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朝辮子的前世今生

2021-12-19由 胡楊樹觀察 發表于 歷史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由剃髮易服導致的征服與屠殺而死亡的漢人有千萬之多。漢人已經沒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漢人原有形象的權利。滿族的髮型,亦因此而改變,逐漸形成了,清朝特有的髮飾和文化。

清朝辮子的前世今生

滿人最初的髮型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前面光頭小和尚,後面辮子大姑娘”那種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在腦後只留銅錢大小的一縷頭髮,編成辮子要細到能穿過銅錢孔——這是當年ISO9001國家認證的標準。圓滾滾的腦袋拖著一條細線,跟滑鼠一模一樣。

清朝辮子的前世今生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現在的豬尾戲卻都是陰陽頭。我們看的清宮戲裡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髮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髮辮。然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髮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清朝辮子的前世今生

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 順治髮型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髮令改變了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全體男性的傳統髮式。將原來明朝時的蓄全髮束於頭頂並挽髻的髮式,一夜之間改為剃髮梳辮下垂的髮式。由此展開了清代特有的激烈、殘酷、持久的民族征服與反征服,暴力強權與文明進步的抗爭,構成了清代有別於漢族統治朝代的社會內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