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2021-12-27由 講書人宋崎駿 發表于 歷史

你好,我是宋崎駿,一個喜歡讀書的普通人,今天和你分享的話題是,

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01

最近有一部叫《安家》的熱播劇,知名演員孫儷在其中飾演一位房地產銷售員,她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叫做房似錦。

在她眼裡,根本就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也沒有她不能從同事那裡撬過來的單子,表面上風光靚麗的她,私底下只是拿月薪過活的小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

她精明能幹的外表包裝下的內心,存在著積極向上和內心陰暗的兩股矛盾。

房似錦和家裡人的關係極其不好,這一直影響著她的工作和生活,讓她無法喘氣。

之所以這樣,是事出有因的。

她在家排行老四,母親在把她生下來後,竟然要把她扔進井裡淹死。

讓人震驚的是,“房似錦”中的“似錦”,意思竟然是把第四個孩子扔到井裡。

他的家人普遍對她不友善,其他人都可以不由分說的上去揍她,她為了逃避捱打,必須跑出家門。

為了出人頭地給自己出口惡氣,這才成就了內心積極與陰暗並存的房似錦。

不光是房似錦,

很多真實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也都飽受著問題原生家庭的困擾,內心的陰霾需要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抗爭、去挑戰。

這時,可能會有人對你的態度不滿,會對你說:“現在父母都老了,有些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你應該原諒他們。”

但我想對你說的是:

在父母沒有求得你原諒的時候,你去原諒他們,就相當於否認了傷害是真實存在的。

很多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選擇了主動原諒父母之前的行為,把曾經受過的傷害隱藏了起來,表面上什麼事情都沒有,實際上這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

孩子的內心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內心的憤怒還沒有被髮洩出來,原諒父母就等於傷害自己。

所以說,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想消除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就選擇和房似錦一樣,

選擇了要出人頭地,與父母對抗這種方式。

像房似錦這樣的人,到底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難道真的是她自己走不出來,活該嗎?

當然不是。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02。

在原生家庭問題上,很多心理學家早就達成了共識,包括國內的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內。

原生家庭問題的根源不是孩子造成的,也不是他們的父母造成的,而是世襲。

世界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富沃德撰寫的《原生家庭》中,把問題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她這樣解釋原生家庭的根源問題:

原生家庭的“毒素”,並不是家庭成員中的某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的一套整體的感受、觀念,行為。這種有毒觀念和行為的傳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一樣,會世世代代繼承。

但導致孩子“中毒”的直接原因一定是他們的父母

,孩子只要接觸到這種“有毒”的原生家庭,他必然不能獨善其身。

孩子年紀太小,心智還不成熟,對父母傳達的資訊沒有分辨對錯的能力,

“有毒”的父母會用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操控,擺佈,孩子根本無力反抗。

更加可怕的是,

孩子還會因為覺得是自己惹了“有毒”父母生氣,把這種“錯誤”都歸結到自己身上,覺得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父母才不開心的,就會對父母產生內疚感。

在《原生家庭》當中,作者分享了凱特的案例:

他的母親一直在看電視,父親經常加班,父母之間的關係很糟糕。凱特每次寫完作業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必須照顧母親和自己的兩個弟弟。當他覺得自己做的不好的時候,還會自責內疚,產生壓力,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你看,孩子本該在童年的時候享受快樂,被人關愛,被照顧,但這一切都被“有毒”父母剝奪了。

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就會發生扭曲,造成自我價值感缺失,甚至失去愛別人的能力。

很多人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導致自己在處理親密關係上很糟糕,

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與另一半相處,動不動就吵起來,也特別害怕失去對方。

在豆瓣上有一位女生直言,自己不想結婚的原因就是因為原生家庭。她從小就不受待見,父親經常批評她打壓她,讓她成年後不敢與男性交往,因為一看到男性腦中就會浮現出家庭的不和諧、暴力的影像,讓她始終都是自己一個人。

世間的痛苦,莫過於想要一個擁抱,但又害怕失去,那乾脆就給自己穿一身盔甲,避免受到任何傷害。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03。

那究竟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陰影呢?

