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哪?

2022-01-03由 張宏傑 發表于 歷史

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哪?

火燒圓明園(網路圖)

關於鴉片戰爭,很多人有各種誤解。

最常見的誤解是,清軍在戰爭中是用大刀長矛和英國人作戰的。很多電影,比如《火燒圓明園》之類,通常都會表現清軍騎著戰馬,揮舞著長矛,在英軍的步槍射擊下一片片倒地的場景。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中英雙方雖然在武器裝備上有差距,但是差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用大量材料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英軍處於火器時代,而清軍也大量使用火器,而且還是西洋火器。比如清軍用的鳥槍,是根據葡萄牙火繩槍仿製的。清軍使用的火炮,同樣屬於西方加農炮系列。雖然中國人對英軍最強烈的印象是“船堅”,甚至排在“炮利”前頭,但是那時雙方的軍艦其實都是木頭制的帆船,靠風作動力。火輪船雖然已經發明,但是用於軍艦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在鴉片戰爭中基本沒有應用。

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哪?

火燒圓明園(網路圖)

因此,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於質量。也就是說,雖然大致屬於同一型別,但是清軍的質量太差。“清軍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的老式的‘洋槍洋炮’。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後了200餘年。”事實上,清軍早在與明軍作戰時,就從明軍手中繳獲了大量西式武器。後來又大量地進行仿製,因此“清軍使用的鳥槍,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繩槍”。但是清代並沒有對武器進行持續研發和改進,一把鳥槍通常用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茅海建說他見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尚未更換 的鳥槍。

大炮也是這樣,清軍使用的火炮,雖然是仿照西方17~18世紀初的加農炮系列,但也都是已經用了上百年了,有的甚至是明朝的東西。換句話說,從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的200多年間,中國軍事工業沒有任何進步,甚至還有退步。比如明末清初,中國就引進了“開花炮彈”(一種爆破彈)的技術,非常有威力。然而到了清代,中國人忘記了自己曾經掌握了這門技術,在鴉片戰爭中看到英國使用這種炮彈很厲害,才在戰爭之後費了很大力氣進行了“二次引進”。但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徵西的時候,在陝西發現了明朝末年的“開花炮彈”,才恍然大悟,原來此“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 矣”。

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哪?

但是歐洲軍事技術從明末到清末一直在持續進步。因此,到了清末,中國的武器與西洋武器的質量出現了巨大差距。與英軍的步槍相比,清軍的鳥槍射速慢、射程近,在威力上,一支英式步槍,可以頂4~10支中國鳥槍。

中英雙方的大炮雖然原理相同,但是工業革命讓英國的冶煉技術大大提高,英國的大炮鐵質好,炮筒裡面用車床進行了加工,非常光滑。而中國大炮鐵質很差,很容易炸裂,而且鑄件毛糙,炮筒裡面是不光滑的,所以炮彈射出來後,彈道是亂的,精度很差。所以我們看整個戰爭中,清朝軍隊沒能擊沉一艘英軍的軍艦。[1]

中國和英國軍船的差別,也具體體現在英國軍艦用的木料更結實、設計更合理、安裝的大炮更多上,所以作戰效率比中國強很多。

因此,中國和英國的武器在明末大致處於同一水平,到了清末卻有了這麼大的差距。這很直觀地體現出中世紀以後,歐洲歷史是加速度發展,而中國在很多方面是停滯甚至倒退的。

[1]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哪?

《簡讀中國史》書封

本文摘自張宏傑《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嶽麓書社2019年8月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