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2021-12-26由 節目製作人白亮爭 發表于 歷史

溫哥華:水邊的美神

溫哥華從來不缺藝術,無論何時,總有最熱鬧的節日在上演,總有最新的電影在拍攝,總有偉大的藝術作品在誕生。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溫哥華 格蘭維爾島

清晨最宜在格蘭維爾島(Granville Island)散步,熹微的晨光穿雲而下,滿載蔬果的箱子運往公共市場,海鷗的長鳴與市井之聲開啟了新的一天。這裡有300多家工作室、商鋪和工廠,卻給人一種時間靜好的感覺,從老建築、舊鐵路和退役起重機的輕聲耳語中,你會聽到這方土地曾經的工業歷史。艾米麗·卡爾藝術設計大學在此設有三個藝廊,展示學生們在音樂、面料、印刷品等各領域的創意。傳統手工藝在這裡亦儲存得很好,繁複的花紋在陶瓷碗上蜿蜒展開,新吹制的玻璃瓶展露柔和美妙的曲線,畫家的畫筆輕輕起舞於紙上……藝術就在呼吸之間。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迷人的笑者

相比之下,歷史悠久的溫哥華美術館(Vancouver Art Gallery)則更像一位專業權威,不過也十分平易近人。要是你對溫哥華的藝術地位心存疑惑,不妨來這座加西最大的公共藝術博物館一觀。慢節奏的下午,適合與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的黑白照片、“加拿大女梵高”艾米麗·卡爾的畫作和眾多藝術巨匠的作品們一同度過。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迷人的笑者

騎車或漫步在溫哥華的大街小巷時,經常會遇見一些“凝固的美好”,讓你在平淡的生活中會心一笑——中國藝術家嶽敏君的“迷人的笑者”(A-maze-ing Laughter),日落海灘(Sunset Beach)上可以盪鞦韆的“訂婚戒指”(Engagement),格蘭維爾島上的彩色塗鴉筒倉“巨人”(Giants)……這些雕塑都出自溫哥華雙年展(Vancouver Biennale),不同於一般意義上“兩年舉辦一次”的雙年展,它的意思是“為期兩年的展覽”。不過每次兩年的展覽過後,大多數雕塑都永久地留了下來,因為市民們覺得它們“太過美好而不忍丟棄”。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維多利亞 Victoria

維多利亞:生活的藝術

維多利亞是BC省的省會城市,藝術是這裡不可或缺的元素。蜚聲海外的藝術家艾米莉·卡爾(Emily Carr)便出生於此,她的畫作色彩明麗,森林、海灣、圖騰柱等元素躍然紙上,儼然一首自然風物詩,被譽為“加拿大的梵高”、“自然女詩人”,是加拿大最受歡迎的畫家之一。 你可以在大維多利亞美術館(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瞭解她的創作和生活。更為鮮活的方式則是參加一次“尋蹤艾米麗·卡爾”(Emily Carr’s Victoria)徒步之旅,重走她當年漫步的古道,尋找她畫中的森林、海灣與圖騰柱,拜訪她兒時的居所,時空的分界點在行走中模糊,不經意間你就會拾到她遺留在這座城市的靈魂碎片。

浪漫的維多利亞人也把生活過成了一門藝術:精美絕倫的花園、美輪美奐的古建築和舒適悠閒的生活節奏,精緻優雅到了骨子裡。城市的核心地帶是車水馬龍的內港(Inner Harbour),盡頭便是典雅端莊的費爾蒙帝后酒店(Fairmont Empress Hotel),這座古堡風格的酒店由維多利亞最負盛名的建築師Francis Rattenbury設計,不遠處的BC省國會大廈(BC Parliament Buildings)亦出自他的手筆。除了英式的典雅風情,維多利亞還因其星羅棋佈的花園聞名遐邇,其中,由礦坑改建的布查特花園(Butchart Gardens)便是皇冠上的明珠,園中有數個主題花園,是旅遊者的必去之地。最精髓的遊覽方式莫過於觀光馬車,沿途的主要景點包括“加拿大最佳博物館”皇家BC省博物館、國家級歷史遺蹟克雷達洛奇古堡(Craigdarroch Castle)、以及田園牧歌般的比肯丘公園(Beacon Hill Park)。最後還是回到內港,小酌一杯雞尾酒,輕咬一口炸魚薯條,划一槳小皮艇,選一件原住民工藝品,慵懶地看一次日落,人生樂趣,盡在於此。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鄧肯 Duncan

鄧肯:圖騰之城

翱翔的雷鳥、兇猛的虎鯨、狡黠的渡鴉、強壯的熊……加拿大西海岸的原住民習慣於用圖騰記錄家族的故事,這是他們與後代約定的密碼,圖騰中的象徵意象源於海岸薩利希族和誇誇嘉誇族的原住民文化。20世紀初,非原住民藝術家也加入了雕刻圖騰柱的行列,以吸引更多遊客。1966年,海岸薩利希族藝術家西門·查利(Simon Charlie)雕刻的“薩利希熊”(Salish Bear Pole)圖騰柱一舉成名。1985年,市長道格拉斯·巴克(Douglas Barker)正式發起了圖騰建設專案,1986年,鄧肯(Duncan)被正式授予“圖騰之城”的稱號,如今,小城中已佇立著40根圖騰柱。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鄧肯 Duncan

