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2021-12-22由 憨逗與殭屍 發表于 歷史

正統之爭在兩宋之交對趙構來說,是一個相當重大的課題:在境內,他必須樹立自身正統之位,可以是透過各種方式營建自身正統形象,也可以是透過鬥爭的方式,樹立正統形象;在外部,又必須與金爭正統,與偽齊爭正統,這樣才能保證南宋政權的存在;保證自身皇位穩固。

一、南宋初年趙構在境內樹立正統形象

(一)趙構即皇帝位的正統性

五月一日,趙構即皇帝位,實則其帝位是從楚政權張邦昌過渡而來。金人立宋宰相張邦昌為楚皇帝,而張邦昌因恐自己無以正名,且本身不意僭越,故迎立隆祐太后垂簾聽政。金軍完全北撤之後,張邦昌和隆祐太后趕緊迎立趙構為帝,最終在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趙構於濟州即皇帝位,是為高宗。

而分析趙構即位的正統性,他實際上是被隆祐太后冊立為帝的,而隆祐太后在徽宗朝與欽宗朝都是廢后的身份,也因為她是廢后,才免遭金人俘虜。她是被張邦昌迎立出來的,故趙構的南宋政權實際上過渡於張邦昌的楚政權,並不具備合法性。

因此,趙構要想樹立正統地位,就必須有象徵徽宗或欽宗的傳位儀式,但其正統地位始終未得到上一代皇帝的認可。二帝北狩之後,有使臣鄭安自金回,聲稱帶回淵聖血書:

“詔略曰,宋德不興,禍生莫測,不幸用非其人,兵未抵京,而眾先潰,使道君皇帝,而次全族驅質,復聞宗社亦非我族,涕淚橫流,衛士潛歸,播告四方忠臣義士,奮心一眾,猶可為朕報北轅之恥也。”

整篇詔書中絲毫未提及讓趙構繼承帝位。由此可見,即便是二帝北狩之後,趙構自始至終都未得到徽欽二宗皇帝的授命。

故趙構在即位初期,只能以張為旗幟,招納北宋、偽楚官員,以樹立正統形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趙構一直對僭越的張邦昌不予追究,究其原因,是因為政權剛剛建立,對張邦昌及楚政權下的官員予以寬大處理,是一種穩定政局的手段,可避免發生大的叛亂與叛逃事件。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趙構

(二)除掉正統障礙

渡過初期的亂局之後,趙構又命令張邦昌自殺,實則是張邦昌成了趙構樹立正統的一個障礙。張邦昌被金人立為皇帝,是金人眼中的中原正統,而趙構標榜自己方為正統,兩者衝突過程中,趙構必定要殺張邦昌以自立,即便是惹怒金人,亦在所不惜。

趙構誅殺對其皇位具有威脅之人,是其穩固自身合法性地位的一種舉措。殺宗室趙叔向便是其中典型一例:宗室趙叔向對趙構的即位存在很大的威脅,趙構即位的次月,便有叔向軍中的統制官於渙前來告發叔向,稱其謀為變。叔向隨即被捕,誅殺。

趙構憑藉自己是徽宗第九子、欽宗皇帝弟弟的身份搶先一步繼承了皇位,使得天下勤王之師皆有所歸,而各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宗室失去了這種先決條件。

趙構的南宋政權得到了地方勤王之師的擁護,得到初步穩固後,趙構隨即以正統的身份否定了金人所立的楚政權,趙構完全以正統姿態行事,對其直接過渡的政權給予否定,這是趙構邁出的相當重要的一步。

南宋初期,趙構在內部合法性地位的建構上最具威脅的對手來自榛王,傳說榛王也在靖康之變的俘虜行列,後在北上途中逃歸,在五馬山召集義兵,共同抗金,並有馬擴協助,但是五馬山義兵勢力發展得太快,讓金軍如鯁在喉,因此急忙派兵南下,圍剿五馬山義兵。五馬山單憑自身兵力無法抵擋金軍進攻。於是派人前去向趙構求救,意欲共同抗金。但是趙構在接到求救後,並未派兵救援,而是任憑五馬山義兵自生自滅。最終五馬山被金軍攻破,榛王不知所終,趙構又憑藉金人之手,除掉了皇位的一個潛在威脅。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三)製造傳說

