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2022-01-03由 傾城之殤 發表于 歷史

在國際外交上提到波蘭,很多人都有一個突出的印象,那就是

對俄羅斯極其敵視,常常主動站在美國遏制俄羅斯的第一線,比美國許多傳統盟友還要積極地對抗俄羅斯。

例如,波蘭主動要求美國永久駐軍,強烈主張北約東擴,卡著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管道坐地起價,在白俄羅斯問題上堅決要求總統盧卡申科下臺等等。

而要說起波蘭對俄羅斯這種敵視態度的由來,許多人會提到波蘭近代以來的悲慘歷史,

四次被瓜分兩次被滅亡,每次都有俄羅斯的一份。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但是這種解釋並不完整,因為嚴格來講,

四次瓜分德國同樣都有參與,

而且二戰波蘭亡國期間,

納粹德國所帶來的痛苦和壓迫更是極為深重。

這裡舉兩個最殘酷的例子:

一是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就設在波蘭,短短五年時間裡有上百萬的波蘭人和猶太人慘死在納粹手上。

二是到了戰爭末期,德軍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不得不撤出波蘭首都華沙,竟然出於洩憤的目的,而把華沙城裡所有歷史建築統統炸燬!

這使得現在旅遊去華沙所看到的那些“古代”教堂和宮殿,全都是戰後復原而成的。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但這段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卻並沒有對當前的波德關係產生什麼負面影響。

每年都有大量的波蘭人赴德工作和學習,波蘭是德國最大的外勞輸入國,

而這裡頭最著名的就是效力於拜仁慕尼黑的世界足球先生萊萬多夫斯基。

另外波蘭人在日常生活裡也

十分鐘情於德國產品

,賓士、寶馬等德國車滿街都是。

去年波蘭從德國進口商品493億歐元,而除德國外所有歐元區國家加一塊也不過是進口了537億,等於波蘭進口的德國商品就佔了整個歐元區的半壁江山。

所以,如果把

波德

關係和

波俄

關係作為對比,就會發現故事的開頭和中間都很相似,但是結果卻大不一樣。

因此只是單純地從歷史的一個維度出發並不能完整地解釋波蘭對俄羅斯的敵視態度,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來觀察兩國的關係何至於走到現在這個地步。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波蘭的三次瓜分

在歷史上,波蘭所遭受的前三次瓜分都發生在18世紀末,由沙皇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所完成。

在第一次瓜分發生的時候,波蘭還叫做波蘭立陶宛聯邦,是波蘭和立陶宛共同組成的國家。這個波立聯邦也曾一度雄霸東歐,甚至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但是就像許多盛極而衰的封建王朝一樣,波立聯邦在17世紀開始逐漸衰落,內部頻繁的政治鬥爭導致波蘭政局長期不穩。

波立聯邦在軍事上同樣面臨一系列的失敗,像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奪取波立聯邦的王位,進攻波蘭一度攻破華沙;俄波戰爭的結果使得波蘭最終放棄對整個烏克蘭地區的索取;而勃蘭登堡-普魯士也在這個時期擺脫波立聯邦的控制邁向了強國之路。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而這個時期的波立上層王公貴族只關心爭權奪利,個個想找外國靠山打擊國內的競爭對手,有的找奧地利,有的找俄羅斯,還有的找瑞典,這樣的國家自然也沒有多少向心力,波立聯邦陷入一種無政府的亂象。

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外國勢力進入波蘭自然就有了自己的一個算盤,所以到了第一次瓜分的1772年,國內已經到處都是外國駐軍,

名義上最高國家權力機構貴族議會也被俄羅斯沙皇掌握,俄羅斯派遣在波蘭的大使幾乎成了波蘭的太上皇。

波蘭就此淪為了案板上任人宰割的一塊大肥肉,讓俄普奧三國垂涎欲滴,而這個時期,三個大國的關係又是微妙且複雜的。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簡單來說,沙俄往巴爾幹方向的擴張使得與奧利地的戰爭風險提高,而與兩國關係都很密切的普魯士剛經歷了“七年戰爭”,十分不願意捲入另一場大規模衝突。

