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2021-12-21由 史料簡史雜談 發表于 歷史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為:“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簡略的幾筆為世人構勒出秦陵地宮的無盡秘密。中國有一句古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既然秦始皇陵地宮裡面埋藏了那麼多的奇珍異寶,難免會引起各種人物的垂涎。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西楚霸王項羽曾經盜掘秦始皇陵的記載。

翻開歷史文獻的記載就會發現,秦陵不但被盜掘過,而且被人毀壞過,文獻記載,它早就被人挖了,而且第一個挖它的人不是別人,就是項羽。後來還有人,還有天下盜賊、關東賊、無名氏,還有一個毀陵的是個放羊的小孩。最早記載秦陵被盜掘的是《史記》的《高祖本紀》,也就是劉邦的本紀。劉邦在漢四年跟項羽在今天滎陽的廣武對陣的時候,他曾經說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第四條是這樣說的:“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漢書·高帝紀》也記載了,說明《史記》、《漢書》都有記載,這應當是比較可信的。不過有一個問題,這兩條記載都出自劉邦之口,劉邦這一說就有問題了。翻開《史記》的《項羽本紀》,裡面記載項羽進到了秦朝的都城咸陽以後做的三件事是:第一,“殺秦降王子嬰”;第二,“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第三,“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第一,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第二,一把火把秦始皇皇城的宮殿燒了,這一把火三個多月以後才自然熄滅;第三,項羽把秦始皇咸陽周圍幾百個宮殿裡邊的珍寶和婦女全部帶到了他的都城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的徐州),全帶走了。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項羽本紀》只記載了這,沒有記載盜掘秦陵。盜掘秦陵出自劉邦之口,可信不可信?我提兩點看法:第一,劉邦有可能誇大其詞;第二,項羽 沒有必要盜掘秦陵。我認為,《史記》中誰說項羽盜掘秦陵都可信,唯獨劉邦之言不可信,別看他是高皇帝,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與項羽是政敵啊,兩個人在滎陽對峙了二十八個月,在二十八個月的對峙中,劉邦一直是高舉著一面正義的旗幟,這個旗幟就是項羽犯有十大罪狀,其中第四條就是盜掘秦始皇陵。劉邦這個話我覺得是最不靠譜的,因為他是最能誇大其詞的人,他要極力地詆譭、誹謗項羽。劉邦這個人說謊成性,技能一流、是世界一流的說謊高手。雖然盜掘秦始皇陵這句話出自劉邦這個說謊高手之口,未必一定是假的,但是,這話出自這麼一個說謊大師之口說出,你就得琢磨琢磨了,不要聽了就信。更何況,其他史料沒有佐證,史料的佐證非常少,僅憑劉邦一面之辭,那就像他跟項羽對陣的時候,他把項羽說得像個魔鬼,劉邦的話不可信。

再說,項羽沒有必要盜陵。如果說項羽盜掘秦始皇墓,只有兩個目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第一,報仇;第二,尋寶。如果不是為了報仇和尋寶,挖墳掘墓的事在中國那是最不地道的事,你把人家的祖墳挖了,這是天理不容的。我們看看項羽跟秦始皇有沒有仇?確有仇,兩件事可以看得出來,第一,項羽的祖父項燕是在秦滅楚國的戰爭中最後戰敗自殺的,這是世仇。第二,項氏家族是楚國世代名將之家,楚國滅亡以後項氏家族遭受了滅頂之災,這是家恨國仇都有。但是,項羽報仇了沒有呢?我覺得項羽報仇了。有四句話可以概括項羽的報仇,叫“滅其國,殺其王,焚其宮,掠其寶”。楚霸王項羽把這四件事都做了:把人家國給滅了,把人家王給殺了,把人家都城給燒了,把人家的寶物全部弄走了。還有必要去挖人家祖墳嗎?不至於。我覺得這四條做完,對於項羽來說,仇已經報了。

