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2022-01-05由 蟲洞科技 發表于 歷史

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基石。縱觀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這四個先後崛起的有世界影響性的大國,無不是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系統總結這些大國崛起的科技創新歷史經驗與教訓,對我國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英國:工業革命將英國推上霸主地位

英國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國的崛起,主要歸功於工業革命。這場發源於英國,以蒸汽機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標誌的工業革命,促進了紡織、煤炭、冶金等近代機器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英國由於引領了工業革命,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從而快速地將其他國家拋到後面。

據統計,1850年,英國生產了全世界一半的金屬製品、棉織品、鋼鐵製品和超過66%的煤炭,造船業、鐵路修築里程都位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國工業品產量佔世界工業品的40%~50%,歐洲工業品的55%~60%,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的比重高達40%。

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的支撐下,英國先後打敗了法國等歐洲大陸強國,遠隔重洋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國家,在全世界建立了龐大的殖民體系,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形成以英國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圈,成為“日不落帝國”。

德國:在電氣革命中崛起

德國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直到1871年才完成了統一。統一後的德國緊緊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經濟出現了飛躍性的發展,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了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20世紀初,德國在總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方面都超過英國。德國製造的產品也風靡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酸、鹼等基本化學品產量均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國。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全世界的34%,居各國之首。

國家的統一為德國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但是,德國能夠在短時間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因素的長期積累。自查理曼大帝時代起,德國就非常重視教育和文化發展。1818年-1846年,普魯士國民學校學生增加近一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82%,到19世紀60年代提高到97。5%,國民素質空前提高。同時,高等教育也迅速建立起來,1810年,德國創立了柏林大學(現洪堡大學),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鼻祖。對教育和科研的重視與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國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1864年-1869年,世界生理學100項重大發現中,德國佔89項。1855年-1870年,德國取得136項電學、光學、熱力學重大發明,英法兩國合計才91項。

世界第一臺大功率直流發電機、第一臺電動機、第一臺四衝程煤氣內燃機、第一臺汽車等發明創造也紛紛誕生於德國。

同時,德國湧現出一大批科學家和技術發明家,如蔡斯、西門子、科赫、倫琴、雅可比、歐姆、李比希、愛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從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這段時間,德國耀眼的科技創新光芒,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美國:創新的國度

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開始從英國向德國、美國轉移。到19世紀70年代,當以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時候,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經從英國變成了德國和美國。據統計,1913年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而德國為15。7%,美國為35。8%。加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力的巨大消耗,英國終於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讓位於美國。

此後,美國持續發力科技創新,自20世紀40年代之後,美國成為全球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並一直保持到現在。據統計,美國研究開發支出總量佔全球比重曾超過30%,目前仍高於25%。世界前1%引用論文中,美國佔比超過46%,三方專利佔全球比重曾超過30%,智慧財產權貿易費用佔全球一度高達50%。

全球諾貝爾獎得主近一半是美籍人,世界大學百強排名中美國大學佔到一半以上。美國誕生了無線電、電燈、電話、空調、汽車、半導體、網際網路、基因工程藥物等重大發明和創新,並順利實現產業化,催生了一個又一個新興的產業。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增強,成為人類經濟史上新的巔峰。

日本:從“拿來主義”到自立創新

明治維新拉開了日本走向近代化並開始崛起的帷幕。在“脫亞入歐”總方針的指導下,日本大力推行“殖產興業”計劃,不遺餘力地引進西方技術、裝置和生產工藝,大量引進、譯介西方圖書、文獻等科技資訊情報資料,聘用外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學習以及引入外國直接投資等,並透過“反向工程”快速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成功實現技術轉移和本土化。同時,日本著力夯實智力基礎,創辦新式大學,培育人力資本,實現工程師和技術人才的“進口替代”。經過近50年的努力,日本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強國。

二戰後,日本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但在美國的監護和扶持下,再次透過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更加註重消化吸收基礎上再創新,又迅速實現崛起。到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此後,日本經濟又延續了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實現了由“重化工業化”向“技術密集化”的升級。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許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成為對美國也具有巨大競爭壓力的經濟強國。20世紀90年代至今,日本經濟發展雖然陷入停滯,但其在科技方面的努力仍不遺餘力,早在1995年,日本國會就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並在2001年明確提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努力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持續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在過去的19年中,日本一共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技術話語權和產業鏈掌控力也越來越強。在湯森路透評選出的《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日本連續多年高居榜首,2018-2019年度仍有39家,力壓美國成為第一。

簡要結論與思考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要崛起為大國並持久保持大國地位,主要是靠科技創新能力及其主要載體——製造業的競爭力。歷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都曾經是佔有大量殖民地的“大國”,但由於缺乏科技創新的支撐,只能 “曇花一現”。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迅速崛起為“日不落”帝國,但後來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減弱,也逐步讓位他國。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今世界超級大國,關鍵因素正是其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

目前,我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程序中,從經濟總量看,我們已經堪稱世界大國。但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消耗資源和物質資本投入取得的,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因此,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必須充分啟用和發揮近十四億國民的巨大創新潛力,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從具體路徑看,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必經過程和捷徑。早期美國的科技創新也是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合創新起步的,在美國建國後的頭100多年,主要是把歐洲的先進技術發明拿到美國實現商業化,而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原始積累方面建樹不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才大力支援基礎研究和前沿性重大技術研發,實現了向原始創新轉變。德國也是如此,享譽全球的“德國製造”最初也是從仿製開始的,早期的“德國製造”更是劣質仿冒產品的代名詞。日本更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