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送給情緒總被評價影響的你

2022-01-14由 宋金龍 發表于 歷史

送給情緒總被評價影響的你

曾發現自己存在一個大問題,工作狀態易被外界影響。如果大家都無較大幹擾,我工作投入度會比大家高很多,可如果大家都遇到了一定干擾,我卻會比大家工作狀態更差。

上學時,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說我是上某某名校的料子,那種鼓勵對我簡直像是打了雞血一般,使我總是滿腔熱血,嗜書如命般的投入,果真也獲得了還不錯的成績。再後來,換了老師,換了學校,沒有了鼓勵和打氣,我竟對學習變的毫無興趣,加之種種原因,成績一落千丈。我才發現,興趣不僅是可以培養,還是可以變化的。小時候,因為家長誇的一句懂事,就可以剋制住小衝動,不去做很多壞事。儘管現在看來,用懂事來引導和評價小孩也不見得就是好事。

每一種狀態,呈現出來的只是一個結果,而造成該結果的原因,往往都會是多維度的。一個人若易受外界尤其是他人評價影響,背後暴露出的問題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只有分別找到不同方面的不同原因,才可以真正徹底解決問題。現將部分感悟分享如下,歡迎大家一同探討。

1。關注點(即注意力)存在偏差

注意力是我們真正寶貴的稀缺資源,用錯了地方,實乃人生最大的浪費。基督教神學家尼布林1934年在禱文中寫到:

願上帝賜予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

願上帝賜予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

並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我們拋開宗教信仰來探討,依然會發現這裡有極深的智慧。生活中很多事,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同時有更多事,是我們不能控制的。而作為我們每個個體,應該多去關注我們可控制的部分,少去關注我們不可控制的部分。等我們把可控制的部分做好了,不可控制的部分也變的可影響,甚至變得可以控制。而過度關注不可控制的部分,可能會出現原本可控制的也變的不能控制,最終適得其反,迷失自我。

我們的出身,上學時的同學,畢業後的工作,工作中的領導,環境的變遷,包括別人對你的態度和評價,大多是不可控制的。而我們用什麼方式學習,怎樣面對工作,如何跟領導相處,如何適應環境,怎樣理解和看待他人評價,則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所有可以控制的部分都和自身相關,除此之外,一切皆不受控。這很像李善友老師提到的第一性原理,不要就問題而看問題,要跳出來,透過現象看本質,撥開層層迷霧,找到藏在所有事物和問題背後的那個動力因和本源。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深度剖析宏觀思維,也有類似的觀點闡述。看清楚這個邏輯之後,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那些願意改變和完善自我,凡事找自身原因的人,不僅僅是擁有謙虛的態度或開闊的胸襟,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專注於自身的成長,是在專注於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部分。而外界的問題和反應,本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他們是深諳此道,擁有大智慧的人。

2。把自尊心與底線混淆

一般來說,粗線條,性格大大咧咧的人會沒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而性格細膩內向,自尊心過強的人更關注他人評價。問題在於我們常常會把他人的負面評價和議論看做是觸碰了底線,以至於無法忍受。可通常的情況是別人只是讓我們損失了面子,而自尊心及所謂的面子本不應該成為底線,他們都是底線以上的部分。當然,對於部分毒瘤一樣的垃圾人就無需考慮那麼多了,垃圾人完全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生氣,遇到垃圾,直接隔離無視即可,不在討論之列。這也提醒我們要拒絕玻璃心,增強韌性、耐性和彈性,讓自己越來越皮實(耐操)。這讓我們在面對他人負面評價時,處理更自如,內心更平和。