《史記》還記載了一個挖墳鞭屍的人,伍子胥。伍子胥在那個吳軍滅了楚國以後,把楚平王的屍體扒出來,然後把那個屍體打了三百鞭子。《史記》把這件事情記載下來了。假如項羽要是把秦始皇的陵給扒了,把秦始皇的屍體給扒出來的話。要知道項羽的名氣可比伍子胥的名氣大,秦始皇的名氣也比楚平王的名氣大,《史記》能不記載嗎?再說尋寶。你挖人家的墓不就是為了找寶貝嗎?那我們看看項羽得了多少寶貝。秦朝宮廷的寶貝在《史記》中有記載,秦始皇的地宮中埋藏了很多,這是真的。但是沒有埋的一定比埋的還多,在說秦二世再傻,他不能把秦朝宮殿的寶貝都給他爹埋到那兒去吧?都埋了,他還拿什麼去享福啊?他不可能都埋的。再一個,埋的是給死人用的,留下來的是給活人用的。所以,秦二世怎麼地也不會傻到沒這個心眼,把他爹的寶物都埋進去,最後他的皇宮裡一貧如洗,不可能的。本來秦國就有不少寶物,滅了六國以後,六國宮廷的寶物全弄回來了,整個天下的寶物都到了秦始皇的宮殿。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弄一部分葬到地宮裡就行了。那上面的肯定比下面的多,留下的比那個不埋的多,項羽把那個未埋的都拉走了,他還有必要去挖墳墓嗎?你說挖那個墳,115米深,多費勁啊,還要背罵名,費力還不討好。所以,他沒有必要去挖。至於劉邦說項羽挖,那完全是為了攻擊、栽贓他。所以,我覺得劉邦說的項羽盜掘秦始皇陵這件事不能信服。

發生在秦朝末年的楚漢戰爭,成就了開創四百年漢家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也成就了慷慨赴死,千古傳頌的西楚霸王項羽。不過“成者王侯敗者寇”,《史記》是漢武帝時期編纂的史書,在史實把握和行文方式上自然要為漢室說話,所以在《史記》中劉邦以“盜掘秦陵”來醜化項羽的記載就不足為奇了。