所以為了緩和彼此之間矛盾,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倡議下,

三國決定找一個替罪羔羊開刀,這便是夾在三國中間的波蘭。

瓜分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兵不血刃,8月份三國訂立了條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對波蘭領土的霸佔。

而波蘭的貴族議會在沙俄的武力威脅下,毫無任何抵抗地就在9月份承認了這份不平等條約和既成事實。

這次瓜分讓波蘭喪失了三成的領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

對參與瓜分的三國來說補益極大,甚至連腓特烈二世都感到“不好意思”。

他在寄給奧地利女皇的信裡就直接承認:

“(在瓜分波蘭上)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我,絕對是強盜。”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而波蘭所遭受的第一次瓜分,也成了今後多次瓜分的一個經典範本:

東西強國的政治競爭,最後導致夾在中間的波蘭成為最大犧牲品。

這也告訴我們,在殘酷的國際政治裡,從來沒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最弱的往往是最先被拿來祭旗。

18世紀的後兩次瓜分同樣遵循著這樣的邏輯。

1789年發生了法國大革命,直接激發了

波蘭的改革運動

,還頒佈了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五三憲法》,這引起了專制主義的沙俄及普魯士的高度警覺。

兩國的專制君主都十分害怕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擴散,開始組建反法同盟,要鎮壓全歐洲的進步勢力,結果又是波蘭首當其衝。

兩國在1791年和1792年前後進攻波蘭,加上反對改革的守舊派貴族的叛亂,內憂外患夾擊中的波蘭最終戰敗投降,大批愛國者被迫流亡海外,所有的改革包括《五三憲法》統統付諸東流。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而與改革成果一同失去的還有

領土與人口

1793年初,已經消滅了波蘭境內所有反抗勢力的葉卡捷琳娜女皇與腓特烈國王再一次撇開波蘭簽訂條約,

瓜分掉了波蘭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萬人口,波蘭的疆域等於減少了一大半。

而這一次瓜分可以說

波蘭是再次成為歐洲列強對抗的犧牲品,即便這次沙俄和普魯士對抗的物件還是千里之外的革命法國。

第三次瓜分則可謂是前次的延續,屢次出賣國家利益又毫無鬥志的波蘭上層階級徹底失去了波蘭人民的信任,波蘭人民開始自發組織求亡圖存的運動。

一位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的波蘭老兵在1793年3月發起了起義,他就是波蘭著名的民族英雄柯斯丘什科,而這場起義也被命名為柯斯丘什科起義。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這支主要由農奴組成,拿著草叉和鐮刀的非職業軍隊展現出令人意外的戰鬥力,他們從克拉科夫出發,

屢次擊敗數倍於己的沙俄軍隊,還一度攻佔首都華沙,消滅了數千俄國佔領軍。

但遺憾的是,起義在初期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終究敵不過普俄兩國的聯合絞殺,東西兩線作戰最終壓垮了波蘭起義軍。

1794年11月,華沙再一次淪陷,柯斯丘什科起義失敗。

同時這場戰爭讓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決心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獨立的波蘭徹底抹去”,以鞏固他們對強佔領土的統治。

於是三國在1795年簽訂了第三份協議,

使得全部波蘭領土都被瓜分,作為國家的波蘭不復存在,一直到一戰結束,波蘭從地圖上消失了整整123年。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同時三國深諳“亡其國先亡史”的道理,相互約定從今往後的所有資料或法律文書,甚至百科全書統統不提“波蘭”一詞,想要在文化認同上徹底抹除波蘭。

