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2022-01-08由 賞月賞花賞詩詞 發表于 歷史

明清鼎革,八旗內部為爭奪大位是你死我活,最後在孤兒寡母的“領導”下勢如破竹地入主中原。那麼,清初的權力格局到底怎麼樣?為什麼在八旗內部紛爭的前提下,還能鬥而不破,一往無前?

努爾哈赤的整合之路

萬曆年間,努爾哈赤整合了女真各部,迅速崛起,拉開了明清易代的序幕。那麼,努爾哈赤是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的?

如果大清有創世神話,那麼努爾哈赤是與族弟舒爾哈齊共同創業的,最初的“國政”很多是一起制定的,他還是第一個貝勒。可以說,在建國之前,努爾哈赤集團的基本格局是處於“兩頭政長制”。所謂“兩頭政長制”是女真人的傳統。兩位首領各自統治部分民眾,根據史料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的財產共用的。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舒爾哈齊(左)與努爾哈赤(右)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太祖秘史》截圖

共同創業的兩位兄弟,是何時分出高下的呢?萬曆二十三年

(1595年)

八月,舒爾哈齊到明朝朝貢時被封為都督,此舉是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平衡術。這引起了努爾哈赤的警惕,特別是舒爾哈齊將女兒嫁給李成梁之子李如柏,更讓努爾哈赤不安。萬曆三十五年

(1607年)

,一次戰役後,努爾哈赤軍法處死舒爾哈齊的兩個部將,舒爾哈齊公然頂撞了努爾哈赤。從此,舒爾哈齊準備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萬曆三十七年

(1609年)

,努爾哈赤將他囚禁,抄家滅族。當時,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素與皇太極交好,這才留下一支餘脈。

下一個挑戰努爾哈赤的是兒子褚英。褚英被封為“廣略貝勒”後,逐漸無視眾兄弟、大臣,甚至威脅眾弟說:“等自己繼位之後,要殺了他們。”為此,努爾哈赤出手限制褚英的勢力,導致父子反目。萬曆四十年

(1612年)

,努爾哈赤親征時,讓褚英留守後方,這讓褚英很生氣,他開始詛咒父親。父子鬥爭的結果是褚英被囚禁、處死。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褚英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太祖秘史》截圖

褚英死後,次子代善成了“副司令”,此人一直到順治時期都保持著影響力。但戰功卓著的代善卻不是繼承人,原因是他與努爾哈赤政見不一。代善這個人比較寬厚,在處理敵人時,經常是“斬草不除根”。最後,開局不錯的代善被踢出局。

什麼是“八王議政”

一正一副的權力格局屢次出問題,努爾哈赤在天命七年

(1622年)

定下了八王議政制,在原先四大貝勒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小貝勒。

所謂“八王議政”,核心是八貝勒執掌後金軍政大權。軍國大事,八貝勒共議。今後大汗不能自封,八貝勒共同任命,八貝勒掌握有“立汗罷汗”的大權。

詔令釋出後,後金的權力格局開始由“集權制”轉向了“共議制”。雖然努爾哈赤仍執掌最高統治權,但軍政的日常事務已由八貝勒共議之後,再由大汗批准,依議執行。這一權力格局顯然是過渡性安排。

天命十一年

(1626年)

,努爾哈赤病逝。諸貝勒遵照“共議國政”的遺命討論新的大汗人選。

當時,能繼位的只有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身上揹著“處分”;二貝勒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孩子,這兩個人肯定不合適。另外,三貝勒莽古爾泰在天命五年

(1620年)

曾坑害代善、結下樑子,此時的代善“成事不足”,但“敗事有餘”,他堅決支援皇太極,四貝勒最後勝出。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代善推薦皇太極。來源/電視劇《太祖秘史》截圖

皇太極的手腕

皇太極繼位後,第一時間將自己掌握的正白

(皇太極)

、鑲白

(皇太極的兒子豪格)

兩旗改為正黃、鑲黃兩旗,這樣,皇太極便以“正黃”“鑲黃”兩旗的名義繼續擁有自己曾經正白、鑲白的兵力與財力;同時,原來的正黃旗、鑲黃旗則被改為正白旗、鑲白旗,分給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樣一來,皇太極剛繼位便掌握了四旗的兵力。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皇太極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下一步,皇太極開始壓制三大貝勒。

首先是阿敏。阿敏此人在皇太極繼位時,曾經談條件說自己要到朝鮮“割據”,剛繼位的皇太極選擇了“忍讓”,並在天聰元年命阿敏統帥兩藍旗、兩白旗、鑲紅旗共5旗兵力征討朝鮮。結果阿敏一路姦淫擄掠,還多次以統帥身份獨斷專行,甚至還想攻佔朝鮮全境。班師回朝後,竟在原舒爾哈齊的地方建城、屯田。

