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明代狀元康海為什麼來千陽?

2022-01-19由 王大本說千陽歷史 發表于 歷史

王艾迎

康海(1475—1540),字德涵,號對山、沜(pàn,同“畔”)東漁父,明代西安府武功縣武功鎮人。弘治十五年(1502),28歲的康海中了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正德五年(1510)八月,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被朝廷以“反逆”罪凌遲處死。35歲的康海因為是劉瑾的同鄉,被列為餘黨,削職為民。康海善寫詩文,在文學史上被列為明朝“前七子”之一。

明代狀元康海為什麼來千陽?

康海所著《武功縣誌》封面

回到家鄉之後,康海常與朋友、戶縣的王九思在武功和戶縣一帶,攜帶歌姬舞女暢飲,以創作戲劇、散曲、詩詞為樂。他建起了自家戲班,人稱“康家班社”。這個戲班演出的秦腔戲“慷慨悲壯,喉囀音聲,有陽剛之美,有陰柔之情”,被稱為“康王腔”。

康海的戲班十分紅火。演出的很多劇本是自己創作的,比較有名的是《中山狼》《王蘭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遊春》等劇本。康海的繼室張氏,出身樂戶,能唱善舞,名振關中。其戲班演員隊伍陣容強大,最為有名的是“隨身四帥”金菊、小鬥、芙蓉、採蓮,比較有名的還有雙蛾、小蠻、春娥、端端、雪兒、燕燕等,深受觀眾喜愛。康家班演出的戲“歌有新詞、舞有嬌姿”,30年來紅極家鄉,對秦腔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康海不僅寫劇本,還精通音律,善彈琵琶,被稱為“琵琶聖手”。康海在江蘇揚州焦山彈奏琵琶後,傾倒觀眾,後人遂將焦山改名“康山”,以示紀念。康海一生致力於發展秦腔藝術,不僅建立了自己的戲班,還扶植周至縣張於朋、王蘭卿夫婦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了張家班(又名華慶班),不僅在周至、戶縣、眉縣以及省境內一些地方演出,還曾隨陝西鹽商、木商到過江浙一帶。張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的50年代還在演出。康海對秦腔藝術貢獻巨大,他去世時,家有“借金百餘”,而大小鼓卻存有300多副。

康海一生好交遊,足跡踏遍關中。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他去過乾縣、岐山、隴縣、千陽、固原等地。他來千陽,是因為會見兵部尚書翟鑾後回家鄉武功路過千陽的。

翟鑾(1478—1547),字仲鳴,號石門,進士,比康海小三歲。翟鑾先後任吏部左侍郎兼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首輔(首席大學士,相當於宰相)等職務。翟鑾初在朝廷做官時,與康海有過交集,非常欣賞康海的才華,對康海被削職為民十分同情。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任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相當於今天國防部部長、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副一品)的翟鑾,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帶領人員從東到西巡視北方九個邊防重鎮(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合稱九邊)。在到達固原前,他派人給康海送信,期望在固原與康海相見,以敘離別之情。康海欣然答應。中秋節,翟鑾在固原與康海會面。這時,翟鑾61歲,康海64歲,相識時風華正茂,再見時雙鬢染霜。兩人甚是高興,一同觀看了康海寫的《固原鼓樓記》石碑,進行了徹夜長談。因為翟鑾公務在身,還要到嘉峪關去,只好依依惜別。

康海急速往老家武功趕。經過幾天的奔波,他來到了千陽縣城(地址在今馮坊河西),並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他提筆寫詩一首,名為

《寄翟石門》:“今日千陽發,知當宿鳳翔。中秋亦何幸,同子浥清光。巘(yǎn)外來旌節,雲間下鳳凰。白頭疏曠久,徙倚望原岡。”

這首詩歌描述了康海的行程,也寫了自己會見翟鑾的感受,意思大致是這樣:今天我從千陽出發,當在鳳翔城住宿。中秋節何等幸福啊,同您在一塊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山外來了欽差大臣,雲間下凡了飛翔的鳳凰。我稀疏的白髮任憑風兒久吹,還在徘徊回望著高塬和山崗。

第二年,康海溘然長逝,享年65歲。他的一生,文學成就頗高,著有詩文集《對山集》、劇本《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雜著《納涼餘興》、《春遊餘錄》等,尤以《武功縣誌》最為有名,還為《鳳翔府志》寫了序。

應該說,康海來千陽不止一次。但只是這次,他留下了一首美妙的詩歌,讓千陽人加深了對狀元康海美好的記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