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2022-01-19由 歷史再回頭 發表于 歷史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西漢初期的劉敬是個有著傳奇經歷但卻不為人所熟知的政治人物。

劉敬,本名婁敬,當年因頗得恩寵而被漢高祖劉邦賜姓劉氏,故名劉敬。

劉敬當年只是一個來自於齊國的普通戍卒,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他被西漢帝國徵發至隴西地區服役。當服役大軍行走至洛陽城下時,

劉敬突然放下了他拉著的獨輪車,對同是齊人的帶隊軍官虞將軍說他想到洛陽城裡見見當今皇帝劉邦。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時為齊國戍卒的劉敬請求同是齊人的虞將軍為他引薦當朝皇帝劉邦!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一個普通戍卒想要面見當朝皇帝,這基本就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實現。

但所幸新生的西漢帝國還沒有那麼嚴格的尊卑限制,所幸虞將軍也是個通情達理之人,他最終同意了劉敬的請求,願意去為劉敬傳話。

史載“於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意思是“於是虞將軍稟告了漢高祖劉邦。劉邦下令接見劉敬,並賜予他食物。”

劉敬的大膽請求、虞將軍的通情達理、劉邦的禮賢下士,

這一系列政治舉動不僅改變了劉敬的個人命運,而且也深刻地改變了西漢帝國的政治局勢,甚至對後世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敬究竟對劉邦提出了哪些建議?劉敬的這些政治建議對西漢帝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劉敬的政治建議對後世封建王朝王朝又有何深遠影響?這一切的問題或許都值得我們認真探究、仔細回味。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的禮賢下士不僅改變了劉敬的個人命運,而且也深刻地改變了西漢帝國的政治局勢!

一、力勸劉邦定都關中,開啟了長安城的帝都時代

劉邦在洛陽皇宮中接見劉敬後,便當即詢問他對天下局勢有何高見。劉敬沒有正面回答劉邦的問題,卻先反問道:

“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

意思是“陛下您想定都洛陽,難道是想和周王朝比試誰更興隆嗎?”

此時的劉邦剛剛統一天下並登基稱帝,可謂正值意氣風發之時,聽聞劉敬如此不恭敬的反問之語後,便傲然回答道:“沒錯!”

劉敬聽聞劉邦如此回答後,就開始給劉邦分析起周王朝定都洛陽時的時代背景了(周王朝實行雙都制,西面以鎬京為西都,東面以洛邑為東都)。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在接見劉敬之前,漢高祖劉邦本欲定都洛陽!

劉敬指出周王朝之所以能夠定都洛陽,那是因為周武王伐紂時,周朝已經施行仁政長達數百年了,已經在朝堂之上和江湖之間積累了數百年的名望。

可以說,周武王伐紂的最終勝利是民心所向、四海賓服的結果。

反觀大漢帝國的建立過程則不然,

陛下您(指劉邦)在起兵反秦之前並無施行仁政的舉動,起兵反秦之後也是先後經歷了反秦戰爭、楚漢戰爭這兩場鏖戰才得以統一天下。雖說陛下有結束亂世、再創和平之功,但當時的民間社會卻也不可避免地在戰爭過程中被嚴重摧殘、破壞了。

餓殍滿地、民不聊生才是西漢帝國的實際景象,看似威嚴赫赫的大漢帝國其實正處在非常危險的局面。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周王朝當年以仁政和名望取代商朝,而西漢王朝純粹是以暴力的形式取代了秦朝!

分析完劉邦和周王朝統一天下的方式具有巨大差異後,劉敬又緊接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劉敬說道:“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

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

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

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秦地(指關中地區)依山傍河,四面邊塞都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有了危急情況,也可以快速發動百萬大軍以應戰。

藉著秦國當年經營的家底,再以肥沃的土地為依託,這就是“天府之地”啊。

陛下您定都關中後,即便關東地區發生了禍亂,那麼您也可以完全佔有原來的秦國故地啊。

自古以來,與他人搏鬥時,不掐住他的咽喉,擊打他的後背,是不能獲勝的。

如果陛下您定都關中,控制著秦國故地,這就像掐住了天下的咽喉並擊打它的後背啊!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敬認為關中地區易守難攻,力勸劉邦定都關中!