現在回頭看這三次瓜分,不可否認的是

沙俄獲得領土最多,受益最大,行動最積極,手段最粗暴。

而波蘭的傳統首都華沙也長期處於沙俄的控制下,這就導致十八世紀波蘭復國運動的主要目標鎖定在了俄羅斯身上。

另外在“各民族大監獄”的沙俄統治下,波蘭人民飽受壓迫,這使得一百多年下來,波蘭人對俄羅斯不但沒有產生絲毫認同,反而是敵視的心態每日劇增。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波蘭的滅亡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晚清末年正是康有為上書的《波蘭分滅記》促使光緒皇帝決心開展戊戌變法;由陳天華所著的《猛回頭》同樣用了不小的篇幅拿波蘭亡國作為反面例子警醒國人,這也成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宣傳資料。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二戰與冷戰中的波蘭

在慘烈的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終於在沙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餘燼中復國。

而新生的波蘭共和國繼承了過去一百年裡的反俄傳統,同時夾雜著對共產主義政權的恐懼,一直將蘇聯作為地緣政治上最大的威脅。

另外,隨著信奉法西斯主義的軍官畢蘇斯基在1926年政變上臺,波蘭更失去了本應該有的對納粹德國的戒備,在畢蘇斯基的推動下,兩國甚至一度簽訂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

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蘇聯已經非常擔憂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多次想找波蘭簽訂防禦條約都遭到拒絕。

同時波蘭過於迷信英法兩國的實力和戰鬥的決心,以為靠著西歐兩大強國可以高枕無憂,結果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戰爭爆發三個月後波蘭亡國。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這次戰爭也如同十八世紀一樣,波蘭再一次成為大國政治妥協下的犧牲品。

蘇聯希望在西線保留一條緩衝帶,爭取備戰時間;而德國希望避免兩線作戰,儘快全力投入西線戰場,所以兩國在戰爭爆發前夕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波蘭又一次被瓜分。

不過這次亡國的時間倒是不長,之後隨著戰爭程序的演變,

因為蘇聯的反攻,波蘭得以在1944年再次獨立。

再次復國的波蘭較戰前整體往西平移了兩百多公里,

大量的德國領土被作為蘇聯佔領東部的補償劃給了波蘭。

這裡頭還包括了原來普魯士王國的故地,不知道腓特烈二世泉下有知,又能作何感想?

而這個完全由蘇聯扶植起來的波蘭,在冷戰中自然深深地和蘇聯繫結在一起。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作為蘇聯的衛星國,波蘭對自己國內外的大政方針都缺乏決定權,甚至有一段時間連國家領導人的人選都需要莫斯科點頭同意。

可即便是這樣,波蘭人對蘇聯或者說俄羅斯的反抗仍然不時發生,像是1956年發生了抗議蘇聯的波蘭事件,一度將正在當地訪問的赫魯曉夫困在華沙動彈不得,後來還是中國參與斡旋才讓事件平息下來。

而到了80年代,波蘭建立的團結工會不斷衝擊原有體制,並在1989年的全國大選中出人意料取得勝利,東歐劇變的大幕也由此開啟。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恐俄心態背後的實際利益

在冷戰結束,整個東歐地緣政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來自俄羅斯直接的軍事威脅其實已經消失。因為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獨立,

波蘭和俄羅斯已經隔開,

只有加里寧格勒這一塊小小的飛地還與波蘭接壤。

可是因為難以釋懷的歷史記憶深深烙在每一個波蘭人的心中,光是憑著一種慣性就讓波蘭對俄羅斯一直抱有十分的戒備。

所以不論今天的俄羅斯與過去相比改變了多少,波蘭都會懷疑俄羅斯的霸權和野心會有一天捲土重來。

但是,國際政治不是意氣用事,心理因素或許有影響,但不能別認為是主導因素,真正發揮根本作用的還是經濟因素。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在歷史上,波蘭的主要貿易國一直是俄羅斯或蘇聯,但在2002年波蘭加入了歐盟之後,波蘭與歐元區尤其是德國的貿易額度就不斷上升,與歐洲市場的繫結也越來越深,與俄羅斯的聯絡相對來說就下降了不少。

