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國產手錶發展史(中)

2021-12-19由 千方百機 發表于 歷史

新中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雖有部分鐘廠開始復工,但由於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國內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原材料供應緊缺,電力不足,產品銷售十分艱難。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限制鐘錶進口,鐘錶行業產品由上海市中百供應站收購,生產開始復甦。1952年,上海鐘錶工業建立同業公會。透過國家加工訂貨,使上海鐘錶行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上海時鐘產量從1949年的4萬隻增加到12。8萬隻,從業人員從300人增加到500人。在三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又新開設

亨得利

、亨達利、中興、中明、東方、大光明等制鐘廠。由於亨達利、亨得利、大光明系由商業轉向工商結合,從而成為最早的產銷聯合經營體系。

1954年中國鍾廠、上海鍾廠首批實行公私合營,文華鍾廠、仁泰機器廠、順興螺絲帽廠、泰昌電鍍廠以及鍾才記木殼廠先後併入中國鍾廠。

國產手錶發展史(中)

1956年全行業實現公私合營。是年9月1日,上海市鐘錶工業公司成立。從此,上海鐘錶行業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全業200多家企業按專業化要求組織生產,遠東、大光明、亨得利、亨達利、東方、昌明、時民、金聲、倍高等9家廠成為鬧鐘生產的主機廠,並將生產座鐘、掛鐘的上海鍾廠併入遠東鍾廠,生產火車頭牌、中字牌提環短三針鬧鐘。由大光明鍾廠、中國鍾廠研製長三針鬧鐘。到1957年,上海鬧鐘產量達120萬隻。翌年,亨得利、亨達利、東方3家廠又合併組建新上海鍾廠,職工551人,成為全國最大的機械鬧鐘專業工廠。生產鑽石、工農、火車頭、海鷗等牌鬧鐘,1958年的產量達68萬隻。由於鬧鐘生產規模空前發展,產量超過實際需求,1962年鬧鐘開始滯銷,是年6月,中百庫存積壓460萬隻,中百批發站要求生產廠年產量從200萬隻減少到150萬隻。上海制鐘工業面臨新的萎縮。

國產手錶發展史(中)

1955年,上海市輕工業局組織部分鐘表修理店與制鐘廠進行試製。1956年4月,正式建立地方國營上海手錶廠。主要生產上海牌和春蕾牌等手錶。

國產手錶發展史(中)

1969年,建成上海手錶二廠,主要生產解放牌和寶石花牌等手錶。

1973年,求精鎖廠等18家廠組建上海手錶三廠。1975年,建成上海手錶三廠,生產滬光牌和海獅牌手錶。

國產手錶發展史(中)

1969年4月,我國首次採用偏中心結構的SMIA型機芯在上海秒錶廠問世。1970年,原來以生產秒錶為主的上海秒錶廠(原金聲鍾廠)開始生產鑽石牌手錶(以後廠名改為上海手錶四廠)。1973年,全行業除鑽石牌手錶外,都推行了由輕工部組織主要手錶設計的統一機芯。生產鑽石牌等手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