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2021-12-30由 暴食症文芳老師 發表于 歷史

諮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暴食症文芳老師

自出生那刻起,你便有了一副軀體,因此需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成長過程中,你有機會學到一些知識,來分辨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出了問題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保持身體健康。

如此日積月累,多數人都養成了習慣,下意識地一直監控著自己的身體狀況。但若論心理健康,我們卻總要等到出了問題才會亡羊補牢。

據悉,

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會患上某種心理疾病,

而我們只會真誠地祈禱,自己是那另外的三分之二。

焦慮:一種情緒

根據每日郵報網站上的科普和事實,

普通人一生中大約有六年半的時間是在擔憂中度過的。

換言之,也就是有3416400分鐘都在瞻前顧後,沒有全身心地活在當下。

我們超群的智力在許多方面都有驚人的建樹。一方面,我們巨大的大腦反過來為我們構建了我們所熟悉的現代社會:科學、藝術、文化、建築、工程、運輸、醫療。

另一方面,正是那些額外的、非必要的認知能力,害得我們花了大把時間擔憂、焦慮、自討苦吃、常常為了小事庸人自擾。那些多出來的大腦空間,總是必須找點事做。

若大腦認定我們身處險境,就會開啟存在於無意識領域中的自動模式。這可以追溯到我們還是穴居人的時候,經常會路遇捕食者。面對一頭流著口水、咆哮不止的飢熊,任何猶豫幾乎都會導致當場喪命。我們能活著講述這個故事的唯一機會,就是迅捷而本能地行動,別想太多。

當我們大腦中那個名為杏仁核的原始部位啊地尖叫起來時,就會觸發戰鬥或逃跑模式,致使身體產生兩個連鎖反應。第一個反應如前所述,即關閉意識思維。第二個反應是大量釋放一種名為腎上腺素的化學物質。腎上腺素以驚人的速度在我們體內迴圈,滋養並增強我們的肌肉。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有時做的那些出格或有點羞於啟齒的事。或是你的身體不服從大腦指令的時候,你當時很有可能就處於戰鬥或逃跑狀態。

我們原本並不應該每時每刻都處於戰鬥或逃跑狀態,但過度擁擠、重度噪聲、一刻不停的快節奏、沒完沒了的待辦事項、緊鑼密鼓的會議、難以捉摸的社會環境、考試、力求“完美”的壓力,乃至社交媒體上一句尖酸刻薄的評論都可能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

短期來看,腎上腺素會使我們發抖、噁心、頭暈眼花、無法抑制想要反覆上廁所的衝動、過度換氣或是引發其他呼吸不暢的症狀,進而使我們變得沉默寡言或異常好鬥。長遠來看,它會導致身體過度分泌一種有些難纏的化學物質皮質醇,皮質醇過高會誘發抑鬱。

此外,還有另一個不良的長期影響。當我們處於戰鬥或逃跑的臨陣狀態時,我們的力量和靈活性相較平時可能有所提升,但這是有代價的。

為了調動並集中所有必要的能量,我們的身體在那一刻會關閉一切不必要的身心活動,其中就包括飢餓感(這就是為何高度緊張的人要麼根本不吃東西,要麼就忽視身體發出的訊號,只為安撫情緒而進食)和免疫系統。

有鑑於此,

焦慮不僅會讓你更易感染病毒,妨礙傷口的消腫癒合,還會影響你的面板、指甲和頭髮。所以很多暴食症患者伴隨著焦慮情緒,就會看起來氣色不好,容易脫髮等問題。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焦慮:一種疾病

鑑於現代社會中引發焦慮的刺激太多,無怪《衛報》報道稱在年輕人中,焦慮症是蔓延最快的疾病。

還有,被業內奉為“心理障礙聖經”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在新一版中認定了至少12種不同型別的焦慮症,也不足為奇了吧?

說到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尋常的壓力與擔憂(雖然很惱人,但通常不會讓人變得脆弱)、為應對壓力事件而產生的極度焦慮(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反應)和焦慮症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有的人飽受社交焦慮之苦,對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抱有強迫性的妄想和恐懼,社交活動、開會和公開演講也都會引發他的恐慌。這是最常見的焦慮症之一。其他型別還包括:

廣泛性焦慮症(GAD)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精選網給這種焦慮症下的定義是

“一種無明確物件、長期對各種情況和問題感到焦慮的心理狀況”

它所指的這種焦慮感並不侷限於某種特定的恐懼或恐懼症,而是可以發生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歸根結底,如果你患有廣泛性焦慮症,那麼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猶如與一頭劍齒虎共處一室,疲於應付。

強迫症(OCD)

這個詞絕非“喜歡乾淨整潔”的意思,儘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這麼用。OCD中的O代表的是obsessive,指不斷重複的思維模式,譬如,“細菌無處不在”(確是事實,但大多數人都不在乎)。

