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2021-12-21由 柳暗花明上善若水 發表于 歷史

1626年,袁崇煥擊敗清軍,重傷努爾哈赤並致其身死,彰顯了明朝最後的強大。1627年,崇禎帝即位,並且立即除去閹黨魏忠賢。1629年,李自成發動起義,皇太極重新開始犯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多爾袞率兵入關,明朝覆滅。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縱觀整個時間線,1627年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自此之後,明朝就走向了快速滅亡的窮途末路。而這一年最大的事,就是崇禎帝即位之後,除掉了魏忠賢。似乎明朝的滅亡跟魏忠賢的死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危險的平衡

魏忠賢原本是個不學無術之輩,因為賭博失利一怒之下手起刀落自我淨身,而後就來到了宮中,並且巴結上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兩人成為對食夫妻之後,魏忠賢的地位逐漸提高。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朱由校可以說是魏忠賢跟客氏帶大的,因此朱由校即位之後對魏忠賢極度縱容,魏忠賢由此結黨營私,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勢力。而彼時明朝還有另一個黨派的實力也頗為強大,那就是東林黨。

東林黨主要構成是江南士大夫,靠著在江南的巨大產業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位置。起初東林黨之間關係並不緊密,但魏忠賢上臺之後開始想要在他們身上拔毛,於是他們開始聯合起來形成了東林黨,藉以對抗魏忠賢。就這樣,朝堂之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危險的平衡。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 連鎖反應

魏忠賢算不上好人,他在朝中黨同伐異、迫害忠良、禍亂朝綱,在民間賣官鬻爵、搜刮民財,這些都早已為人所知,不再過多贅述。因此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之後,首先就開始著手除掉魏忠賢。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但魏忠賢也並非一無是處,因為魏忠賢要對付東林黨,因此他專門針對東林黨在江南的工商產業進行了增稅,一定程度上充實了明朝的國庫,所以袁崇煥才能有足夠的軍資,才得以抵抗滿清鐵騎。

但崇禎帝上位之後,一心只想要除掉魏忠賢,卻沒有想過魏忠賢死後如何平衡朝中局勢,結果導致東林黨開始一家獨大。一方面,東林黨人本身內部就有不同派系,魏忠賢倒臺之後其殘部又分成各種派系,不同派系直接不斷政權,導致朝中比魏忠賢還在之時更加混亂。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另外,東林黨人是江南工商業的既得利益者。魏忠賢在時,明朝的大量稅收可以從東林黨人手中奪來。魏忠賢死後,崇禎帝無法遏制東林黨,東林黨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度取消了江南工商業和海上貿易的稅收,導致明朝朝廷出現了財政危機。

從商人手中收不來稅,朝廷缺錢,崇禎帝不得已只能削減公務人員,導致大量的人就此失業,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崇禎帝增加了對貧苦農民的稅收,譬如遼餉等等層出不窮,直接導致了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還是其中之一。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但即便如此,明朝總體稅收還是大幅降低,軍費自然也進一步縮減,這就導致軍隊戰鬥力變弱。對外要防守滿清大軍,對內又要平定各地起義,讓明朝越來越不堪重負,因此1629年時,皇太極才重新籌措南下事宜。

>> 最終結果

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吳三桂開關投誠,多爾袞鐵蹄入關,不多久,明朝就完全滅亡,江山換上了大清的牌子。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因此,除掉魏忠賢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將明朝一系列的問題全都暴露了出來,崇禎帝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最終成為亡國之君,空留下“君王死社稷”的美譽,卻丟失了先輩幾百年的基業。

>> 結語

總的來說,崇禎的錯的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在掃除魏忠賢之前,沒有想好之後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如何遏制可能壯大的東林黨,如何讓各地的明朝皇族將幾百年來積存的錢財吐出來反哺國家和人民。

崇禎皇帝的錯不是除掉魏忠賢,而是沒有想好如何平衡朝廷的勢力

而在這一切都沒有想好妥善的解決辦法之時,崇禎帝就急功近利除掉了魏忠賢,導致明朝滅亡的導火索就此被點燃,最後大廈傾塌,也實屬自然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