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在古代就有"空調"了,古代的空調還分貴族與平民使用

2022-01-04由 逍遙小遊俠 發表于 歷史

前言

轉眼到了六月,暑氣漸起 。每每走在烈日陽光之下,內心總有聲音在呼喊著:空調,空調,我需要空調!

夏天的空調房真乃世界之偉大發明也。每當走進涼爽愜意的房間,不由自主地想向空調錶達我的感謝,空調,謝謝你,夏天有你,真的了不起。

三伏天,每日持續的高溫讓人一動也不想動,只想賴在空調房,那麼在沒有電器的古代,古人們如何降溫消暑呢?

不僅僅是我們現代人有空調房可以享受,智慧勤勞的古人們早就在房屋建構上嘗試消除暑氣的各種辦法啦。

先秦的“窟室”,古代空調的起源

“清暑”這個詞在史料中最早大約出現在東漢張衡的《西京賦》中,書中這樣描寫:

長安西北,其遠則九甘泉,涸陰冱寒,日北至而

含凍

,此焉清暑。

雖說漢代才有確切記載,事實上先秦以前已經有了可以用來避熱祛暑的地方了。

當時有條件的貴族,家裡都築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

《左傳》裡說到過,秋七月的時候,鄭伯在一個地下窟室喝酒聽音樂,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早上才結束出來。秋七月也就是我們現在夏天的七八月份,是全年最熱的時刻,鄭伯去的地下室應當是非常涼爽的,甚至就是專門用來當作“涼室”用來消除暑氣的。

在古代就有

大概到了戰國時期,宮殿之中出現了專門用來清暑的建築。齊宣王就曾在建立的“雪”宮裡召見過孟子,這裡不僅可供玩樂,更是陰涼舒爽。

在一些史料的記載中,先秦時候除了多用地下窟室之外,還出現了人工製冷,在當時比較高階的窟室中,人們會放置冰塊,使房間整體溫度下降,涼爽宜人。

漢代的“清涼殿”

漢代的“清涼殿”也被稱為“延清室”,是皇家最為高階的避暑專用房。

《漢書》中曾記載,"清室則中夏含霜",這表明了清涼殿的製冷效果極佳,在盛夏時分室內都能結出冰霜。

在古代就有

建元年間,漢武帝在秦林光宮的基礎上築建了甘泉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宮、苑結合的大型離宮御苑,宮內還設有依冰室和塞泉降溫的設施。

三國魏王粲在《大暑賦》中談到甘泉宮的涼爽舒適,帝王在盛暑來臨的時候,選擇九峻山的背陽之地,在甘泉山下空曠的野地,築建了林光宮這樣的華麗行宮,宮室寬廣幽隱,寒冰融化之後匯成冷冷的泉水流淌在殿堂之內,殿宮周圍的植被垂下陰涼使得周圍環境清涼幽暗。

在漢代長安城一處宮殿的遺址中,位置靠北的一面牆內,發現了有用陶圈砌成的小井,井的下面用一根空心陶管通往室外低處,井底有三塊陶片用來承託木板,上面可以放置冰塊,用陶管從冰井向室中導引冷氣使室溫降低。

盛唐的“涼屋雨亭”

唐朝,國力昌盛,經濟繁榮,出現了一種專門用來消暑的“涼屋”,這種涼屋通常依水而建,利用機械裝置實現製冷效果。

在古代就有

陳知節給唐玄宗李隆基上疏,被高力士請到一所“涼屋”談話,在這所特別的宮殿中陳知節看到皇帝的御座後有一個巨大的輪子,運轉著水流嘩啦嘩啦作響,風一吹,衣襟翻飛,涼爽不已。進屋後,陳知節被賜坐與“石榻”,感到周身的光照暑氣都被殿外的植被遮蓋,室內顯得陰涼舒爽,四周的房簷上的積水像簾子一樣,從上而下的飛灑,座位旁放置著冰塊降溫。

這段記載了不起了,唐玄宗給自己專門建了個盛夏“空調房”,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含涼殿”。