答案是,重新拾起內心的憤怒。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重拾憤怒?還要回憶不好的記憶嗎?這太讓人難受了。

確實,沒有誰願意刻意回憶不好的事情。但事實是,如果你不把自己童年不被關愛的、被傷害的憤怒給徹底發洩出來的話,

你身上的毒素就會一直存在,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早晚有一天會在某一時刻爆炸,讓你的情緒崩潰,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還可能會引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另外,

如果“有毒”父母從來沒覺得他們有過錯,還是把問題全都歸結在你身上,你完全沒必要去原諒他們,因為就算你原諒他們了,他們還是會用“有毒”的方式對你。

蘇珊福沃德透過大量臨床案例得出了結論:

走出陰影的方式絕對不是忘記過去、原諒父母,這都無解決根本問題,你需要在內心承認自己沒有被關照的事實,重拾和發洩憤怒,並把造成童年傷痛的責任歸還給“有毒”父母。

應該如何做呢?給你分享三個小技巧:

1.喚起內心受傷的孩子

喚起傷痛並不是一件信手拈來的事情,你會覺得自己過得挺好的,沒意願這樣做。

但你總會在某個時間段會因為抑鬱而讓自己心情低落,這個時候就是發洩憤怒的最好時機。

你可以找朋友,讓他們扮演你的父母,讓他們像父母對你說話那樣講話,然後藉著這個“劇情”把內心痛苦發洩出來。

你可以哭泣、控訴,甚至是責罵,目的就是為了拆除“情緒炸彈”。

如果你實在找不到這種感覺,你可以參加關於原生家庭的線下聚會,聽聽別人講他們的遭遇。

這個時候你要認真聽,

從中尋找共鳴,把自己的情緒也帶動起來,在安慰別人的同時,你也可以喚起自己內心受傷的孩子。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2.擺脫父母的控制

一般情況下,“有毒”父母會繼續對成年之後的孩子進行“操控”和道德綁架。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在內心還是對他們抱有愧疚,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答應他們無理要求,但這樣一來,

你就沒有健全的人格,沒有對生活的絕對控制權。

在這裡你可以嘗試使用

“非辯護性迴應”

,在他們對你進行情感威脅時,

你可以只做不帶情緒的迴應,而不是被他們的話給激怒。

例如父母對你說:“你必須要在25歲之前結婚,不然你就是忘恩負義。”你可以迴應說:“哦,我考慮下。”

只要對方一直在咄咄逼人,你就可以一直用“非辯護性迴應”來回答

避免被“有毒”父母的話引起情感上的波動,不讓他們在情感上綁架你。

3.用寫信的方式與父母對峙

在信件裡,你可以寫之前發生的事,當時你的感受是什麼,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是什麼,以及以後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與父母相處。

這些內容都要像寫故事一樣描述的很形象具體,而不是簡單了事。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有毒”的,

你可以先寫給對你傷害較大的那一方

,有了第一封信最基礎,下一封信你就會寫的很順手。

透過寫信的方式,可以讓你在沒能力和父母面談的時候派上用場,如果你的父母有暴力傾向,那就再合適不過了。

當對方看文字的時候,也能夠有時間做理性思考,會比直接談話更保守、安全。

需要說明的是,

上面的三個方法都不是讓你去攻擊或者報復“有毒”父母,而是擺脫他們對你的操控,把自己童年受到傷害的責任歸還給他們,讓你內心的幼小心靈獲得解放。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毒”,該怎麼解?

總結

總得來說,原生家庭的牢一定要被打破的,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一定會把“毒素”傳給下一代,你的孩子也會受到“毒素”的困擾,問題就會永無止境

你需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把這種毒素的通道給堵上,努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多讀書學習,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你要動起來,把事情做出來。

最後還是那句話,平時多讀書,沒差。

歡迎關注宋崎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