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2021-12-29由 自然地理探秘 發表于 歷史

“國家公園”的概念源自美國,名詞譯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據說最早由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首先提出。國家公園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 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遊、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它既不同於嚴格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景區。

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是1872年美國國會批准設立了“黃石國家公園”。除黃石以外,鼎鼎大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優勝美地、拱門都在其中。幾乎可以說,這些國家公園囊括了美國最有特色的自然景觀。自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個國家設立了多達1200處風情各異、規模不等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黃石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大拱門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美國批准國家公園的檔案和國家公園標誌

綜觀世界上各種型別、各種規模的世界國家公園,一般都具有二個比較明顯的特徵:一是國家公園自然狀況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國家公園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環境為基礎,以天然景觀為主要內容,人為的建築、設施只是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輔助。二是國家公園景觀資源的珍稀性和獨特性,即國家公園天然或原始的景觀資源往往為一國所罕見,並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別的影響。

國家公園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遊開發為基本策略,透過較小範圍的適度開發實現大範圍的有效保護,既排除與保護目標相牴觸的開發利用方式,達到了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目的,又為公眾提供了旅遊、科研、教育、娛樂的機會和場所,是一種能夠合理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 資源開發利用關係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矛盾尖銳的亞洲和非洲地區,透過這種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的模式,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地方旅遊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到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國家公園”已經成為一項具有世界性和全人類性的自然文化保護運動,並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進的保護思想和保護模式。

我國直到2016年,才開始試點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從時間上比美國晚了145年。目前中國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進行中,包括三江源、神農架、武夷山、錢江源、南山、長城、香格里拉普達措、祁連山、大熊貓和東北虎豹。

美國一共有59個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今年6月份,我國有關部門官宣:將建立國家公園體系,首批將已劃定48個國家公園!毫無疑問,這些國家公園的設立,將隊地方景觀資源的儲存與保護;資源環境的考察與研究;旅遊觀光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國家公園: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觀保護地和公眾教育科普基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