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非常時期》觀後感,這不是影評,只是觀後感

2022-01-01由 牧雲齋 發表于 歷史

電影《非常時期》是很久以前就看過的一部電影,影片以記述式的手法,敘述了美國退伍特種兵吉姆。戴維斯與好友邁克。阿蘭佐的一段血淋淋的生活片段。當時,看完了這部影片,讓人有種非常想要嘔吐的感覺,所以,一直到今天才恢復過來寫這篇影評。看電影有很多種的心情,看《拜見布朗一家》讓你看到母性的光輝,體驗真情的可貴,看《生活大爆炸》可以體驗詼諧的幽默,爆笑著鍛鍊腹肌,看《最後的獵人》可以知道自然與人的共存之道是什麼。但是,當你看完了《非常時期》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症狀發生,它是那麼的直接,震懾你的神經,讓你無所適從,心生厭惡。

美軍退役特種兵吉姆。戴維斯,是一個有狂暴傾向的人,退役後回到家鄉洛杉磯。有一個墨西哥女友深愛著他,鐵桿好友邁克。阿蘭佐與他是莫逆之交,兩人都在為生計奔忙著。吉姆一直想能夠成為一名警察,以便將他的墨西哥女友透過跨國婚姻加入美國國籍。但求職的路並非一帆風順,非常的坎坷。吉姆經常會夢迴戰場,突然驚醒於噩夢。影片開篇伴隨著激烈的搖滾與對講通話,在夜幕下隨著一聲手榴彈的炸響,曳光彈拖著白線飛馳而過,展現了一場戰場上無情的殺戮。這正是吉姆的夢境。吉姆說“你一不小心,噩夢就會纏上你,他們會乘虛而入。。。”。

這部影片,並不是單純的在老生常談的向你灌輸軍隊的戰後綜合症候群這個話題。它所揭露的是更為深層的人文政治層面的膿瘡。前面提到,看完之後會讓人心生厭惡之情,是為什麼?從個人的角度,當我看到吉姆與麥克,醉醺醺的開著車,兩個白人聽著黑人的說唱,漫無目的走在牆上滿是塗鴉的街道上,吸著搶劫來的大麻,說話與動作帶著黑人幫派成員的調調,自以為是的將自己凌駕於其它種族之上,嘲笑愚弄著亞洲商店的老闆,正如,邁克的妻子所說“吉姆,你就是一個包裝過的垃圾。。”這也就讓人看到了美國的病態縮影到了兩個自大,雖然衣裝筆挺卻從不懂的珍惜與尊重的垃圾的身上。當吉姆收到警署的通知,告知他他並不適合從事警察的職業是,吉姆的暴怒與打砸陌生人的車輛的行動,讓人覺得他與一個經不起挫折卻又自視甚高的白痴並無二致,這也是一種在美劇中常常出現的情節,一味的去遷怒於別人,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尋原因。我想,一個這樣的易怒,不懂得剋制,甚至可以說是自私到極點的人,卻在隨後收到了FBI的入職考試的通知,簡直可以說是一場災難。邁克的妻子如是說“吉姆,你是個瘋子,而且非常危險,我最大的噩夢就是,你居然是一個即將戴上警徽的警察!你根本就不配做一名警察!”但是接下來的結果卻是讓人發冷,地方長官對吉姆的評價矛盾重重,明知道吉姆吸毒尿檢不合格,測謊失敗,卻說出了“你是我們考慮的最佳候選人,你克服了心理生理的障礙,信用不錯,嗅覺靈敏每個知道你的人都對你評價很高,但你的測謊只得了負五分,尿檢有大麻的成分,那意味著欺騙,人們認為一個執法者應該遵守更多的道德準則,但對此我保持中立”這樣一番話。當吉來斯皮將吉姆在戰場上虐囚的照片展示在他面前時說“你審訊這些囚犯,像個屠夫,把他們切片,你應該去賣肉。抱歉影響到了你的食慾”吉姆回答“我抓捕我的目標,然後做我該做的,獲取對國家安全有利的資訊,那樣能救美國人的命”“那就要殺死他們嗎?吉姆?”“長官不準留活口,我遵命行事”“放鬆孩子,我們發工資,讓你發揮特長,我需要你這樣能幹實事的人,哥倫比亞是為你準備的,拿起霰彈槍,在那裡你可以當一個土皇帝”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另一部紀錄片《加州奧克蘭掃黑大戰》,記述了美國加州奧克蘭社群令人無法想象的真實生活情景,加州奧克蘭被美國人稱呼為美國的小伊拉克,如果你走在奧克蘭的街道上,很可能因為你衣服的顏色,就會被殺死在街頭,因為,那裡的幫派用顏色來區分地盤與成員的身份,販毒,搶劫,強姦,殺人,在那裡簡直就如同家常便飯一般,如果你是一名奧克蘭的黑人,能平安無事的活到三十歲以上,甚至是奧克蘭的一個奇蹟。不能明白,這樣一個發達國家,怎麼能如此的混亂。但這部《非常時期》讓我看到了美國的冷漠與西裝筆挺的自私,美國人的那種令人厭惡的自大狂傲在吉姆與好友的對話中也暴露無遺。“吉姆,你應該留在這裡,有一個愛你的墨西哥女孩,有居住的地方,兄弟這裡就是你的全部,幹嘛要去哥倫比亞殺人。。。”吉姆如是說“重擊敵人,開著武裝直升機掃蕩,我是啟示錄裡的戰士,如切割機一樣,掃蕩村莊,殺死雞狗,想殺就殺。。。”隨後吉姆為了實現自己的哥倫比亞夢,在聽到墨西哥女孩懷上了他的孩子時,竟掏槍要殺死一個那麼愛著他的異國女孩,真的讓人覺得很冷。最終,吉姆因為在販賣大麻時,被往日的仇敵重傷在自己的車裡,另一番與好友邁克的對白,讓人覺得他如同一部故障機器上的一顆螺釘一樣的渺小。吉姆頭部中彈後忍受不了痛苦,懇求邁克開槍將他擊斃吉姆說“我愛你,兄弟,一了百了,你不是一直想體驗一下殺人的感覺嗎?殺了我,一了百了,別人不會知道,只有我你上帝知道。我,罪有應得。。”邁克開槍擊斃了好友吉姆,奔跑著回到自己家的門口,深深的擁抱著自己的妻子。影片以吉姆的死亡邁克的一個擁抱結尾。

