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非時政|“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手裡的“雙刃劍”

2021-12-31由 君幸食 發表于 歷史

導語:本文不是時政新聞,因此沒有中印衝突的內容。

印度民族問題目前有兩種思潮,一種是世俗主義,另外一種就是莫迪說的即將失控的民族主義,全稱“

印度教民族主義

”。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觀點,文章重點分析後者。

僅從歷史角度分析其由來、發展以及過於高漲後對印度產生的負面影響。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由來?

19世紀,印度掀起了反抗英國殖民者,爭取民族解放的獨立鬥爭運動。

這場運動催生了印度教民族主義和甘地主義。

甘地主義在印度獨立後,被甘地的繼任者尼赫魯發展為印度世俗主義。此後,世俗主義和印度教民族主義成為了印度民族主義的兩大思想潮流。

非時政|“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手裡的“雙刃劍”

尼赫魯,所在政黨為國大黨,奉行世俗主義,打壓印度教民族主義

世俗主義支援建立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相互聯合團結的印度。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印度教統治的印度”。

後者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

“一個國家(印度)、一個宗教(印度教)、一個民族(信仰印度教的民族)和一種語言(印地語)”。

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就是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

它成立於1980年,憑藉支援和煽動

“重建羅摩神廟”

迅速崛起,在1990年擊敗國大黨成為印度第一大黨。

“羅摩神廟”在16世紀被摧毀,原址上建立了巴布裡清真寺,20世紀90年代又被印度教民主主義者摧毀,莫迪執政後在原址上又重建了羅摩神廟。

印度教民族主義不僅是莫迪以後上臺執政的根本,也是他能夠在未完成 “新印度”藍圖後,依然連任成功的最大功臣。

印度教民族主義伴隨莫迪上臺的高漲。

2014年,莫迪帶領印度人民黨獲得大選勝利,印度教民族主義就成了莫迪手中披荊斬棘的利劍。

非時政|“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手裡的“雙刃劍”

莫迪,印度第14任總理

說白了,就是莫迪靠著政治上拉攏印度教徒獲得更多的支援,來推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相對的,印度穆斯林受到了越來越明目張膽的歧視和排擠。

例如,將原本帶有穆斯林寓意的地名改為印度教寓意的地名;

以保護聖牛為由,允許糾察隊對使用牛肉和進行相關交易的人民處以私刑;

廢除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有關的憲法370條款;

在巴布裡清真寺原址上修建印度教的羅摩神廟;

部分由印度人民黨主導的地方政府修改歷史教材,刪除穆斯林統治者的許多內容。

非時政|“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手裡的“雙刃劍”

這把利劍為莫迪斬去了許多阻力,但並沒有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隨著印度教民族主義的高漲,雙刃劍對持劍人自身的傷害也越發明顯

印度教民族主義帶來的隱患

在內政方面,經濟社會及民族矛盾不斷激化。

廣大穆斯林長時間處於不安之中,原本就改革受阻的印度經濟存在著極大的不安全隱患。

例如,2019年12月,印度聯邦院透過《公民身份法修正案》,規定除穆斯林以外,印度接受其他國家的其他教徒迴歸印度教,並授予其印度公民身份。這一法案的透過,直接導致了印度群眾的抗議大遊行。

非時政|“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手裡的“雙刃劍”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抗議者

在外交方面,印度教民族主義越發有往極端民族主義發展的趨勢。

例如,除了和巴基斯坦矛盾衝突不斷外,莫迪不斷嘗試構建以印度為核心的亞洲發展規劃,背靠西方支援,企圖以軍事力量威懾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

儘管在現實中屢屢碰壁,但印度媒體的推動,不斷掀起“愛國情懷”新高潮,使得莫迪政府對外對內兩邊都是騎虎難下。

非時政|“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手裡的“雙刃劍”

印巴邊境衝突

簡單總結

印度教民族主義誕生於印度的獨立鬥爭之中,它的訴求是建立一個“印度教統治的印度”,是一個十分狹隘的民族主義。

莫迪上臺後,印度的發展面臨許多困難,他依賴印度教民族主義,將矛盾轉嫁到了宗教分歧之上,並未真正解決社會矛盾,反而因為過度使用和激化,使印度教民族主義已經快到了失控的邊緣。

印度需要的是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而不是一個充滿危險隱患的國際局勢。

這是一把雙刃劍,持劍人的手正在流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