從資料來看更加明顯,

2020年波蘭外貿出口最多的是德國,有784億美元,佔了出口總額的28.9%,而出口俄羅斯才區區82億美元,

也就是不到出口德國的零頭,此消彼長可見一斑。

與眾多發達國家組成的歐盟相比,俄羅斯二十多年來的經濟表現實在乏善可陳,波俄兩國的貿易額也

基本停留在天然氣換農產品

的層次,缺乏深入交流,是既無合作又不互補。

所以主要依靠歐盟市場的波蘭便有了底氣與俄羅斯叫板。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在歐洲的供氣市場上有著顯著優勢,所以使得波蘭也希望在這種衝突中突出自己作為天然氣過境通道的地位,增加自己對俄羅斯和德國等西方國家的談判籌碼,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美國因素與波蘭的計算

在歷史、經濟之外,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美國了。在華沙組織分崩離析後,北約並沒有隨之解釋,而是跟著歐盟一道向東擴張。

在這個過程裡,波蘭從華沙創始國搖身一變成為了北約會員國,美國也取代了蘇聯變成了影響波蘭外交,尤其是對俄政策的重要因素。

從一方面看北約集團的軍事實力讓波蘭底氣更足,美國駐軍減輕了波蘭國防壓力;但另一方面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波蘭的國防外交政策也就要跟著服從北約尤其是美國的需要。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作為北約對抗俄羅斯的前沿基地,波蘭很大程度上要遵循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政策,所以很多時候都需要附和美國對俄外交發言。

同樣美國也樂得有波蘭作為自己在東歐勢力的槓桿,給予了波蘭大量的軍事貸款和先進武器,並部署了導彈防禦系統以提高波蘭的戰鬥能力。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白俄羅斯問題、烏克蘭問題上波蘭的表現非常活躍,甚至有超過德法等西歐國家的積極性。

而有意思的是,在美國國力逐漸下降,歐盟地位逐漸上升的今天,

波蘭反而更加親近美國,甘做歐盟中的攪局者。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這是因為波蘭同樣擔憂有朝一日再次被法德出賣,尤其是俄羅斯和德國繞過自己修建的“北溪二號”專案已經讓波蘭十分警惕。

雖然現在提出來有些聳人聽聞,但是誰敢說這不是下一次瓜分波蘭的前奏呢?

起碼波蘭是不願意看到德法等國越過自己去和俄羅斯達成任何交易的,不論這個交易涉及的是天然氣還是波蘭自己。

因此,

幫助美國人擴大歐盟與俄羅斯的矛盾,保證歐盟對俄政策上持續強硬,以及擴大歐盟內部的矛盾,削弱法德兩國的主導能力,

不但是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樣也符合波蘭的利益,兩國透過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四次被瓜分,德國也都參與了,為什麼波蘭卻唯獨敵視俄羅斯?

總的來說,波蘭對俄羅斯的敵視心理的確帶有濃厚的

歷史感情色彩,

有時候甚至會顯得過於情緒化,但根源上還是因為經濟發展上的變化,使得俄羅斯市場在波蘭的地位一落千丈,使得兩國的聯絡日益疏離。

而加入歐盟的波蘭並非高枕無憂,對歐盟所承諾的共同安全防禦體系一直有所懷疑,更對區域內各個大國都有所保留。所以其需要不斷透過激烈的動作,

來將波蘭與俄羅斯的矛盾轉化為歐盟與俄羅斯的矛盾,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希望綁架整個歐盟來為自己對抗俄羅斯。

最後再加上美國對俄羅斯的遏制政策,讓兩個國家一拍即合,一個出錢,一個出力,共同推動著波蘭從官方到民間對俄羅斯的普遍敵視。

參考資料

1、中國知網;俄國在第一次瓜分波蘭中的作用;

馬英昌;蘭州學刊;1983年08期;

2、中國知網;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波蘭及其後果;周呈芳;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8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