有,《漢書》的《劉向傳》有記載。劉向生活的時代是在漢成帝時期,漢成帝要大修陵墓,劉向就給漢成帝寫了封奏疏,說你千萬不要大修陵墓,你看那秦國,凡是大修陵墓埋葬寶物多的,一個一個都被人家盜掘了。其中提到秦始皇陵,說了這麼兩句話:“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說項羽挖了秦始皇的陵,只要去的人都看見了。這是《漢書》中的記載。《漢書》這一記載就比較麻煩了,我們知道班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史學家,《漢書》也是一部非常嚴謹的史學著作。但是,我要說一句話,《漢書》的記載總體來說是可信的,但並不等於這兩句話也是可信的。劉向完全有可能是根據他所獲得的史料,而這個史料不一定可靠,有誇大其詞之嫌。他勸漢成帝不要厚葬,要薄葬,厚葬的結果就像秦始皇陵被人盜掘,有可能是這種說法。後來另一條記載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這一條寫得更離譜,它是這樣記載的,“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說項羽把秦始皇地宮挖開了,派了三十萬大軍,搬運了三十天都沒有把地宮的寶物搬運完。這是《水經注》的記載。我們知道,酈道元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水經注》是中國地理學的名著,它的記載總體上也是可信的。但是這條記載我覺得有問題,那地宮有多少東西啊?地宮總面積兩萬四千平方米,三十萬人去搬,搬了三十天沒有搬完,不大可能。這是第一種說法,項羽盜陵說。我認為不太可信。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客觀宏大,厚葬空前而舉世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注。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歷朝歷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寢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第二種說法,天下盜賊盜陵。這個說法也有一個出處,是出自《論衡》的《死偽》篇。大家知道《論衡》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它的作者是東漢的王充,王充的《論衡》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論衡》的《死偽》篇中說,“秦始皇葬於驪山,二世末,天下盜賊掘其墓。”當然,王充這個說法也有問題,第一,《史記》記載劉邦說是項羽,王充的記載是天下盜賊,這兩說本身就打架。第二,天下盜賊指的是誰?為了說清天下盜賊是誰,我再舉一部書的例子做一個補充,這部書叫《太平御覽》。這個“太平”是北宋初年一個皇帝的年號,這個皇帝的年號叫“太平興國”,所以這個時期編的書都叫做“太平”。當然這個書很多人不太熟悉,這是中國古代特殊的一種書,叫“類書”,就是分類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典故,為古代的文人寫詩歌、寫文章用典故方便而出的這本書。這種書你要查一個典故,比如說查“月亮”,它會把“月亮”所有的稱呼全給你列出來,用“月亮”的名句給你列出來,供你寫詩文來模仿;寫“太陽”,它把“太陽”所有的典故和用法列出來。《太平御覽》記載了這麼一句話:“關東賊發始皇陵,中有水銀。”《太平御覽》裡提到了“關東賊”,而《論衡》提到了一個“天下盜賊”,我認為它指的是同一類人。所謂“天下盜賊”、“關東賊”就是指的關東起義軍,他們打到關中的時候盜掘了秦始皇陵。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麼,關東起義軍是什麼時間打入函谷關的呢?是秦二世二年的冬天,有一位陳勝手下的大將叫周文,他率領大軍打入函谷關,一直打到戲水邊上。這個戲水離秦陵非常近,秦二世驚慌了,採納了章邯的意見赦免了驪山徒,讓章邯帶領驪山徒去跟周文對抗。周文打了敗仗退出函谷關,章邯乘勝追擊,周文戰敗在河南的澠池自殺了。這裡邊,“天下盜賊”跟“關東賊”只能是指這麼一件事,就是進入函谷關的起義軍。他們有沒有可能盜掘秦始皇陵?我覺得取決於兩個問題:第一,有沒有時間?第二,有沒有力量?從時間上來看,我覺得不太可能,有兩個不允許,一是秦二世不允許,二是章邯軍不允許。因為關東起義軍一進入關中對秦二世來說可是天字第一號的大事。在此之前我們講過秦二世對關東起義軍的事情沒有放在眼裡,他採取的是一種鴕鳥政策——不承認,不面對。但是一旦進入函谷關,秦二世就震驚了,立即召開御前會議,採納章邯意見赦免驪山徒,組織反擊。所以秦二世迅速地反應,使周文的軍隊沒有時間去盜掘秦始皇陵。因為秦始皇陵不會像是你來到這個地方,搬個東西就走那麼方便,你得挖開,那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得要很從容地去做。何況,章邯軍也不允許,章邯組織了軍團以後,立即率兵去迎戰,而且一上來就把周文的軍隊打敗了。周文是一個不太有作戰經驗的軍官,他開始出發的時候,僅僅拿了一封陳勝發給他的詔書,和一個大將軍印就出發了。一路上,憑著這個將軍印和詔書,很多老百姓都擁護他,都參加他的隊伍,越走人越多,路上的秦軍是望風披靡。進入函谷關的時候,他已經有幾十萬大軍、上千輛戰車了,幾乎沒有遇到秦軍的什麼抵抗。等進入關中以後遇到章邯,他才遇到了真正的對手,結果一戰即敗,而且是一敗再敗,最後是戰敗自殺。你想想,在這種情況下週文能夠去盜掘秦始皇陵嗎?如果盜掘秦始皇陵,必定要分出來一部分兵力,他的兵力集中起來還打不過章邯,怎麼可能分兵啊。他還沒有把秦始皇陵挖開,章邯已經把他的墓給準備好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天下盜賊說”也不太可靠。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第三種說法,叫“無名賊盜陵說”。這無名賊是我起的。因為我看到中唐時期有兩個很有名的詩人,一個叫鮑溶,一個叫白居易。鮑容的名氣不太大,鮑溶寫了一首詩叫《經秦皇陵》,很長一首詩,我就引其中有關的四句,這四句這樣說:“山河一易姓,萬事隨人去。白心晝盜開陵,玄冬火焚樹。”這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江山一改姓,所有的事你都做不了主,任憑人家去做了。人家大白天就能挖開你的陵墓,這就叫“白晝盜開陵”。鮑溶光說盜陵,也沒有寫誰盜陵,所以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無名賊”。另一首詩是白居易的,白居易這個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了,他在《新樂府》五十首詩中間有一首叫《草茫茫》,這首詩寫得很漂亮,非常有名。我讀一下全文,大家可以聽一聽。“草茫茫,土蒼蒼。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三重泉,當時自以為深固。下流水銀象江海,上綴珠光作烏兔。別為天地於其間,擬將富貴隨身去。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灞陵原。”這首詩,白居易是提倡薄葬,反對厚葬。他說那個厚葬,人們都想把自己陵墓藏的寶越多越好,但是不會想到,藏得越多,被人挖開的時間就越早,被反覆挖開的次數就越多;你的寶多,人家都想去分一杯羹。這樣的話,大家也不必去炒股了,乾脆挖開一個墓,讓馬未都來一鑑定,就可以拿去賣了。那都是秦始皇陵的寶物,都是好東西啊!誰不想去挖呀!所以說“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這樣一來,秦始皇陵就被盜了。這是白居易寫的。但白居易像鮑溶一樣,他沒有寫誰盜掘。這個很好理解。詩人寫詩不重文獻,最重要的就是抒發自己的感慨。白居易寫這個《新樂府》就是說,當皇帝的人你千萬不要厚葬,誰厚葬,誰將來就會被挖開,把你嘴裡面含的珠子都給摳出來,什麼耳墜子、嘴裡含的珠子全摳出來,一樣都不給你留,最後甚至把你的屍骨搞得狼藉不堪。白居易寫的這首詩《草茫茫》,反映的就是第三種情況,就是無名賊盜掘秦始皇陵。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史書還記載,不但有盜陵還有人毀陵,這個記載得更離奇。最早記載的又是漢代人班固,班固的《漢書·劉向傳》,前面一大段我們剛才引過了,它後面還有幾句話:“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秦始皇陵先被項羽盜掘了,把寶貝全部挖走了,後來,有一個放羊的小孩,羊丟了去找羊,找著找著天黑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一個大坑裡了,然後他在坑裡點著火把找,走著走著就走到秦始皇的地宮裡了,結果一不小心這一把火就把剛剛修好的地宮給燒了,把秦始皇的棺材也給燒了。班固在《劉向傳》裡又記載了這個放羊娃找羊,無意中燒了秦陵這件事,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毀陵事件。而且,這條記載在酈道元的《水經注》裡《渭水》中又重複了。酈道元前面不是說了,三十萬人用三十天還沒有搬完嗎?後來又在這後面加了兩句話,說“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這說得就更離譜了,說牧人找羊進去了,點著火把,把地宮給點燃了,這個地宮的火一直燒了九十天還沒有滅。類似項羽一把火燒咸陽城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地面上項羽一把火,地下是放羊娃一把火,說得太離譜。而且,後來的類書除剛才說過的《太平御覽》外,還有一部初唐編的叫《藝文類聚》的類書裡也記載了這件事情。這個書的編纂都是歐陽詢,他說這個放羊娃掉到墓裡頭去後,把墓點燃了。就是說秦始皇陵不但被項羽盜過,而且被放羊娃燒過,又盜又燒,等於啥也沒有了。但是,我覺得牧羊娃誤入地宮說,它存留的疑點太多了,因為這裡邊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是,牧羊娃怎麼能夠掉到地宮裡頭去呢?他掉進去一定得有個通道,這個通道的形成只有兩種原因:一個,自然塌陷形成的;第二,盜墓賊進去過留下的。先分析一點,秦始皇陵修了三十九年,它能夠自然塌陷形成一個通道,點著火把就能進去,還輪得著這小孩進去嗎?拎著洛陽鏟到處找的人不早就進去過了嗎?不可靠。再說秦始皇陵那麼堅固,我們今天陝西考古工作隊的人用洛陽鏟在封土堆上面挖了三十米深,才挖到那個地宮上面那一層石頭,怎麼可能有一個墓道進去呢?帝王陵墓的封閉都非常之好,自然塌陷不可能。那有沒有可能是盜墓賊去挖了一下形成的通道呢?我們前面分析過三種盜陵說:項羽盜陵、天下盜賊盜陵、無名賊盜陵,但盜陵基本是不能成立的,這些文獻資料不可靠,都是以訛傳訛的傳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盜陵不可能,盜陵說不能存在的話,它就不可能形成一個盜墓的通道。沒有自然形成的通道,又沒有盜墓的通道,你說這個放羊娃憑什麼一下子就掉到地宮裡去了?那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誰都想能走著走著,撲通一下掉到地宮裡,那不是一下子就發了嗎?不可能的。我們上一集介紹過,現代考古透過物理勘探,透過傳統的洛陽鏟的挖掘,已證明地宮不可能被盜掘過。