劉敬這番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話語深刻地揭示了關中地區的重要性,劉邦聽完之後有所觸動,於是便緊急召開御前會議以專門討論帝國定都問題。

漢初諸將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關東人士,所以自然都想定都關東地區。

於是他們都以秦二世而亡的事例勸告劉邦不要定都關中,反而積極勸告劉邦應該效仿綿延八百年的周王室而定都洛陽。

但是留侯張良卻在此時站了出來,他明確表態支援劉敬的建議,也極力主張定都關中。

張良的意見使得劉邦最終下定決心放棄洛陽,轉而定都關中。

而劉邦這個定都關中的政治決定對新興的西漢帝國而言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張良明確表態支援劉敬的建議,也極力主張定都關中!

首先,定都關中更有利於西漢帝國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眾所周知,秦漢時期是個標準的農業社會,農業是否興旺發達是衡量一個地區貧富與否的重要標準。

而關中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以來都是土地肥沃的農耕地區,其農業基礎非常雄厚。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描述關中地區道:“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意思是早在夏朝時期,關中地區的農業就已經遠勝其他地區了。

待至春秋戰國時期,秦王朝在關中地區不斷墾殖,這進一步提高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

尤其是秦國推行商君之法以後,秦國出於“耕戰立國”的目的更是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秦國推行商君之法後,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正因為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才會讚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是

“關中地區的面積不過是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不過是天下的十分之三,但其財富卻佔據了天下的十分之六

(此處之天下是指戰國時期的七國疆域)

。”

總而言之,劉邦定都關中後,關中地區富饒的土地資源和發達的農業經濟完全可以為西漢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這對西漢王朝初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都極其有利,同時也為西漢王朝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定都關中更有利於西漢帝國的休養生息政策,同時也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其次,定都關中更有利於劉邦維繫統治、加強皇權

昔日反秦戰爭期間,劉邦作為義軍首領曾率先領軍進入關中地區。初入關中地區的劉邦沒有姦淫擄掠、巧取豪奪之舉,反而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以維繫社會秩序,

這使得外地人劉邦初入關中地區後就深得民心。

反觀項羽後來領軍殺入關中地區後,他不僅殘殺秦國的官吏百姓,而且還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此兩相之強烈對比,更顯著提高了劉邦在關中地區的民心和威望。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在關中地區深得民心,素有名望!

當年楚漢戰爭期間,劉邦之所以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依舊能夠擊敗項羽、統一天下,除了依靠韓信、蕭何、張良等人的鼎力相助外,

他更主要還是依賴了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無數普通百姓的鼎力支援啊。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當年曾深得關中地區的民心,而關中地區的百姓在楚漢戰爭期間也是最支援劉邦得天下的百姓。

顯而易見,劉邦定都關中不僅對他個人有利,也對新生的西漢帝國有利,畢竟良好的群眾基礎才是維繫政權的強化劑。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當年能擊敗項羽、統一天下,依賴的就是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無數百姓的鼎力支援!

最後,定都關中更有利於西漢帝國保持軍事優勢

在冷兵器時代,地理形勢對戰爭的影響往往是十分巨大的,

一支軍隊或一個帝國要想保持自身的軍事優勢,那麼搶先佔據較好的地理位置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而關中地區恰恰就是非常好的地理位置。

正如前文所說的一樣,關中地區依山傍水、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之地。班固在《漢書》中就曾大發感慨道:

“左據函關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徑渭之川……防禦之阻,則天地之奧區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

關中地區左邊有函谷關、崤山、太華山、終南山等險阻要塞,右邊有褒斜道、隴西地區作為屏障。兼帶著還有洪河、涇河、渭河等山川河流……此等防禦地勢,實在是形勝之地啊!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班固在《漢書》中曾極力稱讚關中地區乃“天地之奧區”!

關中地區這等險要地勢使得它完全可以避免四面受敵的危險局面,因為坐鎮關中進可逐鹿中原,退可固守本土,

這種進退自如的地理位置可以確保定都關中的西漢帝國在未來的軍事行動中佔據較大的軍事優勢。

另外,關中地區雖然地勢險要,但是卻並不似巴蜀地區那般閉塞,因為自秦王朝統一天下後,秦始皇曾下令修築了許多軍用道路,這其中尤以馳道和直道最為著名。

險峻的地勢和發達的道路使得關中地區既處在一個天然屏障之中,但又不至於因此而閉塞不通,真正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秦國當年所修建的主要馳道!