趙構的另一為自己樹立正統地位之舉便是在輿論方面大肆宣傳,他即位之後,相繼出現了“泥馬渡康王”“夢中淵聖皇帝賜緋帶”等傳說。

“上開元帥府,服排方玉帶,語伯彥等曰:吾陛辭日,皇帝賜以寵行,吾遜辭久之,皇帝曰,朕昔在東宮,太上解此帶賜朕,卿宜收取,不得已拜賜。”

大意就是,這條方玉帶就有著皇位傳承之意,暗示臣子,宋徽宗有意將皇位傳給他,可見趙構營建正統之良苦用心。

同時還在建炎七月七日宣示了徽宗皇帝親書的絹背心八字諭群臣:

“上出絹背心一領宣示泣諭宰臣等曰:道君太上皇帝自燕山府密遣使臣曹勳齎來背心,領中有親書八字曰:便可即真,來救父母。群臣皆泣奏曰:此乃陛下受命於道君太上皇帝者,宜藏之宗廟以示萬世。”

實際上,趙構登極之後……困擾他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於如何向金人以及趙宋臣民證明自己登極之名正言順。這種輿論的出現,正好說明了趙構即位的不合法性,以及其對自身正統地位的虛心,故其需要輿論宣傳其合法性作為外衣。

而趙構對於自己的不合法性百般掩飾,甚至需要藉助於輿論之舉為自己的正統之位進行辯護的心理與其之後猜忌武人的心理是相關聯的,正因為其地位合法性並未完全被認定,確切地說,是因為其即位沒有得到上一代皇帝,或者皇帝妃子的直接任命,使得合法性受到質疑,故其猜忌武將心理十分嚴重,總擔心武將勢力壯大後會威脅到其統治,對其正統性與合法性提出質疑,這也是其堅定不移地收兵權的深層次原因。

小結:

建炎年間,趙構透過各種方式樹立自身正統形象,實則與中央禁旅單弱有很大關係。因為沒有掌握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必須樹立自身正統地位,以此來得到天下擁護。但正是在這一營建正統形象的過程中,發生了苗劉兵變,其正統形象受到巨大的挑戰。使得他意識到,要想營建和穩固正統地位,就必須中央掌握軍隊的指揮權,也就是說軍隊的指揮權是正統形象營建的基石。因為中央禁旅單弱,才使得正統地位的營建頗為坎坷。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皇室盡被俘虜

(四)培養將領們的忠君觀念

紹興六年,宋廷內部已得到完全穩固,與齊交界處皆佈置諸大帥兵馬,兩國之間大戰一觸即發。宋廷在八月份頒佈了一條詔令,宣示君臣、孝悌之義,旨在警示諸將,協心一致,忠君愛國。

“手詔賜沿江諸帥曰:天地之大義莫重於君臣,堯舜之至仁無先於孝悌,一自衣冠南渡,敵馬北侵,五品弗明,兩宮未返,念有國有家之道,必在正名,盡事父事兄之誠,詎宜安處,將時巡於郡國,以周視於軍師爾,其慎守封圻,嚴戒侵擾,虔共乃職謹俟朕行。”

實際上還是高宗皇帝不放心將帥,故在戰爭來臨之際,反覆告誡諸將,以尊其正統地位。

紹興六年九月偽齊再次興兵南下,在境內籤軍三十萬,號稱七十萬。宋廷趕緊部署對抗,一方面在輿論上攻擊偽齊,稱其為逆;另一方面注重對境內諸將正統意識的培養,

“賜劉光世、岳飛詔曰:國家以叛逆不道,狂狡亂常,遂至行師,本非得已,並用威懷之略,不專誅伐之圖,蓋念中原之民皆吾赤子,迫於暴虐之故,來犯王師,自非交鋒,何忍輕戮。庶幾廣列聖好生之德,開皇天悔禍之衷,卿其明體朕懷,深戒將士,務恢遠馭,不專尚威,凡有俘擒,悉加存撫,將使戴商之舊益,堅思漢之心,蚤致中興,是為偉績,毋或貪殺負朕訓言。”

力求做到內外皆尊其為正統。

小結:

趙構在內部爭正統的過程中,解決掉了正統的幾個障礙。但其在南宋初年真正能完全指揮的軍隊有限,因此要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還需藉助於諸將之力。這就需要對諸將進行忠君思想教育和薰陶,讓諸將尊其正統之位,這也是趙構在內部爭正統時,費力最多的地方。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二、與金、偽齊爭正統

