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2021-12-21由 月滿西施樓 發表于 歷史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秦始皇統一全國

人們常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戰國時期,周朝沒落,七國相繼稱王,王的尊嚴降低了,天神的尊號便下放到了人間,秦齊兩霸相繼分別稱為:“西帝”和“東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決定把三皇五帝的尊號合而為一,稱為皇帝。他是第一代皇帝,所以叫

秦始皇

,希望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至無窮。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秦始皇以後,封建統治者都用了皇帝這個稱號,顯示獨一無二的至尊,自稱為朕,令為昭,印為璽。秦始皇命李斯、孫壽制璽,刻“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被後世稱為傳國玉璽。秦始皇廢除了子議父,臣議君的諡法,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儀和等級森嚴的輿、服制度。

秦滅楚後,越地納入秦國的版圖,秦在越地置會稽郡(浙江紹興),在閩越置閩中郡(福建福州);前214年,秦始皇派50萬戎卒和南越人雜居,在今天的廣東境內建南海郡;在廣西境內建桂林郡,在廣西西南置象郡,管理海南島和越南事務。為保證嶺南戎卒的後勤供應,修築了靈渠( 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把湘江和灕江溝通,方便運輸和控制南方。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前215年,秦始皇北巡北部邊境,佈置反擊匈奴的行動。派公子扶蘇為監軍,蒙恬為大將率領30萬大軍出擊匈奴。蒙恬出身將軍世家,祖父蒙驁為秦上卿,在攻佔韓、趙、魏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其父指揮了滅楚的戰爭。這次,蒙恬一舉收復河套地區,第二年度過黃河奪回了高闕(內蒙杭錦旗),陽山(內蒙狼山),北假(陰山大青山地區)。秦在這一地區置44縣,重新置九原郡(包頭西)。前211年,秦移民三萬戶到北河、梅中屯墾,以鞏固邊防。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蒙恬

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秦在秦、趙、燕三國的舊長城基礎上修建了一條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碣石,綿延500公里的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以城牆為主體藏兵,以烽火臺傳遞情報,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當時工具簡陋,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了。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秦朝的疆域大抵東到海,北到長城以北,南到五嶺(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成),西到臨洮。第一次確定了中國的版圖,疆域內基本上是漢民族。

推行郡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中央設定左、右丞相、太尉、御史稱為“三公”,丞相為百官之首,負責民事行政。太尉管軍事,但不管軍隊,軍隊由皇帝直接掌管。御史監察百官。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三公”下設“九卿”,負責具體事務。在地方設郡制縣,秦初36郡加上會稽、南海、桂林、象郡、閩中全國共41郡。郡裡設郡首,管行政;郡尉管軍事;監察御史管監察。郡下設縣,縣設縣長,管行政,縣尉管軍事,縣丞協助縣長管司法。縣下設鄉,鄉下設亭,亭下設裡。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鄉設三老、嗇夫、遊激。三老管教化;嗇夫管獄訟、稅賦;遊激掌管撲盜賊。這樣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建立起來了。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銷燬,鑄成12個銅人,重24萬斤,置於宮前。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秦統一中國後,為了鎮壓六國貴族殘餘的反抗,擴大政治影響,秦始皇曾五次大規模巡遊天下,表示自己是山河的主人,受命於天,代表神權。還採取了焚書坑儒的措施,統一思想,統一文字。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隴西、北地兩郡,登雞頭山(寧夏涇原)向匈奴宣示皇帝威力。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鄒嶧山(山東鄒縣),刻石;登泰山封蟬,刻石留念。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令全國12萬戶六國貴族遷居咸陽,在中央政府的連線控制下。把楚國的貴族遷到河北,把趙國的貴族遷到四川。後登之罘(山東煙臺),刻石。登琅琊臺(山東諸城),刻石,又南巡衡山,舟行湘山(湖南嶽陽),遭大風,秦皇怒,令三千刑徒斫樹成光山。前218年,第三次東巡之罘,刻石。前215年,第四次東巡碣石(河北昌黎)。前210年,第五次南巡九嶷山(湖南寧遠縣),浮長江東至會稽山(浙江紹興),祭大禹廟,刻石。《會稽刻石辭》特別著重在“禁止淫泆”宣告嚴刑,殺姦夫無罪來矯正各地男女關係混亂習俗俗。五次出行,統一制度,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在法家刑名之學的思想基礎上促進全國行同倫。

書同文

”就是以簡化了的秦文字“小篆”為標準,統一全國的文字。廢止西周以來的“大篆”和六國的古文字以及其他異型文子。這種實踐中產生的更為簡化的秦隸是今天通用的楷書的前身。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各地方言差異很大,有了統一的文字作為書面語言,對於加強聯絡,鞏固祖國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前211年,秦朝頒佈統一度量衡的昭書。從今天各地出土的大量“秦權”,分佈較為廣泛,長城以外都有發現。還規定六尺為“步”,240步為一畝。度量衡的統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車同軌

”就是修建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到齊燕,南達吳楚,北到九原,四通八達。馳道寬度統一為50步,鐵椎夯築堅固,。還修築了著名的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溝通南北,鞏固統一。

行同倫

”就是整對人倫關係。衣服旌旗以黑色為貴,記數以6為貴,例如,車寬6尺,冠高6寸,節長6寸,庶民以黑布裹頭稱為“黔首”,以黃河為水德,以十月為水月,水月為黑色,朔為歲首。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平臺。其命長子扶蘇繼帝位。詔書被李斯、趙高篡改,擁立胡亥為秦二世。胡亥殺扶蘇,昏庸無道,在趙高的慫恿下,繼續大興土木,建阿房,驪山墓,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暴發了,秦朝滅亡了。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秦始皇陵