我們知道,秦始皇陵裡面,《史記》記載放了很多水銀。水銀是一種容易揮發的金屬,秦陵如果被人盜掘了,水銀這種金屬早就順著墓道揮發了。但是這次科考檢驗的結果證明在地宮裡邊,包括地宮的封土上面都有大量的水銀,汞的含量遠遠高於其他地方。既然水銀還沒有被揮發完,或者說水銀大部分沒有被揮發完,那說明什麼?說明《史記》記載得準確,確實用水銀製作了江河大海,同時也說明陵墓沒有被盜。假如被盜了,水銀早就揮發光了。這裡,我們還可以再補充一個說法,就是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學科,叫“金石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就是我們今天考古學的前身。金石學是研究什麼的呢?它研究的物件一個是銅器,一個是石刻,凡是在社會上流傳的銅器和石刻,它要一一地記錄下來,這就是金石學研究的內容。假如秦始皇陵被盜掘過,秦始皇陵中的寶物一定會在社會上有所流傳,一旦流傳,金石學家就會有記載,這件石器或這件銅器出自秦陵。但是我們翻遍了中國的所有的金石學的記錄,找不到一條有關的記載。說明什麼?恰恰證明秦始皇陵從來沒有被盜掘過。假如它被盜掘過,它就一定會有一個東西流傳到社會上。不可能保證所有的東西都被人收藏了,而不流傳;你這一代收藏可以,你能保住你兒子以後不拿去賣嗎?你兒子不賣,你能擋住你孫子去賣嗎?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你家祖宗收藏的東西絕對過不了幾十代,一定會要流落的。