二、力勸劉邦和親匈奴,開啟了漢匈兩族六十餘年的和平歲月

自古以來,只要提起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和親政策,人們往往都會堅定地認為此乃不堪回首的奇恥大辱。

實際上,歷史上的和親政策雖然看起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公主遠嫁外族首領,但這其間往往也分主動遠嫁和被動遠嫁兩種。

例如西漢王朝中後期和大唐王朝前中期,因為其國力強盛,所以外族首領往往也會主動請求迎娶中原王朝的公主,

諸如漢元帝時期的呼韓邪單于和唐太宗時期的松贊干布都曾主動請求迎娶公主。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漢元帝時期的呼韓邪單于就曾主動請求迎娶公主!

雖然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往往屬於被動遠嫁的型別,但我們也完全不必談和親而色變,

因為被迫和親雖然意味著屈辱和妥協,但它同時也意味著韜光養晦,因為和親政策往往能為中原王朝爭取較長和和平時期以休養生息。

這一點在西漢王朝時期因為漢武帝的存在而體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我們要探究西漢王朝和親政策的歷史淵源,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重點說明劉敬在這一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敬在西漢王朝初期的和親政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古老且強大的遊牧民族,它曾在北方草原地區長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在戰國後期和秦漢時期,強盛的匈奴曾屢屢興兵侵擾中原王朝,

為此,戰國時期的秦、趙、燕等國都曾修築長城以抵禦其侵擾。

秦朝統一天下後,為了解除匈奴對內地的威脅,

秦始皇一方面徵調百姓去修築萬里長城,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派遣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最終秦軍收復了河套地區,並在此駐軍防守,這有效地遏制了匈奴對內地的侵擾。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秦始皇當年為了抵禦匈奴,一方面修築萬里長城,另一方面派遣蒙恬領軍作戰!

只不過待至秦朝末年,秦二世為了鎮壓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就將北方的數十萬秦軍統統調回了中原地區,這致使河套地區和長城沿線長期處於空虛狀態,而匈奴亦乘此機會擴張勢力。

最終匈奴在秦末漢初之際重新佔領了河套地區,並實際控制了山西北部等廣大區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揮軍南下,大舉進攻韓王信,而韓王信寡不故眾,他不僅投降了匈奴,而且還準備與匈奴聯合攻漢。

漢高祖劉邦聞訊大怒,於次年(公元前200年)親率大軍迎擊匈奴,並準備一舉擊破匈奴,徹底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

但可惜的是劉邦後來輕敵冒進,孤軍深入,以至於被冒頓單于圍困於平城的白登山上,幸得陳平用計才得以脫圍解困。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當年因輕敵冒進、孤軍深入而被匈奴大軍圍困於白登山!

“白登之圍”使劉邦深刻地認識到西漢王朝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與匈奴相抗衡,

但是如何有效地防止匈奴的侵擾,仍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劉邦輾轉反側,不知該如何解決此問題,於是他便詢問劉敬有何高見。

在這種西漢弱而匈奴強的形勢下,劉敬坦然建言以和親政策來緩和漢匈之間的敵對關係。

漢高祖劉邦綜合西漢帝國的內外形勢後,也基本採納了劉敬的建議,準備將其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單于。但是由於呂后的苦苦哀求,劉邦後來不得不改封宗室女子為公主,然後將其嫁給了匈奴單于,

同時,劉邦還以劉敬為護婚使者,讓他帶著錢糧財寶去出使匈奴,最終劉敬代表西漢帝國與匈奴部落達成了和親決議,兩國還彼此相約為兄弟之國。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最終同意了劉敬的和親建議,並任命劉敬為出使匈奴的漢朝使臣!

首先,和親政策有利於西漢帝國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西漢帝國當時剛剛經歷了漫長且殘酷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

當時的西漢百姓尚未從頻繁的戰亂中解脫出來,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天下民不聊生,餓殍滿地。

史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在這種社會凋敝的狀況之下,羸弱的西漢王朝必然不可能戰勝兵鋒正盛的匈奴。

事實上,慘遭“白登之圍”的漢高祖劉邦也深刻地認識到了西漢王朝的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韜光養晦,而非強行與匈奴一較高下。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深知西漢王朝的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而非強行與匈奴一較高下!

西漢帝國要想休養生息,首先就要緩和與匈奴的外交關係,否則必然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西漢欲休戰而匈奴屢屢犯邊的局面。

也就是說,西漢王朝初期對匈奴部落所奉行的和親政策和它在國內所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是一體兩面的形態。

和親政策已經成為西漢王朝休養生息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往往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係。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和親政策已經成為西漢王朝休養生息政策的一部分!