C代表的是compulsive,指個體為了中斷強迫性思維而被迫採取的行動——譬如洗手。

所謂“症”(D,disorder),則表示這種情況長期存在。

在我們的例子中,即便這個患者已經洗了手了,細菌無處不在的想法還是會捲土重來,所以他會再次洗手,有時甚至連洗好幾次。

如果不加控制,他還可能發展出其他強迫性行為,譬如害怕染上細菌而不肯觸控某些物品,直至最終無法邁出他那間消過毒的聖潔房間。

強迫症的另一個常見表現是

總相信會有一些可怕的事,發生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

強迫症患者可能會發展出一套固定的程式來表達和平息這類惱人的想法,譬如必須在睡前把燈開了關 , 關了開,不多不少準確重複25次。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戰鬥、逃跑或僵直反應的另一個迷人的副作用是,促使我們的大腦將當下無法處理的事情放入一個“容後再做”的箱子裡。

因為這些事會妨礙我們全心全意地應對手頭的任務,或是我們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這些被遮蔽在意識思維之外看似遺忘了的記憶,事後會在意想不到之時,突然湧回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腦海中。

創傷後應激障礙在軍隊中最為常見,我們知道很多上過戰場的人都留下了心理創傷,因而飽受應激障礙的折磨。

很多其他事件也可能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尤其是性侵犯。

事實上,我們非常有必要認清“僵直”也屬於戰鬥或逃跑反應,因為它回答了法官過去經常詢問強姦受害者的一個問題:“你怎麼不反抗、不掙扎呢?”言下之意是隻要你反抗施暴者,就不可能被性侵,以致成百上千的受害者始終未得到公正的判決。

現在我們知道,面對危險時,不僅我們的身體會出現僵直反應,我們的大腦還會自行做出“逃跑”反應。

如果你的身體根本無法脫離險境,你的大腦就會不管不顧地自行放空。這就是我們一緊張就大腦空白的原因,此外也解釋了一些與創傷有關的機制。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如果你想體會遭遇心理創傷是什麼感覺,想想你喝高了的時候就知道了。你一覺醒來矇矇矓矓的,怎麼也記不起昨晚的情形。

你試圖將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拼湊起來,弄清昨晚到底發生了什麼。這種感覺就與創傷造成的影響非常相似。

心理創傷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為主觀。我們沒資格判定他人的創傷究竟因何而起。欺凌會造成創傷,無論是情感、身體、性行為、心理還是來自以上各個方面的欺凌。

當記憶再度浮現時,創傷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情感衝擊,那種感覺非常鮮活,彷彿又重新經歷了一遍。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便具有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典型特徵。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焦慮自檢的新手指南

你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

我的焦慮是否是針對一些具體或有形的事物的反應?

若答之肯定,再問問自己: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對這件事感到有點緊張嗎?

如果你一想到近在咫尺的駕照考試就緊張得直吐,但除此之外都過得挺好的話,雖然你無疑也相當難受,但可能算不上什麼毛病。這是一種對公認的壓力事件的合理反應。

然而,要是這件事大家普遍認為很輕鬆、很愉快,比如和朋友聚個餐或和超市的收銀員交談,但你卻渾身戰慄、汗流浹背,那你就步入了“疾病”的範疇。

戰勝恐慌的第一步,差不多都是從調節呼吸開始的。

傳統的老辦法是往紙袋裡呼吸,以對抗由焦慮引起的淺快呼吸。時至今日,有些醫生仍對這個方法深信不疑,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觀點並不推薦這種紙袋呼吸法。

很多暴食朋友都經常焦慮,焦慮是病嗎?

首先,你可能會吸入紙袋中的收據或其他雜物引發窒息;其次,紙袋只能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讓你在恐慌時藉此集中注意力),而且你也不可能隨時隨地手邊都有紙袋。

一個有用的技巧是先繃緊渾身上下的每一塊肌肉,默數五下,而後放鬆,默數十下,同時呼氣。要不然就聳肩至齊耳高,然後默數七下,慢慢放下肩膀,同時呼氣。

這兩種方法都會讓你在辦公會議上看起來有些古怪,但過度換氣、無緣無故地對別人大吼大叫、莫名其妙地一言不發、吐在廢紙上或是渾身燥熱恨不得一股腦扯掉所有衣服,也會讓你顯得很古怪。

下一步是為你體內流動的腎上腺素找一個出口。運動是種很好的方式,哪怕只是輕鬆地散一小會兒步,做幾次星跳,或者放著自己喜歡的音樂在家盡情搖擺,這期間還可以用吸塵器吸個地。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下載些不錯的應用程式,裡面有不少五到十分鐘的引導冥想和正念練習。

歸根結底,生活是美妙的,縱然有時混亂不堪。你的存在獨一無二,你得以你自己的方式去駕馭生活。請專心致志地尋找一套適合自己的綜合療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