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為何反有“窮兵黷武”的現象?

2022-01-14由 平民之宴 發表于 歷史

文/鶴鳴甘棠

宋朝自趙匡胤立國以來,就定下了“崇文抑武”的治國大略。原因也很簡單,這在於宋朝的統治者總結了唐朝因“藩鎮割據”失國的教訓,希望不再重蹈覆轍。#清平樂#

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宋朝的軍費開支卻佔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2/3以上,儼然一副“

窮兵黷

@平民之宴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為何反有“窮兵黷武”的現象?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北宋時期的才子俊傑、書法家蔡襄也屢屢出境,他在任三司使時,向皇帝宋仁宗上書了《論兵十事疏》,其中這樣寫到:

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

所謂三司使,主管鹽鐵、度支(財政收支)、戶部,時稱“計相”,掌控國家的財政大權,那麼,蔡襄之言就是國家財庫財力最權威的解讀。#我要上頭條#

到了宋神宗時期,翰林學士、被宰相韓琦稱讚為“

今之賈誼

”的時評家孫洙也曾說:

自皇祐(宋仁宗年號)一歲之入一倍,二千六百餘萬,而耗於兵者常什八,而留州以供軍者又數百萬也。

這種現象不僅僅在北宋時期,南宋也是如此。

據《皇宋中興兩朝聖政》第64卷記載,即將退位的宋孝宗對皇太子趙惇(後來的宋光宗)說:

當今天下財賦,以十分為率,八分以上養兵。

那麼,宋朝一直貫徹“

崇文抑武

”的治國戰略,為何軍費開支大的如此驚人呢?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為何反有“窮兵黷武”的現象?

01首先是因為實行了“募兵制”的國策。

自隋唐以來,全國的兵役制度主要是府兵制,這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府兵平時務農,農閒時訓練,戰時隨軍出征。

府兵兼具士兵、農民的身份,並不是一支職業化的軍隊,更多帶有地方民兵的性質。

到了宋朝,“

崇文抑武

”戰略的實施,迫切需要“

職業軍隊

”抵禦外敵,保衛江山。於是,宋朝也發展完善了中唐以來的“

募兵制

”,作為國家的兵役制度,奉行“養兵”之策,以備不時之需。

宋朝的募兵制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軍隊的職業化,二是軍人的終身制。

也就是說,當兵參軍正式成為一種謀生的職業,真正與士、農、工、商等分別開來。

軍隊費用呢,全部由政府供應,士兵負擔減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逃避兵役的現象,有效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有利就有弊,同時這也意味著國家財政負擔加重。

到了宋仁宗時期,國家軍隊總人數已達140萬,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反觀養兵的費用呢,最多時竟達到國家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左右。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時,積極推行的“

慶曆新政

”有十條改革舉措,其中就有一條是“

修武備

”(整治軍備)。

主要內容是恢復府兵制,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

這些衛士呢,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訓練,寓兵於農,可以極大地節省給養費用。

然而,隨著范仲淹的貶謫,“慶曆新政”也成為了一紙空文。

總之一句話,宋朝的軍費開支多,很大程度上因為軍隊人數多。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為何反有“窮兵黷武”的現象?

02其次是“守內虛外”國策的迫使

所謂“

守內虛外

”呢,就是首先要防衛內部可能出現的隱患(比如武將叛變),其次才是防衛外部存在的威脅(比如外敵侵略)。

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後代有軍閥仿效自己,黃袍加身而設立的,一項旨在維護皇家長久統治的治軍國策。

而這項政策呢,不僅貫穿了大宋王朝的320年,也極大影響了後世歷朝歷代的統治者。

再來分析“守內虛外”的核心要素,那就是消極防禦。

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慘痛教訓,竭力避免軍權集中,這也造成了兵力分散的趨向。

兵力分散呢,就意味著每逢外敵入侵,兵力往往不足,所以不得不採取臨時“

募兵

”的辦法增加兵源。

這也是造成軍費增加的一個原因。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為何反有“窮兵黷武”的現象?

此外,“

吃空餉

”現象在宋朝軍隊中難以控制,以致於氾濫成災,尤其是北宋時期特別突出。

朝廷也曾多次努力,想加以根治,比如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王安石的”革新變法”,但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還是“消極防禦”惹的禍,防禦得有將領,將領得有軍隊,軍隊得有給養。

我們都瞭解北宋時期的戰局,北部有遼、金,西北有西夏,國內已經沒有了“黃袍加身”的困擾,國外的衝突有時候卻是一觸即發。

實際上,“守內虛外”在落實之中,適得其反,變成了“外實內虛”。

這也成了軍隊將領們“

名正言順

”的藉口。

而事實情況是怎樣呢?北宋與遼、西夏雖然總是打打停停,但是和平相處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

宋太祖的“

養兵

”之策最終是“

養肥

”了軍隊,不是在軍隊的戰鬥力上,而是越來越多的軍費上,更是流入了一些將領的個人腰包,“吃空餉”也不再是個案,更是不可收拾。

這也是宋朝軍隊“積貧積弱”之癥結所在。

03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宋朝的經濟繁榮也有職業軍人保駕護航的功勞。

前文我們講過,宋朝的邊防戰事是不多的。而宋朝軍人有了再分工、再細化更多的專職趨向,除了一部分參與軍事活動之外,還在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比如宋朝實行禁榷制度,國家壟斷貨幣的發行,同時推行“銅禁”和 “錢禁”,設立鹽、酒、茶、礬的分割槽管理,貨幣的分割槽使用,這些經濟立法都需要有強制措施,而這些強制措施都是由軍隊實施執行的。

宋高宗時期的樞密院編修官王銍《樞庭備檢》中記載了孫洙的一段言論:

謂之兵而不知戰者也,給漕輓者兵也,服工役者兵也,繕河防者兵也,供寢廟者兵也,養國馬者兵也,疲老而坐食者兵也,前世之兵未有猥多如今日者也。

從上述可以得知,不論是漕運交通、建築施工,還是修繕河道、養護軍馬,處處都有軍人的身影。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為何反有“窮兵黷武”的現象?

南宋後期的愛國詞人、學者方岳《秋崖集》第18卷這樣寫到:

手藝者十之一,佔破者十之一,虛籍者十之二,老弱者十之三,此其大較耳。是七十餘萬之兵不得七八萬人之用,無怪乎愈增而愈少,常戰而常負也。

透過方岳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宋朝的軍制又是多麼混亂,又為何那麼不堪一擊,被蒙元所滅。

軍隊用來保障經濟發展是好事,也成就了宋朝不可一世的“世界經濟強國”,但是到了南宋末年,“七十餘萬之兵不得七八萬人之用”,那就是背道而馳了,也是一個王朝終結的喪鐘。

04最後一點感想

宋朝軍費開支之大,歷朝歷代沒有,同樣也折射了一個時代的進步和繁榮,要不然,怎麼能夠承受得起?

而我們更要辯證的分析,事物總是物極其反的,“度”的權衡最為關鍵,這是永恆的課題和追求。

想想現在的熱劇《清平樂》,那座“孤城”是不是應該堅守呢?其實,從“崇文抑武”到“窮兵黷武”僅僅是一步之遙。

被時代“誤傷”的總是庸俗的局外人。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