其次,和親政策確實有效地維繫漢匈之間長達六十餘年的基本和平狀態。

據史書記載,自漢高祖劉邦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來,直至漢武帝主動反擊匈奴為止,

在西漢王朝初年的六十餘年期間,西漢王朝確實沒有和匈奴在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只不過小股匈奴騎兵對邊地百姓小規模的燒殺搶掠現象依舊十分嚴重)。

也就是說,和親政策確實曾在西漢王朝初年有效地維繫了漢匈之間長達六十餘年的基本和平狀態

。史載:“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漢匈關係稍稍緩和,雙方往往互市通關,也逐漸開始了貿易往來,這進一步促進了漢匈之間的和平關係。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和親政策確實有效地維繫了漢匈之間長達六十餘年的和平歲月!

同時,西漢王朝在漢匈和平而邊疆穩定的局面下,它才得以集中力量以解決帝國內部統治問題,

諸如漢高祖劉邦積極地剪除異姓諸侯王、漢景帝積極地平定七國之亂等等。

這一系列內部問題的解決有效地增強了西漢王朝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為漢武帝后來能夠遠逐匈奴、開疆拓土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總而言之,

劉敬所提出的和親政策雖然有些屈辱和妥協的性質,但卻是西漢初年最老成謀國的政治建議。

後來的事情發展證明了和親政策曾有效地緩解了漢匈之間的敵對關係,曾有效地維繫了漢匈之間長達六十餘年的和平歲月,

這為新生的西漢帝國爭取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也為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等帝王解決帝國內部問題騰出了時間,同樣也為漢武帝時期一系列開疆拓土的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和親政策維繫了漢匈和平,這為西漢帝國解決內部問題騰出了時間!

三、力勸劉邦遷徙豪族入關中,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自古以來,新王朝建立後往往都會實行遷徙貴族豪富的措施。

昔日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後也曾下令遷徙十萬餘戶貴族豪富齊聚咸陽。

這種將貴族豪富遷徙至新都城的措施往往有兩個目的。

其一是為了就近監督那些貴族豪富,以期將反叛扼殺於萌芽狀態;其二是為了利用那些貴族豪富的財富和人口來充實新都城,促進新都城的經濟發展。

西漢王朝建立後,劉敬也主動勸告漢高祖劉邦要儘快遷徙關東地區的貴族豪富,

他說道:“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

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

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敬率先勸告劉邦要儘快將關東地區的權貴豪富遷徙至關中地區!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今陛下雖然定都關中,但實際上卻比較缺少人口。關中地區北邊靠近匈奴敵寇,東邊有六國的舊貴族,宗族勢力很強,一旦有什麼變故,陛下是不能高枕無憂的。

臣希望陛下把齊國的田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趙、韓、魏等國的後裔以及豪門名家都遷移到關中地區。

如此一來,如果國內平安無事,那麼他們可以用來防備匈奴;如果關東地區的諸侯王有什麼變故,那麼陛下也能率領他們東進討伐。這是加強中央權力而削弱地方勢力的方略啊。”

劉邦曾親身經歷過秦末戰亂,他深知關東地區六國舊貴族的社會影響力。從帝國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考慮,劉敬所提的這個建議十分符合他的心願。

於是劉邦當即應允,隨後劉邦更是下令由劉敬主持遷徙貴族豪富的一應事宜,史載“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不得不說,劉敬所提出的遷徙關東地區貴族豪富的建議,有效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邦同意了劉敬的提議,而且還任命劉敬主持遷徙貴族豪富之事!

首先,遷徙關東貴族豪富可以有效防止六國舊貴族東山再起,擾亂政局。

昔日秦王朝時期,秦始皇雖然有遷徙關東貴族和豪富之家的舉措,但是卻行事不密以至於有許多漏網之魚。

諸如齊國的田假、田澹、田榮;魏國的公子咎、公子豹;韓國的張良、韓王信、韓王成;楚國的項梁、項羽、項纏等人皆隱匿於民間而未嘗被秦朝官府捉拿歸案。

這些關東六國的舊貴族出於亡國之仇、滅族之恨,他們在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紛紛趁亂而起,割據一方。

此情此景實乃漢高祖劉邦當年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情,自然會令劉邦印象深刻。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秦始皇雖有遷徙關東地區貴族豪富的舉措,但卻行事不密以至於有許多漏網之魚!

