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2022-01-11由 地理那些事 發表于 歷史

亞洲第一長河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是亞洲第一長、世界第三長河流,全長6387公里,僅次於6670公里長的尼羅河和6400公里長的亞馬遜河,同時長江的年淨流量也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排在年淨流量接近7萬億立方米、三年半就能注滿貝加爾湖的亞馬遜河和流域面積是長江兩倍有餘、徑流量是長江與珠江之和還要多的非洲第二長河剛果河(約1。3萬億-2。5萬億立方米之間)之後。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雖然長江無論是長度,還是徑流量,在世界上都只能排名第三位,而論長江18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甚至還進不了世界前十,比第十名的中俄的界河黑龍江少4。3萬平方公里,比第十一名的加拿大馬更些河僅少0。5萬平方公里。。

世界水能第一大河

但是長江發源於有著“亞洲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三江源,並且主要流經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溼潤地區,既有長江源豐富的冰川冰雪融水補給,也有流域內豐沛的降水,河流徑流量較大。

同時長江自西向東流經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深切巫山形成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後進入中下游平原,上游干支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豐富的水量和巨大的落差使得長江成為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不過,正是由於長江流域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約有7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尤其是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出現的梅雨,持續的降雨往往會給長江中下游帶來嚴重的汛情,給這一帶的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三峽大壩的核心功能之一——防洪

為了有效治理長江中下游的水患,提高防洪水平、保障中下游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最大限度最佳化長江水資源的配置,實現防洪、發電、航運、供水與灌溉、水產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於一體(

在防洪面前這些都得靠邊站

),我國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建設了當今世界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工程。

而隨著大江被截流、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被建成,並正常蓄水至175米蓄水位後,在三峽大壩的長江干流河道上形成一個長約600公里、寬約1。8公里、總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向西可通達重慶,結束了“千里川江不夜航”的歷史。

三峽大壩位於世界水電明珠、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三鬥坪鎮境內,是一座巨型混凝土重力壩,大壩全長2335米、頂高程為185米、壩基寬130米、壩頂寬15。18米,正常蓄水位到175米後,三峽水庫的總庫容能達到393億立方米,而當水位下降到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時,能夠騰出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大約相當於4個太湖的蓄水量。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每到汛期到來前,三峽水庫都要進行開閘放水騰出庫容,並且與上游的水庫群聯合排程,水庫總庫容超過1000億立方米,總調節庫容能擴大到460億立方米,約佔長江年徑流量的4。8%,透過實施聯合排程能很大程度上削弱長江洪峰,從而減輕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

三峽水庫的魚有多大?

從2003年6月份三峽水庫首次關閘蓄水,壩前水位提高到135米。而隨著三峽大壩蓄水位繼續提高、國家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增強以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於長江裡生存的魚類來說,三峽水庫已成為很多魚類生活和繁殖的天堂,尤其是最為常見的“四大家魚”,即草魚、鯉魚、青魚、鱅魚。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1998-2003年這六年是三峽工程建設的第二階段,主要以實現水庫初期蓄水、第一批機組發電和永久船閘通航為標誌,也就是說三峽水庫蓄水差不多快20年了,在如此大的人工水庫裡魚到底能長多大?

據初步統計,長江流域有魚類424種,其中有183種是長江特有魚類,不僅有最常見的“四大家魚”和聞名海內外的武昌魚、長江刀魚,而且還是長江白鱘(已滅絕)、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棲息或洄游的天堂(注意了,白暨豚不是魚類,而是是鯨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動物)。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實際上,在三峽水庫還沒有建成之前,長江裡就有體型巨大的魚類生存,從四川一帶的漁民中一直流傳的“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的諺語就可見一斑。這裡面的“臘子”指的是黃臘丁魚中華鱘,最大個體體長5米,體重可達600公斤;“象”指的是有著中國劍魚之稱的長江白鱘,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體重在900公斤以上(據說可以長到上萬斤);“黃排”指的是胭脂魚,由於它的模樣奇特,尤其是幼魚形體別緻,以至於長大之後就變樣了。