這徹底激怒了皇太極。

天聰三年

(1629年)

,皇太極第一次繞道攻入關內,阿敏奉命守衛剛剛攻破的永平四城,結果被孫承宗打得一敗再敗。皇太極大怒,羅列了十六條罪狀,把阿敏幽禁。自此,鑲藍旗被皇太極掌控。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阿敏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阿敏之後,輪到了三貝勒莽古爾泰。大淩河之戰中,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傷亡巨大。莽古爾泰希望把自己的部隊撤下休整,卻遭到了皇太極的拒絕。氣得莽古爾泰握刀上來質問皇太極,觸怒天顏。原本是軍事調動的技術問題,卻被皇太極革去了莽古爾泰的大貝勒稱號,受此打擊後,莽古爾泰“染病”,並在天聰六年病死。皇太極對正藍旗進行了清算,最後任命自己的兒子豪格為正藍旗旗主。至此,皇太極掌握了六個旗。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莽古爾泰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蒙軍、漢軍八旗

首先要說明的是,蒙八旗與漢八旗的說法是錯誤的。蒙人和漢人的地位在滿人之下,蒙漢+八旗的說法不能成立,正確的說法是八旗+蒙漢軍。

天命六年,投靠過來的蒙古人初具規模,被編入八旗滿軍。皇太極即位後,為增加直屬兵力,按照八旗滿軍新編八旗蒙軍。最初只有40個牛錄,後經過擴編,到天聰七年已有兩旗的兵力。天聰九年,漠南蒙古歸降後,大量蒙古壯丁被編入八旗蒙軍,旗色和建制與八旗滿軍一致,八旗蒙軍正式成軍。八旗漢軍成軍要比蒙軍晚。多次被明軍紅衣大炮打擊後,皇太極決定在俘獲或是歸順的漢兵中招募善於製造和使用火器的兵士,也用八旗的制度把漢人兵士單獨編成一軍。隨後,天聰七年、八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明舊將率兵來降,八旗漢軍正式建立,旗制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相同。

仿效大明組建“六部”

八旗格局在本質上是由貝勒和旗務官組成的旗內議政制,各旗互相獨立,彼此互不干涉,貝勒的許可權雖然涵蓋了絕大多數的軍政事務,但皇太極繼位時期的後金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滿人政權,蒙漢人口的增加使得行政事務越來越複雜,僅靠八旗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皇太極開始學習中原王朝的六部管理機制。

天聰初年,皇太極開設文館,將滿漢中的優秀行政人才選拔進來,這些人也構成了皇太極身邊逐漸推行漢化的一個政治集團。天聰五年,以范文程、寧完我為首的文官為後金建起六部,每部以一名貝勒負責事務。貝勒之下設承政、參政,諸貝勒雖分掌六部事務,與大明十分類似。貝勒和皇太極不再是大貝勒與小貝勒的區分,變成了君臣關係。不久,皇太極乾脆廢除貝勒職掌六部,自己委任六部官員。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皇太極(右)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崇德後期,旗內的內政事務已完全不再受各旗王支配,轉到皇太極的手上。同時,作為獨立於八旗之外的六部機構,也成為皇權控制八旗的有力工具。

皇太極時代,後金基本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1643年,皇太極暴斃,大明王朝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風雨飄搖,關鍵時刻,繼承人危機引發了八旗內鬥,已經式微的八旗又一次發揮了作用。

八旗議政的關鍵博弈

皇太極死後地位最高的有7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武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多羅郡王阿達禮。這7人資格最老的是正紅旗旗主代善,此時已經61歲了。其次是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已經45歲了,他是舒爾哈齊的後人,無資格繼位。至於阿濟格、多鐸、阿達禮還只是郡王,真正有資格爭奪大位的只有多爾袞和豪格。

身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是正藍旗旗主,他和兩黃旗同屬於上三旗,所以他現在的地位是很佔優勢的。但皇太極曾得罪了此時的兩白旗,也就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兩黃旗,想要保住地位,就一定要讓皇子繼位。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豪格想繼位。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多爾袞這邊,他與多鐸、阿濟格雖然只是現兩白旗旗主,但這三人是努爾哈赤與阿巴亥所生的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這三人還是豪格的“皇叔”。血緣輩分都比豪格高。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多爾袞也想繼位。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皇太極死後,為了繼位之爭,形成了兩黃旗+正藍旗的上三旗的“皇孫集團”對兩白旗+皇太極在位時屢受打壓的鑲紅旗“皇子集團”的派系對抗。此時,多爾袞高明的政治手段在繼位之爭中,可說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皇太極暴斃後的五天中,雙方一度劍拔弩張。此時的豪格為了繼位,去見了濟爾哈朗。但濟爾哈朗表示要“立皇子”。多爾袞早猜到了兩黃旗的心意也是“立皇子”,但為了進一步確認態度,多爾袞去三官廟見了赫舍裡·索尼。索尼是努爾哈赤身邊的護衛,因為通曉滿蒙漢三語進文館任職。當索尼告知多爾袞兩黃旗非皇子不立,多爾袞便知,若自己登大位,八旗必將有一場“內戰”。到時,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政權有可能走向分裂。

