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海洋讀史記之《項羽本紀》:英雄末路,慷慨悲歌

2021-12-18由 海洋123一蓑煙雨 發表于 歷史

海洋讀史記之《項羽本紀》:英雄末路,慷慨悲歌

項羽本紀補註:

徇:動詞,攻取

送:護送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這段話往往會看出他年少時就胸有大志,學兵法,萬人敵。這分明是浮躁,是缺點,可是放在後來成功人士的身上,卻變成優點了。況且很多人不知道後面還有一句話,說項梁教他兵法,只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等人起義,會稽郡守不想為人所制,便準備先發制人,招來項梁商議起義問題,沒想到卻引狼入室,不但是為人所制,並且連命都沒有了,頭被項羽一刀切了。

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不僅是陳嬰母的心聲,更是在幾乎與此同時,沛縣起義中蕭何曹參的心聲。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後來項羽最重要的謀士范增,一出場很神奇,已經七十歲,還帶有神秘色彩。這個策略乍一看無厘頭,沒意義,其實仔細想想,卻非常有道理。項羽最後的失敗,其實就和殺懷王有很大關係,劉邦公佈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有一條便是殺懷王。

其實我覺得宋義也並非是沒謀略的人,不能說誰對誰錯,歷史就是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性,由於他看出項梁的滅亡,回來果不其然,因此,懷王才欣賞他,讓他為上將軍,而項羽為次將。後來在路上,大概是兩方面的原因,才導致宋義被殺,第一項羽本來就不服。再加上他倆的策略有所不同。後來的鉅鹿之戰雖然項羽大獲全勝,是項羽的成名之戰,以至於過後,召見作壁上觀的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固然威風八面,但這場戰役還是太過冒險,以將卒二萬,對抗章邯糾集起來的幾十萬秦軍。最後的勝利,只能說是幸運,加上項羽個人魅力造成的。

其實三秦的投降,完完全全是迫於朝廷的壓力,是胡亥趙高的譴責,甚至迫害,才使秦國最後的幾個生力軍的位將軍投降的。否則就算是投降,也不會那麼快。只可惜三位秦將投降後,他們手下計程車兵,二十萬秦卒坑殺於新安城南。

本來在曹無傷告訴項羽後,再加上范增的勸說,第二天早上,便準備打劉邦的軍隊,先不說人數懸殊,劉邦十萬,項羽諸侯聯軍四十萬,就算是劉邦佔優勢也不行。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當天晚上,本是韓王的大臣張良正好在劉邦那裡,而他有一個好朋友,就是項伯。項伯告訴張良後,張良又告訴劉邦,劉邦一共說兩句為之奈何,說明當時劉邦急了,最終讓項伯進來,以兄事之,並且約為婚姻,然後項伯到項羽那裡勸說,便有了鼎鼎大名的鴻門宴。

對於項伯這種做法,以至於包括後來在鴻門宴中的表現,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明末陳仁錫有個說法,雖不太可信,但挺有意思。他說人臣之義無私交,項伯固然不忠,為張良利用,然後又為劉邦利用,項伯固然賣國,給後來的烏江自刎,項羽的失敗埋下伏筆。項伯是項羽的另一個叔父,不錯,但他這種做法卻是情有可原的。說是章邯殺死項梁,而在他投降後,項羽還封他為王,伯之心始寒矣。固然是一種解釋,但我想還不夠全面。

在得知劉邦已經遠走,張良把玉壁獻給項羽范增兩人,他倆的表現卻大相徑庭,一是預設,二是憤怒的把玉壁摔到地上,碎了一地,並說一句非常狠的話,就是豎子不足與謀,典型如孟子般的帝王師。

在劉邦走後,過了幾天,項羽浩浩蕩蕩進入秦朝的都城咸陽,不僅屠殺城中百姓,還殺死已經投降的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掠奪財物和婦女。這說明,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把咸陽作為都城的想法,這無疑是一種報復,同時在政治方面是一種敗筆。有人建議定都於此,有理有據,誰知他卻說一句千古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