我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獻被人收藏,每個收藏人都在上面蓋有自己的收藏章,我們從收藏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經過哪些人收藏過。所以說,如果秦陵被盜,秦陵的古物——那個銅器跟石器在金石學上一定會有記載,但是我們現在看不到任何一條記載。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個現象。這隻能說明秦陵沒有被盜,秦陵的所有的銅器、石刻沒有一件流傳到社會上。所以,我們認為盜陵說也好,毀陵說也好都不可靠。當然,這些只是一種推測,我的很多例子都是推測性的,是邏輯推理的分析。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秦陵到底被人盜掘過沒有?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對秦始皇陵也都下令保護,甚至安排守陵人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秦陵。加之秦始皇陵自身建築的堅固和防護的嚴密,所以,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的秦陵至今仍然儲存相對完整。儘管地面建築已經所剩無幾,但藏有眾多寶物的秦陵地宮沒有被盜。

在2002年到2003年,國家搞了一個大規模的科學考察,這次科考就是在不挖掘地宮的情況下來進行科學考察。這個考察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陝西省考古所聯合進行,搞了一年,用了8大類、22項現代科學的手法來探測,最後的結果證明,地宮完整地儲存在今天秦陵的封土堆下面。科考是怎麼樣知道地宮就在封土堆的下面呢?它是在秦陵的封土堆上按照每五十米遠畫一條線,東西五十米遠各畫了幾條線,在每條剖面上下了一個測量儀,南北也是照樣下了測量儀,通電測量它的電阻,最後把資料輸入電腦,形成了一個電阻率圖。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到在這個封土堆下有一個橢圓形的巨大高電阻區,說明這個區域電阻非常高。這一個區域是什麼呢?就是地宮。為什麼在這個一大塊橢圓形地宮的地方,它的電阻率非常高呢?因為第一,它是空的,它裡面充滿了空氣,空氣的導電性很弱,電阻率很高,所以形成高電阻區。同時也證明地宮沒有塌陷,地宮一旦塌陷會出現個什麼結果啊?地宮塌陷以後,空氣少了,電阻率它就會降低了。因為它沒有塌陷,所以這是個高電阻區。再一個,地宮沒有進水,地宮要是進水了,導電性很強,電阻率也不會高了。當然,這個說法合適不合適,當年的科考人員還想了一個辦法來驗證,怎麼驗證呢?他們找了一個測量鑽孔的地方,用一種盜墓工具,叫洛陽鏟。洛陽鏟是盜墓人發明的。是個半圓柱形的鏟子,它的直徑大概有5釐米到20釐米,一個半圓柱形的鏟子,長度大概有20釐米到40釐米,這個半圓柱體很容易插到土裡邊。插進去以後,它這個弧度很重要,當你把這個鏟子打下去再拔出來的時候,這個鏟子把地下的土層給帶出來了,帶的有土。所以那些有經驗的盜墓人,根據土質就可以判斷下面有沒有墓葬,如果它是生土就沒有墓葬;如果它是回填的,人工填的土,它就有墓葬。甚至於有經驗的盜墓人還可以根據聲音判斷下面有沒有墓。這個東西是盜墓賊發明的,但是到了上一個世紀的二十年代被我們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覺得很有用,所以今天考古工作者也用它。因為這個東西是在洛陽發現的,所以它的名字叫“洛陽鏟”。我們在2002年到2003年秦陵考古的時候,它不光用現代科考儀器,而且用洛陽鏟驗證,直接往下挖,最後挖到三十米深,出現了“咚咚咚”的聲音,知道碰到堅硬的東西了,就是石頭,最後把這個鏟子拿出來以後看見鏟子上面帶著有石屑、碎石,這個碎石經過檢驗,它不是驪山的石頭。因為驪山的石頭不是花崗岩,而洛陽鏟挖出來的是花崗岩,那就證明這是從遠處運來的。

現代科技的勘探也表明,秦陵地宮應該儲存完好。當然最終的結論還必須由考古來驗證,待到秦陵真正開啟的那一天就可以說明這些問題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