁,如唐玄宗、明英宗;有的在嗣皇帝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時,還被請出來裝點門面,如貞觀四年(630年)太宗被西、北諸侯部酋長共推為“天可汗”時,太宗宴會諸酋長於長安,恭請其父高祖參加宴會,向其炫耀自己的功德。

歷史上太上皇和皇帝沒有關係融洽的,其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握有實權的太上皇也有不少,比如北齊武成帝、南宋高宗、清高宗等人。這些太上皇因實掌朝政,故而自皇帝至臣民,誰都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如遇重大節日的慶賀,文武群臣都照例在嗣皇帝的率領下向太上皇行三跪九叩大禮,此後皇帝本人才能升座接受群臣的三跪九叩大禮。

不過,不管太上皇生前的待遇如何,他們死後的葬禮都是極其隆重的。這個時候,那些在太上皇生前時根本不管不問的皇帝們,便紛紛跳出來扮演大孝子的角色,甚至每每於朝拜山陵時哭得死去活來,將恩親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歷史上太上皇和皇帝沒有關係融洽的,其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同時,那些手握大權的太上皇去世後,皇帝一邊是隆重治喪,一邊則是拿父親的寵臣開刀。如嘉慶皇帝做了三年兒皇帝后,在其父乾隆駕崩後,便對乾隆晚年所行的軍國庶政流露不滿,凡其寵幸的將軍、封疆大吏及朝廷重臣,多遭指責。更有權相和珅,被抄家賜死。

那麼,皇帝為何對太上皇生前死後判若兩人呢?若透過表面現象,仔細歸納一下就不難看出。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皇帝追求至高無上的權力因太上皇的存在而被鉗制、干擾所致。

帝王自詡是天子,皇權不容被衝犯,試想在這樣的思維與意識環境中,非要在皇帝之上再加上一個太上皇是多麼滑稽。如此,太上皇權和皇權便有了直接且不可避免的對抗、衝突,結果必須有一方失敗、認輸,不是太上皇被囚禁不得參與國事,就是皇帝老老實實為臣子,聽從太上皇的安排。可以說,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是封建時代最難克服的問題之一。

歷史上太上皇和皇帝沒有關係融洽的,其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正是由於皇權具有排他性,最終導致了那些在皇權爭奪中取得勝利的嗣皇帝顧不得許多,他們一個個忘記了自己身為人子的一面,更不怕落得個弒父的萬世罵名。於是,在其父面前盡人子之孝便成了一句空話。

但話又說回來,歷朝歷代都奉行以孝治天下,所謂“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為什麼歷代統治者都如此重孝呢?《孝經》、《禮記》的解釋是:“夫人主孝,則民孝,則耕耘疾、守戰固,不罷北”,重孝無疑是皇權維護及統治穩定的基礎。

歷史上太上皇和皇帝沒有關係融洽的,其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因此,那些在太上皇生前沒有盡孝的皇帝們,在其父死後便一個個都誠心誠意地做起了大孝子。這無非是想示孝於天下讓臣民跟著他學習,做一個孝順而又忠於皇帝的臣子。另一方面,反正太上皇已死,給他再高的禮遇規格都不會影響自己手中至高無上的皇權,何樂而不為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