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雍正怒斥年羹堯:你爺是奴才,你爹是奴才,你憑什麼不自稱奴才?

2022-01-03由 滿樓說 發表于 歷史

作者:金滿樓

但凡清宮戲裡,“奴才”之聲總是不絕於耳。如和珅和大人在電視劇中一口一個“奴才”,那個叫情態可掬,活靈活現;演對手戲的紀曉嵐或劉墉則一本正經,每次必稱一個“臣”字。如此情節看似彆扭,其實並不違和,反有些鮮明的差別感。

對現代人而言,“奴才”一詞聽起來頗為刺耳。魯迅先生就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

魯迅的話聽起來有些憤激,不過也並非沒有道理。如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小魏子”魏東亭,他是和康熙從小一起玩大的天子近臣,在康熙面前當然是一口一個“奴才”。但俗話說得好,“打是親、罵是愛”,在魏東亭們看來,“奴才”這稱呼透著親近與親熱,由此事事爭先,反倒是那些稱“臣”的漢人顯得生分,好事落不到前頭。

所以,又應了那句話,“近水樓臺先得月”,魏東亭雖然是個“奴才”,但作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他是步步高昇,最後做上了兩江總督。尤其康熙南巡時,魏東亭親自接駕,這個風光就不必說了。

雍正怒斥年羹堯:你爺是奴才,你爹是奴才,你憑什麼不自稱奴才?

在清朝,只有旗人才能自稱“奴才”,漢人只能稱“臣”。就這點而言,編劇是在還原歷史,並非胡編亂造。有人說,“奴才”一詞最早由“駑材”轉化而來,大意是“愚笨無用之人”。民國史家陳垣即認為:“昔稱奴才以罵人耳,未有以自稱者,更未有以稱諸大廷者。……至國朝,滿洲大臣奏事率稱奴才,始以‘奴才’書銜,為一朝之典制。”

按:有人說,“奴才”一詞始於兩晉時罵人的“胡語”,即“世之鄙人之不肖者”;清代學者趙翼在《奴才》一文中舉了數例,如北魏權臣爾朱榮對人說:“葛榮之徒,本是奴才,乘時作亂。”《清稗類鈔》雲:“當未入關以前,滿洲曾貢獻於高麗,其表文自稱‘後金國奴才’。可見‘奴才’二字之來歷,實為對於上國所通用,其後遂相沿成習耳。”聊備數說。

清朝開國前,滿人之間並無使用漢語的習慣,而滿語中能對應“奴才”二字的實為滿語“阿哈”(Aha),而“臣”的滿文是“Amban”,兩者的區分應該說十分明顯。清朝入關後,由於漢人官員的大量加入,“奴才”和“臣”在奏章中混用的情況越來越多,由此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雍正怒斥年羹堯:你爺是奴才,你爹是奴才,你憑什麼不自稱奴才?

大體而言,在乾隆朝前,“奴才”與“臣”的稱呼在奏章中往往並用,既有稱“奴才”的,也有稱“臣”的,有時在同一奏摺中還會出現既稱“奴才”又稱“臣”的。這段時期,或許可稱之為“未定製時期”。

雍正繼位後,“奴才”和“臣”的稱謂開始有所規範,如《永憲錄》中所記:“往例,八旗臣工每奏對皆自稱奴才,相沿已久;上以奴才既稱奴才,而大臣亦稱奴才,甚不合體,禁止之,後惟革職者可以此稱。”

改“奴才”為“臣”的精神,在雍正元年的批折上即有所體現。如閩浙總督滿保於當年正月初三日請安折上寫道:“福建浙江總督[奴才](臣)覺羅滿保謹奏:為請安事。奴才滿保跪請皇上萬安。”折中,滿保將“奴才”與“臣”並寫,雍正接折後硃批:“朕安。臣、奴才全都一樣,嗣後寫‘臣’可也。”

雍正怒斥年羹堯:你爺是奴才,你爹是奴才,你憑什麼不自稱奴才?

從以上硃批看,雍正似乎十分開明。不過,在康熙末年,這位還是雍親王的四阿哥胤禛對於“奴才”與“臣”的稱謂卻是十分敏感。當時,作為旗下門人的年羹堯寫信給他,其中未稱“奴才”而稱職務,胤禛對此十分憤怒並去信切責:

“在朝廷稱君臣,在本門稱主僕,故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至公等莫不皆稱主子、奴才,此通行常例也。且汝父稱奴才,汝兄稱奴才,汝父豈非封疆大臣乎?而汝獨不然者,是汝非汝兄之弟,亦非汝父子矣!又何必稱我為主!既稱為主,又何不可自稱奴才耶!……”

作為雍親王管領之下的屬人,年羹堯對本門門主應稱“奴才”而不稱,難怪四阿哥極為警覺。在他看來,年羹堯自稱職務而不稱“奴才”的做法屬於“不忠不敬”的表現,不能不好好敲打一番,以儆效尤。

然而,雍正即位後又對旗員自稱“奴才”的做法並不提倡,如雍正五年(1727年)十一月,雍正在上諭中有“此等卑汙之習,皆始自包衣下賤奴才”之語。

可見,“奴才”二字帶有輕賤卑汙之意,雍正對此是自有看法的。

雍正怒斥年羹堯:你爺是奴才,你爹是奴才,你憑什麼不自稱奴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