在外人眼中,這些圖騰是一堆詰屈聱牙的符號,不過若是找到了解碼的鑰匙,則其樂無窮。比如著名藝術家西門·查利(Simon Charlie)所創作的“富裕之柱”(Pole of Wealth),由雷鳥、虎鯨和黑熊組成,三者分別代表天空、海洋和陸地的霸主,也是力量的來源。圖騰柱底部還有一張笑臉和一張哭臉,寓意人生悲喜皆有時。“天空與大地”(The Air and the Land)試圖演繹世界的平衡之道,渡鴉與海狸分別象徵天空和大地,它們同時也是地球的清潔者,作者呼籲讓地球母親永保潔淨。“紅杉女人與男人”(Cedar Woman and Man)則講述了祖先的傳說,紅杉女是編織技藝的始祖,她從夢中學會採集紅杉樹根、揉成繩索、編織衣服和籃子,並把這些傳授與所有人。

徹梅納斯:壁畫之都

溫哥華島上的小鎮徹梅納斯(Chemainus)是遠近聞名的壁畫鎮,44幅精美的戶外壁畫彷彿一首流動的敘事長詩,訴說著小鎮的歷史興衰,以及鎮上居民悲歡離合的人生百態。

小鎮的最著名的壁畫是《原住民遺產》(Native Heritage),反映了徹梅納斯的起源。壁畫中繪製了三個著名的原住民酋長,其中有一位女性,三人目光堅定的注視著遠方,象徵著原住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自考依琴部落的原住民率先在此定居,世代傳承至今,留下了豐富的精神和物質遺產。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徹梅納斯》

徹梅納斯原是一座工業鎮,以伐木為主,隨著1981年經濟衰退,鎮上唯一一家伐木場關閉,全鎮陷入蕭條,幾乎淪為空城。此時,年輕的鎮長Graham Bruce提出以壁畫興鎮、轉型發展旅遊業的方案,吸引了許多畫家前來創作,進而是紛至杳來的遊客,徹梅納斯因此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壁畫《徹梅納斯第一家鋸木場》(First Chemainus Sawmill 1862)、《工作中的蒸汽驢》(Steam Donkey At Work)、《徹梅納斯河上的蒸汽火車》(Steam Train On Bridge Over Chemainus River)等都反映了小鎮的工業傳統。

加拿大BC省:藝術既是生活

《中國男孩的記憶》

細細尋找,你會發現這裡也有華裔開拓者的足跡。壁畫《中國男孩的記憶》(Memories of a Chinese Boy)描繪了第一個出生在徹梅納斯的華裔男孩——張寧(Ning Chang)眼中的世界,採礦業發展時期,很多中國移民來到徹梅納斯工作,張寧的父親便開起了一家雜貨店,小店門庭若市,成為了中國移民採買物資、社交集會的重地。《鴻興商鋪》(The Hong Hing Waterfront Store)則講述了另一位中國商人在徹梅納斯的創業故事,居民們都以店名稱呼他為鴻興。店鋪從起初的洗衣店逐漸發展為經營雜貨、二手貨和賭場,鴻興的真誠與寬鬆的信貸條件為他贏得了許多顧客和朋友。

每一幅壁畫背後都是一個故事,整個小鎮逛遍,彷彿看了一回歷史的走馬燈。

鹽泉島:加拿大藝術之島

如畫的海灣眺望著蔚藍的海面,崎嶇的群山與蔥鬱的山谷相合,浮木擱淺岸邊,動物自由嬉戲,古樹盤曲虯結——鹽泉島(Salt Spring Island)的美吸引著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來此定居。上世紀60年代起,陶藝家、畫家、彩繪玻璃藝匠、木匠、布藝商、造紙商紛紛開始光顧這座小島,並相繼建起了自己的作坊和商鋪。如今,他們的店招和路牌遍佈大街小徑,五彩繽紛的小木屋掩映著蒼翠的樹林,讓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島搖身一變,成為了加拿大的藝術之島。

如此多的藝術家、手工藝者和充滿個性的居民聚在一處,必然會碰撞出火花,那就是“星期六集市”(Saturday Market)——加拿大人最喜歡的集市。也許你會看到藝術家的作品在溫哥華、維多利亞或其他北美大都市的藝廊中待價而沽,這與星期六集市的感覺截然不同,前者只可遠觀,後者則能讓你盡情賞玩,樂在其中。4月至10月的每個星期六,上百名賣家都會齊聚在世紀公園(Centennial Park),商品從畫作、雕塑、工藝品,到剛出爐的麵包、新摘的樹莓、泛著果香的肥皂,不一而足,前來淘寶的客人很容易買到盆滿缽滿。集市出售的每件商品是鹽泉島“土生土長”的,帶著小島的氣息和當地人指尖的溫暖。

若想多花些時間含英咀華,貫穿全年的“鹽泉島工坊之旅”(Salt Spring Studio Tour)是不二之選。在遊客中心可以拿到一份特製的鹽泉島藝術地圖,它會帶你走遍島上的30多個工作室,觀看畫家揮毫創作,品鑑葡萄美酒,挑幾件心水珠寶或雕塑……整個旅程融入了陶藝、玻璃、木工、編織、烘焙、乳酪、美酒等各種元素,藝術家和店主則會隨時回答你的問題。其中一些工作室還會推出別出心裁的體驗:在麥浪中寫一首詩,在星光下跳一支舞,在工坊裡做一個自己的玻璃瓶,都會成為鹽泉島留給你的獨一無二的記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