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德國簡史:德國怎麼實現20年的“和平崛起”?

2022-01-18由 歷史微印記 發表于 歷史

德國簡史:德國怎麼實現20年的“和平崛起”?

學習《徐棄鬱•德國簡史》第四單元 - 德國的統一與崛起

今日主題:德國怎麼實現20年的“和平崛起”?

知識清單:

丨概念:什麼是結構性變化

這是國際政治學上術語,是指一般情況下,國家之間的關係能夠穩定在某種狀態,但如果這裡面有一個大國突然崛起,那整個結構就被打破了,所有的關係都要重新定位,這就是結構性變化。

俾斯麥認為,強者必遭嫉妒,這是人性。德國不能追求過多的優勢,否則歐洲的政治結構會承受不了,德國會陷入和全歐洲開戰的困境。

丨關鍵人物俾斯麥的外交策略

柏林會議以後,俾斯麥意識到德國的強大導致結構性變化的潮流不可阻擋,只能去面對,去駕馭,所以俾斯麥選擇主動走出去,談判、結盟、利益捆綁。

德國簡史:德國怎麼實現20年的“和平崛起”?

晚年俾斯麥

俾斯麥兩條基本原則:

第一是利益捆綁

俾斯麥的結盟體系裡面,德國的利益絕對和其他國家綁在一起。

每個具體的點德國的獲益都是小的,但全域性來看它的獲益最大。

第二是講究平衡

平衡結盟國矛盾

結盟體系建立起來以後,差不多每個大國都認為自己得到了基本的保障,所以都接受德國的地位。

丨小結

看到自己的強大很容易,但預見到強大會帶來風險並且化解它,才是真正的智慧。對國家是這樣,對一個團隊也是這樣。

學習總結:

在歷史研究裡面,外交史是特別複雜的一個門類,什麼談判、條約、各種算計、各種牽制,而俾斯麥的外交體系可以說是最龐大、最複雜的外交工程。其本人在政治領域也是一位對人性有著深刻洞見的大師。

俾斯麥體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個以德國為中心的大陸聯盟體系,孤立並打擊法國,並避免俄國對於德國的敵意以避免兩線作戰的局面。

俾斯麥有兩句名言,第一句:“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航船”。意思是要順著時間走,順應歷史規律,並在這個過程中看清大趨勢,從中尋找德國生存的縫隙,而不是主動挑起戰爭。第二句: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也就是說要在可能性上做文章,給可能性留出充分的餘地,並隨時準備接受一種不完善的,甚至是不確定的結果。這兩句話可以從哲學層面上概括俾斯麥操作德國外交策略的總體思想和理念。

德國簡史:德國怎麼實現20年的“和平崛起”?

很多人批評俾斯麥建立的外交體系過於複雜以至於繼任者無法理解和操作。但這種政策的複雜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現實的複雜性所決定的,符合德國崛起所處的客觀環境。俾斯麥認為,一方的強大導致另一方的恐懼,德國統一的完成必然帶來外部環境的惡化,這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的。除了節制力量、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結盟關係外,德國沒有更好的出路。也就是說,德國必須始終與不安為伴,努力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不可能獲得絕對意義上的“解脫”,而大多數領導人是忍受不了這種狀態的。

延伸閱讀:

徐棄鬱——《脆弱的崛起:大戰略與德意志帝國的命運》

俾斯——《思考與回憶》

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