3。他人評價可成為我們可控中心的養料

不過度在意他人評價和看法,並不是讓我們獨來獨往,兩耳不聞窗外事。我行我素,完全不care別人看法,看似活的灑脫自在,實則是固執封閉,一味拿堅持自我為擋箭牌,對自己並無益處。尤其是近期,我漸漸意識到,他人的看法和評價,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如果我們都可以置身於評價本身之外,僅僅把它當成完善我們做事方式的參考之一,便會帶來好處。所以,不要完全將他人的反應進行對立和排斥。如此一來,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客觀理性的看待和處理他人評價,可以提醒和修正我們的行為,完善我們的品格,促進我們的成長。也就是說,由於我們專注於可控的部分,長此以往,會讓我們看待外界的方式發生改變,原本不可控的東西在我們用旁觀者的角度一番梳理之後,竟然使其都可變為可控中心的各種養料。轉念一想,此等養料若可源源不斷的輸送,會使可控的範圍更大,可控的力量更紮實,豈不快哉。

4。不對他人抱過高期望,是對自己提出更高維度要求的體現。

有時候我們在意是因為在乎。但也不要因此就陷入過度追求讓他人滿意的境地,這會給雙方都帶來無形又無益的壓力,甚至會因為道德,情感而綁架了彼此,最後落得雙方都疲憊不堪,傷痕累累。對任何個人進行過分解讀,都毫無意義,何況人原本就是極其複雜和多變的,事實上,人這一生,除了自己,很難真正的改變任何人,哪怕是家人。就像我寫這篇文章,如果是為了改變別人,證明我是對的,那麼我一定會失望,因為很多人連看都不會看。如果我認為,我這麼做,是自我梳理反饋,是享受和體驗蛻變的過程,是成長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若恰好又可以啟發和幫助到一些人,那麼將是我莫大的榮幸和更多的快樂。這裡要注意,不對他人抱過高期望,並不是對未來沒有期許,讓自己變的冷漠,這是兩回事。允許別人甚至是親人犯錯,允許家人朋友偶爾對自己有誤解和中傷,這實則正是對自己提出更高維度要求的體現。

5。具體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對事不對人

我們經常說,要對事不對人,可避免情緒化。可落到具體實施上,做到卻很難,因為一件事處理的不合適,我們自然會埋怨處理事情的人。正是由於有某個人對我們的某種評價和態度,才讓我們很難釋懷。我之前的做法是,遇到困難,就當做是遊戲世界裡的打怪升級,每次打怪後,我都變的更強大了。後來發現,僅是這樣,還不夠,仍需再進一步。要先把人扔進具體事情裡,然後再用遊戲,局外人的心態去處理事情。這相當於是之前認知的剖析和升級,效果會理想很多。做事要以成長,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而不是完全靠情感情緒來驅動。當被某人的評價影響時,先刻意提醒自己,把這個人融入事情中,然後再呼叫元認知,從第三方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和處理當前的狀況,心態會突然變的釋然和豁然。

6。合理看待和利用情緒

前面講的都是如何應對因他人評價帶來的情緒困擾,這會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變的更加坦蕩和自如。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完全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若真無任何情緒,即便是完全沒有一丁點的負面情緒了,也會很奇怪。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杜絕情緒的發生,而是減少負面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降低每一次負面情緒的反應強度,減少對我們造成干擾的時間和深度)。事實上,正是偶爾的憤怒,不爽,悲傷,讓我們可以持續進步,明白幸福是什麼,這也是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終情緒會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朋友。

正如楊絳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附上自己曾在2015年梳理過的一段關於方向尋找的心得,和今天的話題有切合之處,與大家共勉

送給情緒總被評價影響的你

看到有評論說,理論正確,但缺乏事例,有些空洞。真實情況是,我是結合了長久以來的對大量事例的理解和洞察,才提煉和感悟到這些方法論,並願意拿出來跟大家共享和探討。希望可以儘量做到具體深刻,不泛泛而談,相信有一定思考力和宏觀意識的人,會聽的懂得我在說什麼,會判斷出我是否在說一些無關痛癢的廢話。為便於理解,增加實操性,我近期在思考可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把通篇所講串聯起來,使我們可對號入座,一目瞭然,願與大家共同進步,持續成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