決定命運的一天

諸王齊集崇政殿,代善主持立君會議,諸王貝勒按旗序分別列座,索尼與鰲拜等人進入殿內,聲稱定立皇子,被多爾袞趕出;阿濟格、多鐸勸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未允;隨後多鐸提議代善繼位,代善說自己年齡大了,表示拒絕。此時,兩位“元老”代善與濟爾哈朗到底支援誰非常重要。

代善先發言推薦豪格繼位,說完便離開會場。代善之所以推薦豪格,理由很簡單,因為以他的政治資歷,無論推薦哪一方,肯定與另一方勢成水火。如果豪格上位,自己從輩分上是皇叔,就算真爆發八旗“內戰”,己方也有上三旗加兩紅旗

(鑲紅旗主是代善兒子)

的五旗兵力,到時不懼多爾袞。但豪格自己“作死”,在代善離場後,豪格以退為進,玩起了“在下何德何能,不能擔此重任”的表演。

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突然提出了立福臨繼位並由二人擔任攝政王的方案。原本支援豪格的兩黃旗,只是支援立皇子,至於“皇子”是哪一個不重要。豪格沒有意識到兩黃旗的真正訴求,盲目託大,說明他遠遠不如多爾袞。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多爾袞與福臨。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妥協與鬥爭下的團結

多爾袞成了最大的贏家,因為他將最有實力競爭皇位的豪格排除,又保住了兩黃旗的既得利益,使得兩白旗與兩黃旗暫時“化干戈為玉帛”。這也為日後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堅實基礎。對多爾袞來說,同樣是被迫放棄皇位,但擁立一個“幼童”當皇帝,自己和濟爾哈朗共同上位“攝政王”,實際上牢牢控制了朝政。

順便說下,福臨之所以被選中的前提是他母親莊妃在後宮的地位,但這肯定不是福臨繼位的根本原因。因為當時局勢的發展,想要掌控最高權力就一定要平衡各派的勢力,更要懂得讓出部分權力。所以,福臨繼位是整個權力階層為了維持政治格局的平衡達成的妥協。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福臨登基。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1644年4月,兩黃旗中有人告發豪格詛咒多爾袞,多爾袞果斷把豪格從親王直接貶為庶人。

豪格被貶黜後,八旗照樣派系林立,兩黃旗不聽命於多爾袞,正藍旗則因為豪格的下場人心惶惶,鑲紅旗的旗主因私議國事被殺,鑲白旗的多鐸是多爾袞的人,也因“勾搭”范文程妻子與擅自圍獵被罰俸,也就是說,此時清王朝的權力格局中,不僅人心不穩,還出現了明顯的派系矛盾。但是所有的派系有一個相同的利益:入主中原。為了緩和矛盾,多爾袞發起了空國遠征的山海關之戰。

入關與權力格局的變化

此戰,清軍成了最大贏家,八旗軍進入北京。入城之後,更是馬不停蹄地四處攻城略地。對多爾袞來說,只要大量的八旗軍隊在外,朝中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戰爭上,年幼的順治根本不可能對多爾袞造成什麼威脅,權力格局的最高層永遠只屬於自己。但礙於清初的戰爭局勢,他只好重新啟用豪格。豪格也的確善戰。打出了一連串的戰績:順治元年

(1644年)

十月豪格恢復了肅親王爵位。順治二年

(1645年)

,平定山東起義。順治三年

(1646)

正月,豪格攻略四川,並在當年的11月27日斬殺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

孤兒寡母VS八王議政:清初內鬥不斷,為何還能成功入關?

豪格率軍入四川,攻打張獻忠。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順治五年初,豪格已經平定四川大部分地區。不久,豪格得勝回朝。他藉助軍功,在朝中已經開始恢復了部分勢力。甚至與另一位“攝政王”濟爾哈朗有了聯絡。對此,多爾袞早有察覺,開始對豪格和濟爾哈朗進行打壓。豪格被治罪、囚禁,多爾袞甚至還強行娶了他的福晉。豪格在囚禁中自殺。不久,濟爾哈朗也被貶黜。不過,多爾袞最後的下場也是草草,在豪格被拿下後兩年多,他也於順治七年十一月暴斃。

至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朝,參與八旗核心鬥爭的貴胄們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儘管順治親政後濟爾哈朗被恢復親王地位,實際上已經被架空。清軍已經入關,親王輔政的時代正式結束了。

參考文獻: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清太宗實錄》

《清世祖實錄》

《清史稿》

《八旗通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