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諸葛知人,格局太小無法善任

2021-12-22由 妙語著華章 發表于 歷史

諸葛知人,格局太小無法善任

我們經常說曹操能知人善任,他鼓舞著一幫文臣武將幫他將曹氏家業越做越大,可是,跟他有很多相似之處的諸葛亮,剛好相反是知人不能善任,結果導致蜀國,在三個國家中最早滅亡,因為,他死之後,蜀國文臣武將後繼乏人。

導致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諸葛亮的人生格局太小。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就大小是由他最早形成的人生格局決定的。諸葛亮儘管出身沒落計程車族,從小聰慧好學,但是,他是在貧民中長大,他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的格局太小,所以,他已出道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設想,也是他追隨劉備要實現的人生目標。但是,這個目標決定了他的人生格局,同時,也決定了他的用人標準,就是誰聽話用誰,這就導致很多有思想,有才幹的人得不到提拔任用,這樣就讓一些人才得不到發掘,人才也不想出來為蜀漢朝廷奉獻他們的才華。所以,到了他臨終前,主將除了姜維,就剩一個魏延,文臣除了楊儀,就是費禕和蔣琬。這種人才凋敝的情況,和曹操手下戰將如雲,謀士成群,行成了鮮明對比。就連吳國後來也培養了呂蒙、呂據、朱異等一大批後起之秀,他們成為吳國後期的頂樑柱。

諸葛亮因為自己格局過小,他不放心任何有能力的人,這樣就扼殺了很多人才的成長,也遏制了蜀漢復國大業的發展。

他在知人善任方面,不如劉備,劉備首先有寬大的胸懷,招攬了很多人才的,劉備臨終前對這些人都有評價和叮囑,諸葛亮也沒有認真聽取。比如,馬謖,劉備的評價是“此人言過其實,不不堪大用。”所以,劉備一直讓他擔任參謀工作,可是,諸葛亮因為自己偏愛馬謖,將他提為主將,讓其守街亭,結果大家都知道,馬謖丟了街亭,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他幹了兩件事情:一是殺了馬謖,其實,大可不必要殺他;二是他自貶,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代行丞相事。

他身邊就有一個文武全才的帥才魏延,他完全可以讓魏延當統帥在前線戰鬥,自己坐鎮蜀國,發展生產,可是,他硬生生地說魏延後腦長有反骨。我們知道,古人一是蓄長髮,二是魏延戴有頭盔,也不知道他是怎麼火眼精睛,一眼就看出魏延有反骨的。

我們知道劉備活在的時候,非常重用魏延,當諸葛亮任蜀國總裝備部部長的時候,魏延已經獨當一面,守漢中。可是,先主死後,諸葛亮掌權以後,魏延就被掛了起來。

諸葛亮將要走完人生道路的時候,他就給魏延和楊儀設了一個滅掉他們局。就是他給魏延和楊儀兩人分別下了一道密令,讓他們都代替自己主管前線軍隊,其結果是楊儀用諸葛亮的秘計殺了魏延,還誅了魏延三族。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劉禪牽怒於楊儀,所以,楊儀回朝後,並沒有受到朝廷的封賞,蔣琬擔任了丞相之職,楊儀最後被朝廷殺了,也可以說他這是一石二鳥之計。

那麼,後世一直對他下達的直接導致楊儀和魏延內鬥的兩道密令很不理解,還有學者說是因為諸葛亮死得倉促,根本沒有留下任何密令,是姜維和楊儀杜撰出來的諸葛亮的密令。我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一是沒有史料的佐證,二是姜維和楊儀膽子再大,也不敢擅殺大將。何況我們知道諸葛亮也不是死於什麼急症病,他是身體虧空太大,慢慢地耗盡精力死去的,像他這樣思維縝密,做事小心的人,肯定老早都做好了準備。他就是要魏延和楊儀死,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從國家角度考慮,他害怕魏延和楊儀兩人爭鬥,沒有人能節制他們,造成蜀漢的分崩離析;二是他害怕楊儀和魏延,一個把國家治理好了,一個打敗了魏國,這樣他們兩人就會立下不世之功,將會證明他們比自己高明,所以,諸葛亮早已下定決心寧願蜀漢失掉兩個擎天柱,也要除掉這兩個人。蜀漢從此走向下坡路,也是他預料之中的,所以,他死之後,有很多人建議給他立廟,劉禪堅決不給他立廟。

當然,如果再舉例子的話,還有關羽守荊州的安排,他明知道關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很看重孫劉聯合,當佔領益州後,就應該建議劉備調回關羽,派趙雲去鎮守荊州,可是,他一直寧願對荊州憂慮,也沒有提出來換將。

所以,諸葛亮太小的胸襟和人生格局,讓他知人,卻無非善任,人生也就不會有更大成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