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錢鏐割據兩浙,都以為他低調向中原大國稱臣,一件事暴露其大野心

2021-12-27由 朱言文史history 發表于 歷史

乾寧三年(896年),錢鏐徹底擊敗了浙東的競爭者董昌,獲得獨霸兩浙的地位,但是在與董昌近一年的交戰中,又不得不屢屢與襄助董昌的淮南霸主楊行密交手,遂致蘇州失陷、嘉興被圍。此後數年,錢鏐與楊行密爭雄,解嘉興之圍、略湖州、復甦州、再奪婺、衢二州,形成了鞏固的疆域。

乾寧五年(898年),唐授錢鏐為檢校太師,賜號“定亂安國功臣”,錢鏐成為事實上的吳越之主。天覆二年(902年),唐朝冊封錢鏐為越王。天祐元年(904年),錢鏐奏請改封為吳越王,被唐廷拒絕後,在朱溫斡旋下,改封為吳王。

割據兩浙的錢鏐對於中原王朝始終表現出恭順忠誠的態度,這是群雄割據背景下,弱小藩鎮應有的“尊王事大”品質,唯有如此才能抵抗住周邊強大藩鎮的兼併圖謀。對於吳越而言,江淮大國楊吳政權始終是最大最現實的威脅,“吳越東濱海,西南一面當福州王氏,地小力微,不敢為害,獨西、北二面皆淮南之地,兼之悍臣,兩相構煽,遂無寧歲”。錢鏐臣服中原,目的就是遠交近攻,借力對抗淮南。

錢鏐割據兩浙,都以為他低調向中原大國稱臣,一件事暴露其大野心

錢鏐

不論中原是何朝,錢鏐的態度都是始終如一的忠誠,“勤修職貢,航深梯險,道路相望”。“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錢鏐給錢氏子孫立下的這個規矩足見一種精明的政治智慧。朱溫篡唐之後,錢鏐身邊的謀臣羅隱勸諫其舉兵討伐:“縱無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交臂事賊,為終古之羞乎!”對於這種迂腐慕虛名而招實禍的建議,錢鏐當然不能採納。

一直以唐廷忠臣面目視人的錢鏐果斷向朱梁稱臣,受其冊封為吳越王。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梁末帝朱友貞加封吳越王錢鏐為天下兵馬元帥。次年三月,錢鏐“初立元帥府,置官屬”。沙陀李氏後唐取代朱梁之後,錢鏐又遣使進貢,受封為吳越國王,改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教令曰制敕,“將吏皆稱臣”,“表疏稱吳越國”。

如果說錢鏐一點稱帝野心也沒有,那恐怕是低估他了。北宋以後,錢氏子孫在宋朝依舊顯貴,都標榜錢鏐“鼎奉正朔,而修貢賦”。《資治通鑑》亦稱,錢鏐“儀衛名稱多如天子之制”,“惟不改元”。但是,自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錢鏐曾在境內私行“天寶“年號”,後又曾改元寶大、寶正。私行年號與奉中原正朔是衝突的,如此“內帝外王”,似可看出錢鏐內心有不甘的稱帝野望。

錢鏐割據兩浙,都以為他低調向中原大國稱臣,一件事暴露其大野心

吳越偏安兩浙

後唐長興三年(吳越寶正七年、932年)三月,錢鏐病逝,被諡為“武肅”王。錢鏐在位30年,後世對之評價頗高,稱讚其善政惠及兩浙百姓。史書中屢有提及是錢鏐修築海塘,治理錢塘江水患,“浙江通大海,日受兩潮。梁開平中,錢武肅王始築捍海塘,在候潮門外······既而潮避錢塘,東擊西陵”,民間有“錢王射潮”之傳說。

另外,錢鏐疏浚西湖、太湖等水系,興修水利等也被史書譽為善政。吳越在王國中央設有“都水營田使”,負責組織和指揮全國的治水治田工作。並建立了一支專門從事太湖治水治田、維修養護工作的撩淺軍,“常為田事,沿河築堤······,居民早則運水種田,澇則引水出田”。不可否認,雄踞兩浙的錢鏐在治理藩國上頗有建樹,吳越國經濟發展也確實不錯,“錢塘富庶由是盛於東南”。錢鏐修建杭州等城市,同樣也是福澤後世,“廣郡郭週三十里,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

錢鏐割據兩浙,都以為他低調向中原大國稱臣,一件事暴露其大野心

吳越國王陵

然而,如果細思其中本相,便會發現錢氏治下之吳越並非百姓樂土。雖然錢鏐自我標榜“吳越境內,綾絹綢綿,皆餘教人廣種桑麻;鬥米十文,亦餘教人開闢荒畝。凡此一絲一粒。皆民人汗積辛勤,才得歲歲豐盈”。但是,吳越畢竟國土狹小,又要以豐厚貢獻侍奉中原大朝,對內又要維持相當軍政力量以確保統治。如此,厚斂百姓恐怕是避免不了的,“錢氏據兩浙逾八十年,外厚貢獻,內事奢僭,地狹民眾,賦斂苛暴,雞魚卵菜,纖悉收取,斗升之逋,罪至鞭背,少者數十,多者至五百餘”恐非誣辭。不過,吳越地處沿海,海外貿易“蕃舶”之利豐厚,這與福建王閩、廣東南漢政權類似,吳越國“航海所入,歲貢百萬”,也是一般內陸割據政權所沒有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