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讀書筆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021-12-26由 刀法如飛 發表于 歷史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通行本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老子》第四十一章讀書筆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奮踐行;

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

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為“道”了。

古時立言的人曾這樣說過:

光明的“道”似乎闇昧;前進的“道”似乎後退;平坦的“道”似乎崎嶇;

崇高的“德”好似低谷;最純的白好似有汙垢;

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疲弱;質樸純真好似混沌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皿,反而最晚達成;

最大的聲響,反而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道”隱沒無形,無聲無名。

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老子》第四十一章讀書筆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逐句解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高明的統治者)聽了道,就勤勉踐行。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平庸的統治者)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不置可否。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士(淺薄的統治者)聽了以後哈哈大笑,置之不理。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笑,就不足以為道了。因為“道”與世俗觀點不同,聽上去稀奇古怪,與常人思維相左。

故建言有之:

建言:立言。

立言者曾有言在先: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夷道若纇(lèi):夷,平坦;纇: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道”明亮似乎又黑暗,“道”前進似乎又後退,“道”平坦似乎又崎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大白若辱:辱,汙垢。這句似乎更適合放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崇高的“德”好似低谷;最純的白好似有汙垢;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偷:意為惰或苟且。渝:變汙。

廣大的“德”好似還不足;剛健有力的“德”好像懈怠疲弱的樣子;質樸純真好似有汙濁,混沌未開。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隅:隅,角落、牆角。

最方正的東西卻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卻最晚練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希:少。象:形象。

最大的聲音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無影無形。說明真正厲害的是“無”,而不是“有”。

道隱無名。

隱:隱匿、隱藏。

“道”隱沒不見,無影無形,無聲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給予。

指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因此萬物不能離開“道”。

《老子》第四十一章讀書筆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心得總結:

本章老子把不同層次的人對待“道”的態度描繪了出來,上士勤勉學道,中士將信將疑,下士哈哈大笑,所以“道”也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人的特點而採取不同方式。

老子同時把“德”從不同角度劃分為四類,即“上德”、“廣德”、“建德”、“質德”。

“上德若谷”,即不居功自恃,虛懷若谷,始終保持低下與謙卑。

“廣德若不足”,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恩澤遍佈天下,德化散佈於世。

“建德若偷”,德雖剛健,卻依然表現疲弱,功勞再多,但也不示人。

“質真若渝”,修道之人質樸純真,卻好似渾濁一般,所謂水至清則無魚,真正的淳樸其實是混沌的。

上面的四種德性都是入道之人的體現,是一種很高的修為。老子的道德觀,講的是自身內心的修煉,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助人不求回報。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沒有私心,因此受到人們真心地擁戴和尊重。而如果夾雜了私心,有了貪慾,那麼就不是真的有“德”了。

老子還說明了“道”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問題。他指出“道”的本質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道”的現象是:“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老子透過事物正反的對比,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對立統一,有著深刻的辯證思維。

老子最後指出,儘管“道”隱藏在事物背後,我們看不到它,但“道”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因此,我們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就需要了解事物背後的“道”,熟悉“道”的執行規律。

附帛書版:

《老子》第四十一章讀書筆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讀書筆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