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胡服騎射的真相

2022-01-04由 百家講壇主講人丁萬明 發表于 歷史

梁啟超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梁啟超認為,自商、周以來四千多年的歷史,炎黃子孫的生存世世代代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而中原歷朝歷代與北方少數民族交鋒的歷史,歷來是勝少負多。這其中能夠為炎黃子孫爭口氣的,也就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以及被譽為“南朝第一帝”的宋武帝劉裕。梁啟超非常感慨,他說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而這四位中最值得我們子孫後代引以為傲的,只有趙武靈王。論政績和歷史影響,趙武靈王不愧是一代英主;論個人的成敗得失,趙武靈王則是一位邁不過男女情、兒女情和事業情這三道坎兒的悲劇性偉人。趙武靈王留給後人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的真相

河北省博物院燕趙文化展覽雕塑

“胡服騎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以往許多人認為“胡服騎射”只是一場軍事變革,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場變革?

簡而言之,“胡服”就是要求上層貴族文武百官包括自己的兒子以及士兵,都改穿少數民族的短衣裝束,上層貴族還要佩戴少數民族的衣冠,帽子上插上貂尾羽毛之類的裝飾物;“騎射”就是學習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關於胡服騎射,《資治通鑑》的記載相當簡略,《史記·趙世家》的記載就詳細多了。

以往學術界普遍認為胡服騎射只是一次純粹的軍事變革。但實際上“胡服”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成效顯著的一次風俗變革。趙武靈王“胡服”的目的在於取得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而且他成功做到了這一點!這才為趙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而梁啟超之所以稱讚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後第一人,正是從成功進行民族融合的意義而言。所以胡服騎射既是軍事改革更是風俗變革。

胡服騎射的真相

邯鄲趙武靈王塑像(劉銀栓先生攝影)

之所以這麼認為,理由有三點:

第一,風俗變革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文化認同。“舜舞有苗”、“禹袒裸國”歷來被儒家學者作為用教化同化異族的榜樣而稱頌。“有苗”和“裸國”是舜和禹時期的少數民族,古代的聖明君主舜和禹主動接受這些少數民族的民俗,結果是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國而裸國化 。舜跳有苗族的舞蹈而有苗族接受了舜的統治,禹到裸國和裸國人一樣光著上身而最終裸國人卻被同化了,這些少數民族成功融入了中華民族。趙武靈王將自己的胡服改革比作舜舞有苗和禹袒裸國,表明了他希望促進民族融合,打造強大的趙國政治文化圈,以達到北王諸胡稱霸諸強的改革目的。

第二,胡服騎射改變的不僅是少數民族,更主要的是改變了趙國固有風俗與文化。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並非僅是一次軍事改革。其胡服也並非只為便於騎射,而是為了改變趙國崇尚仁義之風俗。趙武靈王利用胡人風俗,既教化胡人,招募胡兵為己所用,又影響漢民,使趙國原有的軍隊也胡化,增強了戰鬥力,這就為實現其不世之功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人可能會問,崇尚詩書禮教、仁義道德難道不好嗎?不是不好,而是此一時彼一時,要根據時代的需要而定。正如漢代叔孫通所言:“儒者難於進取,可與守成”。(《資治通鑑》 卷第十一 )儒家文化在創業時期很難發揮作用,但在執政時期用處卻非常大。魏文侯時期的魏國非常強大,但他為什麼沒有能夠兼併更多的諸侯國?有一件小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當年吳起穿著儒服第一次見魏文侯的時候就跟他談軍事方略。結果魏文侯卻說我不喜歡動不動就打打殺殺。處在亂世而不想著開疆拓土,那最後自己必然成為被別人吞併的目標。所以趙武靈王在這個時候不拘泥於儒家的崇尚仁義之風俗,本身就是與時俱進,具有積極意義。

第三,胡服騎射之後趙國並沒有迅速取得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這從反面證明了當時“騎射”變革並沒有立刻見效,因為風俗變革需要持續而長久的時間。反倒是越往後趙國後勁越足,越能夠與秦國針鋒相對分庭抗禮。

移風易俗面臨什麼困難?

趙武靈王下決心要搞“胡服騎射”,但並非一帆風順。他面臨著兩大困難:

首先,改變習俗艱難。

衣冠服制是文化的象徵。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衣冠國度”的稱謂。這種稱謂的背後是“貴中華而賤夷狄”的文化心理。變俗的關鍵是改變文化思維定勢。相對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原內地人都有一種文化優越感。在這些人看來,學習少數民族,那不就是先進學習落後嗎?這怎麼能行?而且風俗是長期生活形成的習慣性產物。所以,移風易俗很不容易。

其次,反對聲浪很高。

面對重重困難,趙武靈王怎麼做的呢?他認為搞道德教化要先從群眾工作做起,搞政務執行要先取信於上層貴族。(“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資治通鑑》卷三)他抓住問題核心,從兩方面入手做工作:一方面做肥義等重臣的工作,另一方面做以公子成為首的公族工作,曉以利害,最終取得了他們的支援。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令”,趙國人穿上胡人的服裝以後,無形中改變了長期形成的胡漢敵對心理。心理隔閡的消除促進了彼

胡服騎射的真相

河北省邯鄲市趙武靈王塑像(劉銀栓先生攝影)

此的相互融合,使趙國及其周邊的遊牧民族得到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很好地融入了趙國。其中善於養馬的林胡主動向趙武靈王獻出戰馬,趙國的軍隊在得到良種林胡馬的補充後,趙武靈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編入自己的騎兵隊伍,趙國的騎兵就此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騎射”改革也取得了成功。

3、

“胡服騎射”的影響及遺憾

趙武靈王十九年,就在他推行“胡服騎射”的當年,趙武靈王開始派兵攻打中山國,拉開了消滅中山國的序幕,歷經十多年戰爭,最終消滅了中山國,使趙國南北領土連成一片,極大地增強了趙國的實力。趙武靈王二十年,趙武靈王又率領新建的騎兵兵團向西攻打胡地,大大增加了趙國的國土面積。趙武靈王消滅中山國,攻取胡地,他加快民族融合和進行軍事變革兩個目標基本都實現了,這是趙國成為戰國列強中唯一真正可以和秦國掰掰手腕的強大對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經濟變革方面幾乎沒有觸及,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在其後與強秦的對抗過程中後勤保障根本上。以往論者每每把長平之戰的慘敗歸咎於趙孝成王用人不當,用只會紙上談兵趙括代替老成持重的廉頗。其實,這只是問題的表象。長平之戰最根本的敗因源於趙國經濟後勁的不足。經過三年的對峙,趙軍的後勤保障已經難以為繼,趙國向富庶的齊國借糧不得,廉頗又不能改變戰略發展速戰速決,身為當家人的趙孝成王不去冒險啟用敢於決戰的年輕將領趙括,又能怎麼辦?

所有這一切的緣起,自然離不開偉大而又有巨大缺陷的“胡服騎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