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2021-12-18由 鄧海春 發表于 歷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西周滅亡後,春秋戰國時期持續了五百四十九年,在秦王嬴政的帶領下,採取

"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

的策略,秦國僅憑十年時間,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重新實現神州大地的再次統一。雖然秦軍勢如破竹,在滅韓、趙、魏時接連大勝,甚至面對趙國中棘手的名將李牧也沒有太大的損失,但在秦人看來早已脆弱不堪的楚國卻給了秦國當頭一棒,李信將二十萬熱血好男兒葬送在了異國他鄉。為何李信提兵二十萬而伐楚失敗,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成功滅國,真的只是兵力差距嗎?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年輕氣盛,貪功冒進

李信伐楚失敗的最大原因:錯誤低估了雙方軍事實力。秦王嬴政親政後,就有了

"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的宏偉構想,於是李斯建議嬴政:

"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

。在取得三次滅國戰爭的勝利後,秦國舉國上下都“飄了”,其中包括這位英明神武的秦王和即將擔任伐楚主將的李信。秦王政二十年(前227),

"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

,斬首行動的失敗讓燕國不得不面對秦王的怒火,在伐燕戰爭中,李信表現得還不錯,將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追擊到了衍水這個地方,迫使燕王喜將太子丹斬首來平息秦王的憤怒。李信也因此更加受秦王嬴政的重視。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在商討伐楚大計時,秦王並沒有首先想到王翦,而是決定提拔李信這個年輕將領,於是問李信:

"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李信跟隨秦王多年,自然知道秦王想要速戰速決,於是拍著胸脯保證道:

"不過用二十萬。"

秦王很高興,又用同樣的問題問老將王翦,王翦是何等老奸巨猾,怎麼不會揣度秦王用意,但還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數字:

"非六十萬人不可。"

以國運賭戰,王翦用兵極穩,但面對一個早已不行的楚國,秦王也沒想用這把“宰牛刀”,於是大笑說: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

,遂命李信為二十萬伐楚大軍主帥。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滅國之戰中,李信只能給王翦、王賁這些名將打打下手,第一次做主帥的感覺還不錯,尤其是手握二十萬重兵,前線捷報頻頻也讓李信越發意氣風發,也愈加大意輕敵。隨後的戰爭中,李信因為急功冒進而露出破綻,被名將項燕抓住機會,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本來急於求勝的李信被打懵了,秦軍接連敗退,楚軍乘勝猛追,三晝夜戰鬥不息,

"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

,秦王得知戰敗的訊息後暴跳如雷,自知是用人不當,親自去請王翦出山,也答應了王翦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多請田宅為子孫業"

的請求。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國運之戰,策略不當

在伐楚之戰中,李信因為貪功冒進而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孤軍深入。這次伐楚之戰李信為主帥,蒙恬輔佐,李信認為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將這次出兵的任務定為“殺人”,既消滅楚軍野戰部隊。為了將楚軍集中在一起消滅,兩人決定由蒙恬率領部分軍隊佯裝正面進攻,李信則帶領大部隊從側翼迂迴,再由兩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因為李信素善車騎,他拋下大部隊,僅率機動性較高的騎兵馳騁在楚國腹地。這支孤軍也被項燕抓住機會,尾隨了三天三夜,將李信打得丟盔棄甲,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七人陣亡,幸得有蒙恬相助,李信才得以死裡逃生。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王翦就不一樣了,當他把六十萬大軍從秦國各地拉出來後,什麼也沒做,只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和楚軍互相干瞪眼,一點都不著急。此時的秦國已經滅亡了三晉,已無後顧之憂,這些降服的地方還能為秦軍進行補給,然而楚國因為封君過多,政令受限,就連項燕也無法強制命令這些土皇帝。項燕急需發動戰爭,因為持久戰不是楚國想看到的,拖得越久楚軍的戰鬥力就會越差,而支撐著楚軍的,除了哀兵之勢和保家衛國的決心外,再也沒有支援了,王翦等得起,但項燕等不起。王翦也知道哀兵必勝的道理,他沒有選擇像李信那樣一股腦投入戰鬥,將大軍分散在楚國境內,而是和楚軍遙遙相望,一副就是不和你打架的樣子。

終於,楚國忍不住了,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戰,項燕只得硬著頭皮對秦軍發起進攻,不克,引軍東去,王翦率軍追擊,楚軍大敗,“

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死了項燕這個上柱國後,楚國再沒有人能阻礙王翦了,於是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王熊負芻被俘,楚亡。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驕兵必敗,哀兵必勝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這句話用在李信和秦軍身上非常合適。雖然楚國一直雄踞南方,自春秋至戰國始終位列強國之一,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多次被秦軍打到遷都,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李信所面對的早已不是楚莊王時期能夠問鼎中原的楚國了,因此秦軍上下皆生輕敵之心,尤其是在打敗秦楚邊境一擊既潰的楚軍後,李信和蒙恬分別佔領寢城、平輿,李信還率領著機動性強大的車騎部隊攻克鄢郢,因此心生大意,這支驕傲的孤軍認為自己已無人可敵。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楚懷王於秦受辱並死在秦國,一直是楚人心中的疙瘩,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聯想到曾經的王在秦國受辱而死,而且是因為楚懷王為國家利益,拒不割地,現在這些”強盜“在自己家中肆無忌憚,楚人也有血性,自然不能忍。在項燕的號召下,楚人皆好戰亡死,又是在本土作戰,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項燕自然能把李信殺得大敗。

秦滅六國中的大失敗,為何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成功滅國?

李信是受秦王提拔的年輕將領,壓在他頭上的是王翦、王賁、蒙武這些戰功赫赫的名將,難免有想和老前輩爭搶的想法。王翦雖老,但王賁正值壯年,也參加過滅國之戰,兵法深得父親真傳,但秦王卻看都沒看他一眼,除了想給李信、蒙恬這樣的年輕將領一個機會外,也是在抑制王家發展,王翦父子已經有了滅國之功,如果每國都讓他們打,那其他將領家族還要不要活了?李信代表著秦王的臉面,秦王才能大言不慚說一句"王將軍老矣",但李信沒能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衝動大意而失去了秦王的信任,在之後沒有機會得到重用,就連是老死還是戰死都不為後代所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