由此可見,長江中最大的魚類當屬長江白鱘,不過受棲息地環境遭到破壞以及捕撈、水體汙染、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修建等的影響,“長江魚王”這種半溯河洄游性魚類已於2019年12月23日被宣佈滅絕,其第一的位置被中華鱘取代。

同屬海河洄游性魚類且性成熟較晚的中華鱘,其幼體會隨著江水順流而下,到達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的淺海大陸架海域覓食,以此來獲取豐富的食物,當雌魚14歲達到性成熟並完成交配後再洄游3000多公里到達長江的宜賓一帶水質好、多礫石的江段產卵。

然而由於葛洲壩的修建,中華鱘洄游的生命線也被大壩斬斷了,而失去“出海自由”和最佳產卵地的中華鱘,由於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江水或海水單一的水環境而瀕臨滅絕。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不過雖然葛洲壩、三峽大壩的先後修建,導致中華鱘的洄游之路被斬斷,但並不是說大壩的上下游就一定沒有中華鱘的蹤跡。例如2017年三峽庫區附近的重慶忠縣,有一位漁民就曾誤捕了一條疑似野生的中華鱘成魚,其體長約1。8米、重約120斤,後被漁政部門救治並放生。

除了中華鱘這類體型較大的魚類之外,長江流域常見的“四大家魚”也有長成大魚的潛質,例如早在2004年,有人在南京金牛湖水庫就捕到一條重達212斤的青魚;有人還曾在長江上游捕獲到了一條重約400斤的青魚,而在重慶雲陽龍缸景區河段(長江支流石蘆河)也發現一條長約3米、重300多斤的鱅魚(胖頭魚)。

就連處在長江支流漢江支流白河上游的鴨河口水庫(河南南陽境內),也曾捕到一條132斤重的大青魚。

而三峽大壩攔水將近20年,水域面積達到了1084平方公里,壩前最大水深達到一百多米,如此大的水庫本理論上應該有很多大魚,因為英國的尼斯湖,整個湖泊的水域面積相對小很多,湖長才39公里、最寬也只有2。4公里,只不過平均深達到了200米,但是“尼斯湖水怪”的訊息報出,可見三峽水庫應該也是大魚生活的天堂。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尼斯湖“水怪”

並且隨著長江10年禁捕的實施,在此期間絕大多數魚類能繁殖2-3代,這對提高長江流域特有水生生物種群數量、改善野生魚類基因庫等方面意義重大。

修建三峽大壩的利弊

據統計,在上世紀末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害發生,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規模較大的洪澇災害,每到我國的主雨帶北移,沿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都會面臨極大的防洪壓力。

而三峽大壩修建後,所形成的三峽水庫直接控制上游將近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也就是說能夠最佳化56%的長江流域內的水資源配置,以此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除了在汛期能夠最大限度地削減洪峰降低中下游的防洪壓力,實現三峽大壩防洪這一核心的功能,而且在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既能滿足發電、航運、灌溉等對水資源的需求,即便是枯水期萬噸級海輪也可常年直達武漢。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目前三峽大壩內部安裝的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能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2240萬千瓦,近三年來年發電量都超過1000億千瓦時,這裡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重慶、廣東等省份輸送優質的清潔電能,既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同時也為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然而,三峽大壩的修建也存在一些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將長江干流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一分為二,斬斷了洄游性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棲息環境,尤其是對中華鱘、白暨豚這類生物的影響最大。

但是導致長江魚類等資源日益減少,甚至瀕臨滅絕的“罪魁禍首”,並不完全歸結於三峽大壩的修建,過度捕撈尤其是電捕魚的大量進行、航運以及水汙染等對魚類的生存和繁殖影響同樣也很大。

三峽大壩攔水快20年,是魚兒的天堂,水庫裡的魚到底能長多大?

不過好在我國已經實施了長江10年禁捕和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高質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上我國對一些珍稀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的進行,我們有理由相信10年後長江的魚類資源將會是另一番景象,長江裡的魚會更多、更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