(一)與金爭正統

1、戰爭中爭正統

趙構即位之初對其合法性具有挑戰的既有來自內部的,也有來自外部的,實際上其最大的挑戰主要來自於金人。

“在當時的國際競爭格局中,‘正統’是最合時宜的話題。金朝佔領了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原,由此獲得了政治合法性的現成招牌。為與之抗衡,宋朝必須努力證明自己才是意識形態的正統。”

而初建之金政權也在努力營建自身的正統之位,發兵南下滅亡北宋,便是其營建正統之舉。“金代合法政權的建立,更有一層障礙,就是南宋的存在。所以在政治宣傳方面,不得不特別注意和南宋爭正統。”從遼朝開始,已由過去以漢族為主統治中國的歷史,發展為以少數民族為主統治中原的歷史。隨著這種變化而來的便是正統之爭。

當金人得知楚政權消亡,且張邦昌被殺之後,藉機再次南下,攻打南宋。而趙構卻不斷地向金國派遣使者,商量議和。但對於南宋的這一示好行為,金人並未放在心上,不予理睬。因為金廷需與宋廷爭正統之位,故其只納楚使,對宋使並不接納。金人的態度一直都相當強硬,堅決不予承認南宋的合法地位,在他們眼中,楚政權才是合法政權,故金宋之間的戰爭格調在南宋建立之初便已成型。

趙構為向金人示好,還一度錄用張邦昌後人,希望能與金人議和,但都沒有獲得金朝好感,雙方的戰爭並未停止。

建炎四年七月,金廷立宋叛臣劉豫為齊皇帝,成為金宋之間的藩屏,這一舉動,雖然是金朝佔了上風,但實際上劉豫偽齊的建立對南宋來說,利大於弊。雖然宋朝多了一個爭正統地位的外在敵人,但是這個敵人也為南宋卸去了戰爭風險。

偽齊建立後,一直到劉豫被廢,金朝基本上取消了與宋朝的直接軍事對抗。除了紹興四年金齊聯軍南下,金宋之間再無大規模衝突,這為宋廷的重建與穩固贏得了寶貴時間。從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到建炎四年七月劉豫被立為皇帝,這三年的時間,宋金之間無日不戰,宋廷無日不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但偽齊建立後,雙方之間的戰爭減少了,就連直接與宋爭正統之位的偽齊,為了鞏固政權,也與宋很少有大規模的衝突。即便有,其頻率也遠遠小於建炎年間金宋之間的衝突。

這一轉變,也讓宋廷軍事戰略發生了轉變,各種武裝力量由對外轉向對內,在對內的兼併與平叛上,擴充了南宋的軍事力量,也讓宋廷在正統之爭中漸趨佔據有利的位置。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戰爭

2、和議爭正統

南宋初年派遣使金的官員品級一般都比較大,這說明宋廷對金和議的重視,但因宇文虛中使金被金朝扣留之後,宋廷不敢冒險讓高層官員使金,以免人才流失,而是以優厚的待遇募布衣之臣出使金朝。

在紹興三年十一月金廷才第一次派遣使者回訪南宋,打破了兩國之間緊張局面的堅冰,南宋當局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接待儀式。

在隆重地接待北使的同時,宋廷還下了一道耐人深尋的詔令,“詔沿淮諸寨鄉兵,毋得輒擅侵擾齊國界分,用樞密院請也。”不得侵擾齊國境界。這說明南宋一直到紹興三年年底都是承認齊國的國家地位的。

趙構想以此獲得金人的好感,確立兩國和議,共同承認彼此的正統地位。

(二)與偽齊爭正統

1、偽齊發力爭正統

偽齊建立之初,劉豫與趙構是一種和平爭正統的方式,劉豫不僅在國內鞏固其正統地位,在外也與南宋爭正統,因為其冊封者是金朝,故其與南宋爭正統地位主要是針對廣大的漢人,一旦政權得到廣大漢人的認可,則其便有了立足的基礎,政權也可長期發展下去。

但是偽齊在與宋爭正統的過程中,有一天然不足之處,那就是漢、女真民族矛盾尖銳,在經歷靖康之難後,這種民族矛盾到達尖銳的頂峰,中原多數漢民皆抱著寧為大宋鬼,亦不為金朝臣的觀念。偽齊乃金所立,故漢人對這一政權的好感遠遠不如對南宋那麼強,反倒給南宋樹立正統地位的良好時機。