待至西漢王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為了籠絡人心、安穩朝局而不得不分封了數位異姓諸侯王。眾所周知,漢初所分封的那些異姓諸侯王皆疆域遼闊、兵強馬壯,他們與劉邦的關係也是若即若離,忽遠忽近

。尤其是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當年為求王位和地盤曾多次臨陣怠戰,這一點尤其令劉邦深惡痛絕。

如果這些割據一方的異姓諸侯王與關東六國的舊貴族相互勾結,而後又煽動百姓趁亂而起,

則天下必然會再次陷入群雄並起、紛亂割據的時代,而統一的西漢帝國也必然會因此而分崩離析、土崩瓦解。

劉敬此時提出遷徙關東地區權貴豪富的建議,正好可以起到強本抑末,防患於末然的政治作用。

班固就認為:“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蓋亦以彊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此語可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西漢王朝初年透過遷徙關東六國舊貴族的方式確實達到了“內實京師,外銷好猾,不誅而害除。”的政治目的。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劉敬遷徙貴族豪富的提議恰恰可以起到強本抑末、防患於未然的政治作用!

其次,遷徙關東地區的貴族豪富可以有效地鞏固京師防禦,抵禦匈奴對邊疆地區的騷擾。

西漢王朝初年雖然以和親政策維繫了漢匈之間六十餘年的和平歲月,

但西漢王朝針對匈奴的一系列軍事防禦措施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須要提前準備的。

尤其是匈奴的騎兵軍團一向善於突襲作戰,距離北方邊塞僅七百餘里的長安更是首當其衝(匈奴騎兵軍團如若長驅直入,則一天之內就可抵達長安城下)。

該如何解決京師長安防禦不足的問題呢?

其實遷徙關東六國的貴族豪富以充實關中地區就是個很好地解決措施。

讓關東六國的貴族豪富在關中地區和邊疆地區安居樂業之後,一旦匈奴騎兵襲擾邊疆,那麼這些貴族豪富出於保護自身利益的目的也會全力阻止匈奴騎兵的襲擾。

如此一來則既可以防禦匈奴襲擾,又可以控制約束關東地區的貴族豪富,實乃一舉兩得,一石二鳥。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遷徙貴族豪富至關中地區可以有效地鞏固京師防禦!

最後,遷徙關東地區的貴族豪富可以有效地促進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中地區一向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農業墾殖,但秦末漢初之際由於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

關中地區原本充裕的勞動力資源也開始變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尤其是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擊敗項羽、統一天下曾多次指派蕭何徵調關中子弟趕赴前線,

這進一步加劇了關中地區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而遷徙關東地區貴族豪富的舉措卻極大地補充了關中地區的勞動力資源,

正如上文所說,劉敬曾先後遷徙了關東地區十萬多人到關中地區。這可謂是個驚人的數字(西漢初年的總人口也不過一千餘萬)。

另外,

劉敬所遷徙的這些貴族豪富往往具有豐厚的財力,他們被遷徙到關中地區後,往往也隨之帶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這對促進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功勳卓著卻少有人知的西漢名臣—劉敬

遷徙貴族豪富至關中地區也可以有效地促進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縱觀劉敬所提出的“定都關中”、“和親匈奴”和“遷徙豪富”三條政治建議,我們不難看出,

這三條政治建議對新生的西漢帝國而言,均具有舉足輕重的重大政治意義。

另外,劉敬所提出的三條政治建議還對後世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諸如後世許多封建王朝都選擇定都關中,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出於劉敬所說的“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的緣故;再諸如後世許多封建王朝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國力,往往都會採取和親政策以韜光養晦,例如鼎盛的大唐王朝在開國初期就曾以和親政策以緩和與突厥部落的敵對關係;再諸如後世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防範舊貴族和豪富之家在家鄉地區培植私人勢力,他們往往都會效仿劉敬的遷徙政策以破壞舊貴族和豪富之家的社會基礎。

劉敬雖然出身卑微,只是個普通戍卒,但他博學慎思、明察局勢,也堪稱是一個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

而我們縱觀劉敬當年膽敢以戍卒身份請見當朝皇帝的膽識和他後來向漢高祖劉邦所提出的三大政治建議之後,我們也不難發現

劉敬當年的那個大膽請求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他的個人命運,而且也深刻地改變了西漢帝國的政治命運,甚至還對後世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政治影響!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東漢)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