這殿為了防止陽光照射引起高溫,所以宮殿周身都有遮光簾遮蓋,顯得陰涼,再一個利用水能和機械裝置轉動“風扇”,讓“風扇”對著四周的涼水吹,形成冷氣,然後給宮殿的四面房簷上裝上環繞式水管,把周圍地面上的水到屋簷上,於是涼水順著屋簷流下,好似下雨天的水簾。如此一來,涼涼的水汽充盈著宮殿內的整個空間,降溫效果奇佳。

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製冷"空調技術"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空調"。

兩宋的“翠寒堂”

到了宋朝,“空調房”被得到智慧人民的進一步改進,人們更加懂得享受生活,皇室貴族的專用避暑建築也更為華貴。

在古代就有

宋宮中避暑佳處有多處,其中以“翠寒堂”最為著名。

《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禁中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

除了陰涼的植被環繞,和唐朝一樣帶有機械原理的風扇不僅僅是帶來水汽和涼意,宋朝在降暑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室內空氣的新鮮,他們在室內擺滿鮮花,如此一來,風扇一吹,便有花朵的清香溢滿整個殿內,尤其皇帝的御座旁邊,更是放滿了花卉植物,花瓣被吹落,像雪落一般。

明清的“承德避暑山莊”,貴族的專用地方

明清時期,人們開始在建築上面略有研究,已經善用冬季和夏季陽光影子的角度,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太陽的高度角,以此來設計屋簷的角度。

工匠們將宮殿北面的房簷按照冬夏日影的不同角度,設計出合適角度的屋簷,就能在夏至時分利用房簷遮住陽光,冬至時,卻能使陽光沒有一絲障礙,充滿房間,從自然的角度真正地達到冬暖夏涼。

在古代就有

清朝的皇家避暑行宮規模比起前朝更加大型,以舉世聞名的承德避暑山莊為例。在承德避暑山莊,帝王們不僅會帶領後宮佳麗和親屬們在此地避暑,還會在這裡長居一段時間,甚至在這裡處理政務。

不過此時還出現了早期的“冰箱”。在清涼的避暑宮殿中,皇室貴族們開始使用一種冰桶,這種桶內會被放滿冰塊,中間被設定成儲物的櫃子,可以儲存水果、飲品和食物,頂部被鏤空,可以使冷氣外洩,讓冰桶周圍的空氣得以下降。

這種冰桶和我們現如今使用的冰櫃很是相似,並且可以移動,在為人們降暑的同時還能帶來冰鎮的食品,讓人不得不誇讚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不僅貴族有,民間的避暑方式也很多

我們上面羅列的幾所古代避暑場所幾乎都是皇家貴族等有錢人才能使用的,尋常百姓家既用不起"空調",也買不起"冰櫃",他們一般會在客廳或者需要降溫的房間挖一口深井。

因為地表氣溫會隨高度的下降逐漸變低,所以挖一口深井,上面用鑿了洞的蓋子蓋好,到了盛夏,就會有冷氣從井下傳上來,冬天地底溫度正好相反,會有暖氣上湧,由此保證房間溫度宜人。

在古代就有

陶缸

除了挖井,人們還可以在廳室內埋置陶缸,夏天將冰塊放在裡面,成了自制小“冰櫃”,用來降溫,只不過這種“冰櫃”是不可移動的。這種降溫辦法,1950 年考古發掘秦漢宮廷遺址時已有發現,可見歷史很悠久,古人用得很早。

時間一長,百姓們發現這種“空調井”也只是種室內區域性降溫的方式,所以索性直接蓋一間“空調房”,

像先秦時期那樣,建造一間地下"窟室",像地道一樣,除了夏天用來避暑,冬天還可以將食物搬到這裡儲存,這樣不易變質損壞。

總結

勤勞聰慧的人們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明創造,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與環境,清暑避熱也是這樣,在古往今來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現代人得以生存的如此舒適便捷,離不開古代人的發明和代代改善發展。

現如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能源與技術方法,在盛夏酷暑時分,有如深處涼爽宜人的深秋,抱著西瓜吹著空調,身上不流下一滴汗,並且清涼祛暑的內容專案及形式也在隨著社會發展,品類繁多,讓人不得不感恩時代的饋贈。

從這些變遷的痕跡當中, 我們可以得以窺見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在每一個地方發酵綿延。

參考文獻:

《昭明文選》

《藝文類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