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尷尬的小名,是如何進入家譜,並最終雅化的?

2021-12-28由 悅華海音 發表于 歷史

中國人大概都有乳名,或者說小名,這個在家譜上有個更加“文雅”的稱謂,叫“小字”。

有些朋友可能不瞭解,在很莊重的家譜中也有很多隨意、甚至很搞笑的“小字”。

相信下面是家譜中的名字嗎?

——小黑、二白、黃毛、驢、馬、騾、丟、噁心、邋遢……

尷尬的小名,是如何進入家譜,並最終雅化的?

宋太祖的小名叫“香孩兒”

那麼,家譜中為什麼會存在諸如此類的奇葩名字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續譜時,很多人剛剛出生或未成年,家人沒有來得及為他們起學名(大名),於是就申報登入了小名。

也有少數以這些“土”、“俗”的名字入譜的成年人,其原因則是父母長輩沒有文化,沒有能力起個好聽、好看、有意義的學名。

還有一些保留了小名,則是早年遷移的外地,與原居地失去了聯絡很多年,續譜時原居地族人忘記了他的大名,只好記錄了形象性比較強的小名。

當然,這些小名在家譜中的數量並不多。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在家譜的不斷續修中被“雅化”了。

這種“雅化”大致有以下情形:

①最常見的情形是用學名代替了小名。

某人第一次記入家譜時,因為年幼所以記的是小名。在十幾二十幾年後,再續家譜時,他已經擁有了學名,所以將“俗”的小名換成了“雅”的大名。

我們以修於兩個不同時期的某族家譜頁為例:

尷尬的小名,是如何進入家譜,並最終雅化的?

上圖右為同治甲子(1864年)譜,載:玉明娶呂氏,二子:大路、二路。

上圖左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譜,載:玉明娶呂氏,二子:良乾、良德。

很明顯,“大路”、“二路”就是良乾、良德的乳名。修同治譜時二人尚年幼,38年後,在光緒譜中,他們早已成年,一人已婚配,用的是大名。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小名是如何“雅化”的。

②用形近或音同、音近字對小名進行“雅化”。

由於上述所說的種種原因,有些人“俗”的小名一直未被“雅”的學名所取代,一些修譜人處於“為尊者諱”的目的,將“俗”名用形近或音同、音近字代替。

同樣用某族家譜頁為例:

尷尬的小名,是如何進入家譜,並最終雅化的?

上圖右同治譜記載:啟,娶某氏,一子:黑(出居單縣北關外)。

上圖左光緒譜在其他資訊都相同的情況下,記:啟之子名“墨”。

很明顯“黑”是個不太雅的小名,由於他早年遷移,沒有大名,或大名族人已記不得了,所以同治譜就記下了“黑”這個名字。

38年後再修譜,編修者似乎是覺得“黑”字不雅,於是加了個“土”,將之雅化為“墨”。

這種“化俗為雅”,在家譜編修中很常見,有時好像一種文人的“強迫症”。

好處當然是“雅”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是資訊的損失與訛變,喪失的是家譜資訊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這樣會為以後的家譜考證與尋根問族帶來不小的困惑與麻煩。

基於此,悅華認為某族光緒譜編修者的做法是不對的。

依悅華淺見,對於第①種情況,光緒譜應在“良乾”、“良德”名下分別注“小字大路”、“小字二路”,以保證資訊的完整性。

對於第②種情況,光緒譜應保留同治譜“黑”這一名字,而非將之改為看似更雅的“墨”,以保證資訊的準確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