劉豫在即位之後,立即以正統的身份為兩位義士——陳東、歐陽澈正名,而這二人是在南宋立國之初,因為上書言事而遭到宋廷屈殺的兩位義士。這一事件讓很多士大夫寒心,但宋廷一直沒有為二人平反。故劉豫即位之後,為挽回一部分士大夫之心,以充實其統治基礎,開始為二人恢復名譽,並立祠祭祀。同時建歸受館於宿州,“招延南方士大夫軍民。”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2、宋高宗的爭與不爭

而在偽齊建立之初,迫於金廷淫威,宋廷一直不敢稱其為偽,至少不敢在公開場合稱其為偽,並一直以“大齊”命之。反倒是與偽齊皆派使者使金,希望可以達到多方和平。至紹興元年十一月,襄陽鎮撫使桑仲才上疏,希望宋廷正劉豫之罪,稱其為偽,以收攬中原民心,但是並沒有被宋廷採納。宋廷反倒希冀以勸降的方式,讓劉豫放棄僭越之舉。

劉豫當然並不會如南宋之意,反倒是為了與南宋爭正統之位,將都城遷到了汴京,北宋的都城,直接接管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從心理上和形式上首先搶佔正統地位。

因為金朝的原因,加之宋廷正忙於內部的重建,對於劉豫的這一舉動並未提出強烈反對。可以想象,在紹興初年的正統之爭中,宋廷一直處於劣勢,以一種消極的態度應對正統之爭,宋廷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內部正統與合法性地位的穩固上。同時,偽齊在定都汴京之後,恢復祭廟禮制,控制儀式程式,實際上這也是偽齊統治者與南宋爭正統的表現。

因為劉豫在內部正統性的營建上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態度,使得中原出現了一個較平穩的局面。

小結:

在紹興初年,南宋朝廷一直不正面與偽齊爭正統,是因為一直寄希望於與金議和,讓金廷承認宋廷的合法地位,承認趙構的正統地位。故在雙方關係的策劃上亦是以和議為先,如紹興三年五月,呂頤浩的進取之策便因與和議相阻而中止。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3、與偽齊大戰,贏得正統之戰

但是宋金兩國的和談並無明顯效果,反倒是紹興四年,金齊聯軍南下進攻南宋。這一訊息傳到南宋,舉朝震恐,剛剛緩和的國際局勢再次變得緊張起來,高宗在應對金齊聯軍南侵之時,為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決意親征,並下了一道伐偽齊的手詔,《要錄》作者李心傳說道:“自豫僭立朝廷以金故,至以大齊名之,至是始下詔聲其逆罪焉。”可以窺見,自劉豫的偽齊政權建立以來,南宋並未主動與其大爭正統之位,而是一直承認其合法性地位,以大齊名之。到紹興四年九月,因為金齊聯軍南下,宋廷不得不稱劉齊為逆,以顯示自身的正統,團結廣大的愛國志士共同抗敵。

從紹興四年十一月開始,宋廷正式展開了與偽齊爭正統之位的大戰,之後雙方的幾次大戰,無非都是想成為中原之正統,一統天下。在北伐的途中,高宗還不停地向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等大將宣示君父觀念,強調自身正統地位,以免在北伐過程中出現意外。

紹興四年的金齊聯軍南侵因為南宋諸將的竭力抵抗而宣告失敗,諸將在抵禦金人南侵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威信,也擴充了實力,成為南宋中興與重建不得不倚賴的軍事力量。

南宋在與金齊爭正統之位時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相處,互相承認對方的正統地位;另一種是訴諸武力,以暴力方式爭正統。紹興四年的武力解決宣告失敗後,宋、金齊正統之爭主要存留在和平爭奪方式上,南宋並未放棄與金和議的希望,還在繼續向金派遣使節,宋廷又得到了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但偽齊的南下並未取得任何成果,大敗而歸,在正統爭奪中失去了有利位置,敗下陣來,也失掉了金人立其為藩屏的意義,最終在兀朮的主持下,偽齊政權垮臺。

南宋完全贏得與偽齊的正統之爭。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三、趙構放棄與金爭正統

偽齊政權垮臺之後,宋金之間失去了藩屏,正面交鋒,因此正統之爭的主流便演變為金宋正統之爭。紹興七年張浚因淮西兵變被貶,秦檜再次躍上了政治舞臺,並且主持與金和議之事。

