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心理學家:別再要求父母無條件地愛著孩子了

2022-01-06由 家有寶寶學心理 發表于 歷史

在大多數人眼中,父母似乎對孩子總是無條件地付出,“沒有狠心的父母,只有狠心的孩子”這句話更是廣為流傳。似乎無條件地疼愛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為家長的一種“本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真的存在在每分每秒、毫無條件的嗎?

心理學家:別再要求父母無條件地愛著孩子了

圖自pexels

我們所說的“無條件的愛”是指什麼?

艾爾菲·科恩在他的著作《無條件養育》中認為,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準之後才可以得到父母的愛;而

無條件的愛則與孩子做了什麼毫無關聯,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愛。

研究表示,總體來說,“有條件的愛”的教養模式極具破壞性。美國丹佛大學的一組研究發現,那些必須達到某些條件才能得到家長認可的孩子,會變得不喜歡自己,相應地導致他們在進入青春期後,會

假扮成一個家長會愛的人

,從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而那些得到家長無條件的愛的孩子,會傾向於對自己感覺更好。

但是現實中,父母是很難做到完全無條件地去愛孩子的。父母也會有時產生“不那麼愛孩子”的情緒,特別是當你一回家發現家裡被孩子弄得一片狼藉;或是看到孩子字跡潦草、馬馬虎虎的試卷時。由於“無條件的愛”被廣為提倡,當父母產生“不愛孩子”的感受時,甚至會感到迷惑、質疑、內疚、自責——“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爸爸/媽媽”、“一個好的父母不該這樣”等等。

其實,你大可不必這樣。因為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

愛確實不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情感

,而是一個個產生了“積極共振”的瞬間,每個這樣的瞬間都伴隨著身體、大腦、激素水平的變化。當我們感覺到很愛一個人的時候,往往說明我們與另一個人之間存在很多個這樣的瞬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是這樣,並不是持續不斷的,也可能存在“不那麼愛”的瞬間。

心理學家:別再要求父母無條件地愛著孩子了

然而,有的父母常常為了孩子感到惱怒,甚至後悔成為一位母親/父親,那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還未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

特別是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如果還未做好養育子女的準備就孕育了生命,他們可能會覺得撫養孩子所要承擔的責任過於沉重;同時,心理和情感上的不夠成熟,使得他們在面對壓力時反應過激。

2.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會使產婦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其中便可能包括不情願餵養嬰兒、甚至嚴重者會出現傷害嬰兒等行為。產後抑鬱同樣也影響著孩子的父親,他們可能會出現

食慾不振、睡眠不足

,變得頭痛、疲倦不堪,突然地暴瘦或增重。

3.自身需求未被滿足

父母在面對孩子是感到煩躁不安,可能是由於他們自身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當父母自身的興趣發展與需要照顧孩子衝突時,父母自身的發展需求就會受到阻礙。或是,父母也需要孩子給予他們愛的反饋,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索取,父母的情感需求可能就會得不到滿足。

那麼,父母要如何對待自己“不愛孩子”的瞬間呢?

1.不必太有負罪感。

儘管不願意承認,現實中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往往對孩子抱有期望,希望對孩子的付出能有所回報,希望能從孩子身上得到愛的迴應。如果沒有得到一定反饋,難免會出現一些消極情緒,這是正常的,不必太有負罪感。

2.即使孩子未達到你的期望,也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在“撤回愛”。

“愛的撤回”對孩子來說是極其殘忍的

,比如你在孩子某次考試失利後,取消了週末陪孩子去遊樂園玩的計劃。對孩子來說,童年時期沒什麼比家長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而“愛的撤回”

會給孩子帶來被拋棄的恐懼感和不確定感,對孩子造成傷害

3

平衡自身需求與孩子的情感需求,做積極負責的家長。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不能平衡好家庭和工作,認為有了孩子自己的私人生活便被“侵佔”了。其實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也可以將自己的發展需求與孩子的情感需求連線起來。比如:

l 全心工作時就要放下沒能照顧孩子的內疚,全心陪伴孩子時就把工作的瑣事拋在一邊。

l 當有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機會時,尊重自己的意願並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但也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需求,做好權衡。

l 利用好時間,在孩子睡覺時,也可以完成許多工作。

l 即使白天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要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絡。

心理學家:別再要求父母無條件地愛著孩子了

家長也有自己的需求。社會應擺脫對父母的道德綁架,因為有時候,父母也該擁有除了孩子之外自己的生活。

歡迎關注頭條號

“家有寶寶學心理

”——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專業的親子育兒心理社群,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