看完這部影片,吉姆在我的心中可說是一個雙面人,即代表一個渴望美好的天使,又心存著撒旦的魔影。就如同病態的美國,只是影片中的吉姆實際更像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殘酷冷漠混亂進行申訴的麥克風,但最終這個自大丑陋的麥克風承受不了巨大的電流,燒燬在自己的支架上了。在《克倫拜恩的保齡》這部著名的紀錄片裡有這樣的一組資料,

一九五三年,美國廢除伊朗首相莫桑達克,致使無數平民死於槍口下。一九五四年,美國推翻瓜地馬拉民選總統,致使二十萬平民死亡,一九六三年支援南越吳庭豔偽政權,致使幾十萬平民死亡,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五年,美軍共在東南亞屠殺了四百萬人,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策劃智利政變,造成五千平民死亡,總統阿葉德被刺殺。一九七七年,美國參與薩爾瓦多政變,七萬平民死於無辜,四名美國修女被害。一九八零年,援助本拉登三十億美金用於戰爭。一九八一年,里根政府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造成三萬平民死亡。一九八二年支援薩達姆數十億美金用於對抗伊朗,一九八三年又秘密援助伊朗對抗伊拉克,兩伊戰爭造成的平民死亡不計其數。一九八九年美國因為想取得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入侵巴拿馬,抓捕鐵腕諾列加,殺死三千平民。一九九一年入侵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與伊拉克無數平民死於先期轟炸,聯合國統計,其中單單是兒童就達五十萬人。。。。請不要認為這樣一組資料出現在這篇影評裡是驢唇不對馬嘴,其實,這部影片所要揭示的深層就蘊含於此。吉姆最終的那句告白“殺死我,一了百了,我罪有應得”有人會將吉姆的死,歸罪於美國的暴力文化,歷史,槍支氾濫,請想一想,大家都忘了總統扔出的炸彈,卻將暴力的根源歸罪於搖滾樂,暴力影片,豈不是很可笑嗎?還是出自著名紀錄片《克倫拜恩的保齡》中的一組資料,兩千年統計,歌德式死亡搖滾的誕生地德國年平均死於槍擊的是 三百八十一人, 法國 兩百五十五人, 失業率是美國兩倍的加拿大是 一百六十五人, 英國是 六十八人, 澳大利亞是六十五人 , 全世界暴力電子遊戲大鱷日本是 三十九人, 而號稱自由民主的美國 是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二人。。。

《非常時期》觀後感,這不是影評,只是觀後感

牧雲

2012/ 5/20

(多年前的觀影感,拿出來發表一下。很澀,請不要噴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