紹興八年,南宋的軍事實力已經發展到與金旗鼓相當,加之金廷在紹興七年之時也發生了政變,主和派上臺,故紹興八年開始,雙方都有意訂立和約,結束戰爭狀態。而宋廷這邊,趙構多次在與大臣的對話中表示,中原土地尚在其次,歸還梓宮及太后方為當今之務,可見其議和心切。

高宗的議和一方面是希望其正統地位得到金廷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議和進一步穩固其在國內的正統地位,並逐漸收兵權。故從紹興八年開始,正統、議和與收兵權成了幾個緊密聯絡的問題。“對高宗和秦檜等投降派來說,奪取大將兵權也成了急於與金議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紹興八年,雙方的使節交往越來越頻繁,無非是在面臨國內武裝勢力強大的情勢下,一種外求之舉。趙構最終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不顧武將的威脅,與金人簽訂了和議,

和議規定宋向金稱臣,金稱宋皇帝為江南國主,實際上宋廷已經完全放棄了與金爭正統的構想,而是將注意力全都放在營建國內的正統形象上來,以此來收兵權。在宋高宗趙構看來,其皇位合法性與正統性的主要威脅並不是來自外部金人,而是內部的諸大將,故其寧可捨棄在外部的正統形象,也要收諸將兵權。

在對外正統之爭上,宋廷完全處於應對狀態,完全臣服於金人,

實際上,宋金議和成功,宋政權的合法性及趙構的正統地位便等於得到了金廷的認可,金軍無實力滅亡南宋,則其不得不認可南宋的合法政權。

“可是就金而言,正式承認身為淮水一線以南一元統治者的南宋政權,乃是意味著真正放棄前此的否定路線,並轉而採取均衡的共存路線,至於南宋方面,則是因為政權已獲得其最大敵人之承認,而意味著政權至此確立。”

歸還梓宮與生母韋太后,是趙構與金議和之時特別提出的要求,之所以這樣要求,是因為“為了克服即位問題的弱點,高宗必須迎回父親的梓宮與生母太后,以健全自己的授權關係,使自己的名分得以神聖化。”同時,徽宗梓宮的歸還和母后韋氏的回來。“高宗因而得以確保宗廟祭祀的連續性與一貫性,他終於可以進行將趙氏歷代皇帝神靈與他自己同一化的祭祀活動,這對於標榜自己為繼承政權的高宗而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宋金雙方有了和議的基調,為收兵權做出了鋪墊,最終在多種形式的綜合下,趙構完成了收兵權的舉動。

南宋初年,趙構是如何爭正統地位的?又為何甘願放棄與金爭正統?

四、總結:

1、南宋建炎年間的正統之爭,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外部的正統之爭;一種是內部樹立正統形象。

外部主要體現在宋金兩國大戰,但依賴於各路兵馬的維護,金國一直未能徹底打垮南宋,無法取得全中國的正統地位;內部,趙構透過各種方式來樹立自己的正統地位,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2、偽齊建立後,對於南宋朝廷來說,反而緩解了危機,金國直接發動戰爭的次數變少了

。偽齊也需要在中原樹立自身正統形象,所以在剛開始幾年,南宋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機,讓南宋軍隊有時間平叛境內的各種叛亂,穩固國家政權。趙構在與金齊爭正統的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地位。

3、趙構的最主要目的是在境內樹立正統形象,穩固皇位。

從經過“苗劉兵變”後,趙構一直注意將領們的忠君思想教育,在內向型的樹立正統過程中,漸漸放棄主動與金齊爭正統。

4、“紹興和議”的簽訂,實際上是南宋趙構自降一格,甘願放棄爭正統,在國際上承認金國的領導地位。

5、趙構急於議和,放棄和金爭正統的原因,其實就是想收兵權,穩固自己在淮河以南的統治就行

。如岳飛經常嚷嚷收復舊疆,迎回二聖,在高宗趙構看來,岳飛所盡之“君臣之禮”與“名分”全都是針對二聖而言。加之高宗趙構即位名不正言不順,使得他擔憂自身的正統地位,在這一點上頗為忌諱。故他要以殺岳飛來表示,臣子們所盡“君臣之禮”之君應該是針對他,而不是二聖。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宋史》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

【美】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

陶晉生《金代政權合法地位的建立》

張博泉《金宋和戰史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