秦統一中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長年累月的割據和戰爭,喪失了大批勞動力,田園荒蕪,白骨蔽野,阻止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封建割據妨礙了商業和貿易的發展,民族融合是統一的內在原因,各民族都需要和平統一的環境。秦國變法徹底是統一的政治條件,推行耕戰獎勵政策,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關中物產豐富,國力富強,是統一物質條件。軍事力量強大是軍事條件,實行郡縣徵兵制,兵員充足,實行軍功爵位制,士氣高昂。秦居關中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進退有據,是地利條件。秦始皇是戰爭的領導者和指揮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秦朝結束封建割據,統一中國,加強了民族融合,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為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秦文化帶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在我國曆史上,生活在陝西、甘肅一帶的秦族人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統一中國的秦朝,達到了頂峰,形成了政治統一的全國性文化,這就是秦文化:

1: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敢於、善於開拓創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注重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秦文化的思想靈魂。廢井田,開阡陌,廢私學,興官學,“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把人的思想從傳統中解放出來,在實踐中達到新的統一。秦人強悍豪爽,注重實效,質樸直率,不浮誇,重功利,不怕困難,勇於犧牲,為達到目的,狠下決心,不惜一切。這與秦人長期生活環境的影響,性格上受西北少數民族戎翟的影響。春秋戰國以來,齊魯有儒學,秦地有關學。孔子的儒學,“克己復禮,吾從周”,“克己復禮方為仁焉”,企圖復辟。在思想上恪盡守舊,讓人服服切切,不敢越雷池半步。拘泥古訓,默守陳規,思想僵化,喪失作為,復古復舊,完全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食古不化的遺老遺少。秦文化的思想靈魂和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智慧聰敏,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一致的。

2: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的國家觀念的基礎。秦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封建統治比周朝封同姓王,形成國中小國,地方割據要進步得多。“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秦文化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力,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有建樹的和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秦朝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為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一直沿用。至今,以縣為基礎的行政管理仍是我們的重要體制。東南亞各國,韓國、日本、蒙古也是郡縣制。自稱漢承秦制的漢朝,受黃老哲學、儒家文化的影響,實行郡縣和分封相結合的制度,到了漢武帝時,才消滅同姓王的“七王之亂”。當然,秦朝為了鞏固統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統一度量衡,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甚至還採取了過激的“焚書坑儒”的措施,達到思想統一,認識一致。保證中央集權制的實行。不能不說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貢獻。在秦文化中政治文化是處於高於一切,支配一切的,從朝廷到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命,郡縣鄉三級設定官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管理國家。秦王自稱秦始皇,五次巡遊天下,震懾六國殘餘勢力,把六國的殘餘貴族集中到咸陽,收繳天下兵器,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馳道,都是保證國家的統一,至此中國第一次形成了版圖,可以說,這是前無古人的貢獻,應該大書特書的。後世那些儒家文人,偏激的攻擊秦始皇,但實際上還採用秦朝的辦法,漢武帝口頭上“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但實際上削藩消王,加強自己的獨裁統治。所以,秦文化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

3:建立激勵機制,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自由民),事末利而怠而貧者,舉一收為奴。”促進農業發展。同時,修築鄭國渠、靈渠、都江堰,使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成為糧倉。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都江堰

在軍隊中,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軍公爵位制。宗室貴戚中沒有立過軍公的人不列入宗室屬籍。制訂了尊卑爵秩等級。“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軍公越大,爵位越高。打擊了貴族勢力,形成了封建軍公制。允許土地買賣,國家徵稅,變奴隸制土地制度為封建土地制度。凡此種種措施,極大的調動人的積極因素,農民種地,軍人立戰功。形成了秦國的糧食供給不斷,軍人殺敵勇敢,所向無敵。這種激勵機制為後來的人所採用。也是對奴隸制的突破,獎勤罰懶,獎優罰劣,表揚先進,批評落後,已成了我們已採用的一般工作方法。這也是秦文化的重要方面。

4:重視重點工程建設,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修馳道,修秦陵兵馬俑,都是史無前例的。萬里長城不僅是軍事防禦工程,而且也是燦爛的文化,在政治上,以後歷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實行嚴格的省、州、縣管理,長城以外,一般實行總統將軍府管理。至今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豪情滿懷,那一箇中國人不為此感到自豪。從咸陽到包頭的秦直道遺蹟猶在,發展到後來的公路,直到今天的高速公路,難道不是很好的印證嗎?秦陵陪葬坑兵馬俑的發現,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蹟,到中國的國家元首都要到西安看一看兵馬俑,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中華民族威武不屈,雄魂有力,為世人所感嘆。都江堰、靈渠、鄭國渠都是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恩澤中華,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凡此種種,都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燦爛文化。

秦朝雖短但秦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

5:樸實無華,質樸直率,不浮誇,不虛華,果敢求實,吃苦耐勞,豪邁有力等優秀品格是秦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秦人穿黑衣,唱秦腔,關中八大怪,鍋盔像鍋蓋,頭上帕帕帶,辣子一道菜,房子偏偏蓋,有凳不坐蹲起來,麵條像褲帶,唱戲吼起來等到了今天才有所改善。秦人敢說敢幹,勇敢無比,憨厚朴實,積極主動,勤勞能幹,艱苦樸素。關中人重學,家家戶戶讓孩子上學,在苦在累,也要讓孩子上學,人才濟濟,文化素質高。在北京國子監的進士碑上可以看出,陝西籍的進士也佔全國很高的比例,這與關中的重視上學也是分不開的。從秦朝以後形成的咸陽、長安、今天的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遍地文物。陝西黃土埋皇上,十三朝古都,與秦文化的孕育分不開。秦文化博大精深,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文化。英語中把中國稱“秦”就是從秦朝統一開始的,在世介面前,“秦”代表了中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