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史鑑 知廉救民

2022-01-16由 廉政觀察 發表于 歷史

史鑑 知廉救民

古人推崇“循吏”,他們或宵衣旰食、勤於政事;或廉潔立身、奉公守法。清代曾任山東臨清州同知的蔣知廉,便是這樣一位循吏。

蔣知廉(1752年-1791年),字用恥,一字修隅,江西鉛山人,清代著名戲曲家、詩人蔣士銓長子。蔣知廉系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拔貢”,拔貢是清朝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清朝規定每十二年各省學政可選拔當地品學兼優的生員保送入京,進入國子監肄業,朝廷對其進行考試後,可據成績授予一定官職。蔣知廉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入仕的,他的主要任職經歷就是在山東臨清州任同知。

知州的副職稱為州同知,從六品,協助知州處理州中大小事務。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臨清發大水。蔣知廉到水災現場視察,下水救人,因此得病,不久竟因病逝世,年僅四十歲。清朝著名散文家姚鼐為其撰寫了《蔣君墓碣》,其中還提到了蔣知廉求真務實、廉明英斷的故事,他在臨清時,“吏事甚辦,辨獲盜之不實者,執之力,卒獲真盜,果如君言”,為官就應有這種明察真偽的過硬本領。

蔣知廉有愛民恤民、勇於犧牲的精神不是偶然的。這是蔣氏門風尤其是其父蔣士銓重視“身教”與“言教”的結果。

蔣士銓童年時,父親長期宦遊在外。母親鍾令嘉知書達禮,工詩善文,且精於女紅,長年縫織刺繡以補家用。她在勤儉持家的同時,從來沒有放鬆對兒子的家庭教育。蔣士銓成年後,曾專門寫了一篇《鳴機夜課圖記》,深情追述母親對自己的精心教誨,並一生堅持清正為人,不辱門風。

蔣士銓22歲時中舉,26歲時任《南昌縣誌》總纂。地方誌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為當地賢達之士立傳。為使傳記真實可靠,他選清廉正直之人擔任編寫者,嚴禁其受賄;凡需表彰的節烈人物,一律出榜標明事蹟為何,懸掛各鄉,讓百姓提意見,確認無誤、無遺漏後再編寫。蔣士銓後來又擔任“續文獻通考館修纂官”後,朋友推薦他去給宮中唱戲的內伶填戲本,如得皇帝賞識,便能高升,蔣士銓嚴詞拒絕。蔣士銓仕途蹭蹬,後辭官奉母南歸,請人繪製《歸舟安穩圖》,畫一葉小舟,有母、婦、三子安坐其上。母親見後題詩讚曰:“館閣看兒十載陪,慮他福薄易生災。寒儒所得要知足,隨我扁舟歸去來。”

蔣母鳴機夜課,詩書教子;士銓感恩母教,傳承家風。蔣士銓曾撰一副對聯,懸於大廳以自勵:“至樂莫過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寡智乃能習靜,寡營乃可養生。”其家中置有兩方銘文硯,一方為自銘硯,銘曰:“石可朽,文則壽,地靈所結為我有,留伴玉堂揮翰手。”另一方為給兒子的“知廉硯”,銘曰:“此吾家世守之田也。汝力耕之,當逢年也。汝慎用,毋獲汝愆也”。蔣士銓希望後代努力讀書,這就是蔣家“世守之田”,把這塊田耕好不怕沒有大收成,同時應當注意在生活中謹言慎行,不要招致非議,從而玷辱家聲。

“莫貧於無學,莫孤於無友,莫苦於無識,莫賤於無守。”這也是蔣士銓的教子名言。在其教導下,蔣士銓後代俱有詩文成就,並有如蔣知廉這樣以身殉職的循吏,可見優良家風的力量。

釋出:中國反腐敗融媒體中心

責編:冰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