即便是鴻門宴之後,劉邦已經服軟,項羽派人報告懷王,仍然是兩個字如約,即是先入關中而王之,可項羽竟公開唱反調,完完全全是按自己的好惡來進行分封的,並且認為都是自己的功勞,這無疑是一步臭棋,況且後來還秘密殺掉懷王,給別人找到一個道德制高點……

看來項羽搞的大分封,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首先是齊地的田榮,由於沒有封王,項羽卻派另一個人為膠東王,他把這個人殺了之後,便自立為齊王,並且還鼓動另外兩個人起來,便是彭越和陳餘。

在劉邦已經平定三秦後,項羽本大怒,卻被張良轉手的一封信的巧妙的把怒火轉移到齊國頭上。項羽看著和誰都搞不好關係,就連老部下黥布都不行,也為後來他的歸漢埋下伏筆。項羽親自到齊地打敗田榮後,竟和當初一樣,殺民眾,坑降卒,系虜老弱婦女,這無疑是一幕慘劇,同時也是齊地的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根源所在,又為其實最大的敵人創造時間。

劉邦帶著五十六萬人,本來已經攻取項羽的大本營彭城,並在裡面日日高歌宴飲,得意忘形,誰料卻被項羽風風火火趕過來的三萬精兵打敗,真是一個奇蹟。不僅坑殺十餘萬,剩下的十餘萬皆入睢水,害的劉邦只和一個駕車的夏侯嬰狼狽逃竄,在路上遇見劉邦一雙兒女,就帶著他們一起逃竄。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雖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這種危急關頭,卻是最能看出人的本性。

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悲哀,一代帝王師,遇見這麼一個人,也是沒辦法。

在攻打成皋中,劉邦再一次狼狽逃竄,跟隨他的依舊是夏侯嬰一人,幫他駕車。但是不得不說,也不得不承認,固然每次都狼狽逃竄,身邊獨夏侯嬰一人,但是並不影響根本,每一次敗仗過後,都能捲土重來。

當彭越打游擊戰,在內地多次反擊,切斷項羽的糧道。項羽便想和劉邦速戰速決,

於是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一出好戲,也充分的顯現出劉邦流氓本性,但此時此刻,項羽何嘗不也是這種人,不得不說,在這個時候,只能比誰更流氓,更無賴,更痞

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是劉邦拒絕項羽和單打獨鬥的俏皮話,同時也是實話。

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彊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真是神奇,一個十三小兒,勸說項羽,避免了一場大屠殺,我想這時,項羽聽從這個小兒的話,應該是有點醒悟,不過還不夠徹底,再加上為時已晚,劉邦勢力已經壯大,縱觀此時的局勢,勝利的天坪已經向劉邦傾斜。

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其實這個條件已經不錯,可以看出經過候公的遊說,項羽是真心的。可這個鴻溝之盟,剛剛一成立,項羽東歸,劉邦經過張良、陳平的勸說,特別是一句養虎自遺患也,真是賊喊捉賊,總之,項羽高高興興東歸,偃旗息鼓,沒一絲一毫的準備。而劉邦這邊,卻糾集大軍來追擊項羽,便有了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自己帶著大軍追擊項羽至夏陽以南,可本來約定好的韓信、彭越不來參戰,不合兵一處,只靠劉邦,是不行的,還好張良洞察人性,知道韓信等人想要什麼,就是分封,果然信到後,他們如約而至,一下子遍地狼煙,匯合在垓下。可是他們卻不知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也讓劉邦心生隔閡,給之後劉邦先後除掉大將埋下伏筆。

其實項羽本紀中並沒有記載虞姬自殺的場景,只是

自為詩……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之後便騎上馬,麾下壯士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

所謂虞姬自殺,只是後人的一種美好形象罷了。不過到最後關頭,彷彿一下子回到當初鉅鹿之戰後,來見項羽的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場景……當時是何其的威風,如今又是何其的悲情、壯烈。

當劉邦大軍合兵一處,追擊項羽,霸王別姬後,又聽從田父的話,陷入沼澤,漢軍才追上,為了證明此天亡我,非戰之罪,和剩下的二十八騎承諾,三勝,潰圍,斬將,刈旗都做到後,本想渡過烏江,卻又見烏江亭長一番話後,突然又笑曰,可能是想給自己一生中最好的結束,於是寶馬贈亭長,之後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莫大的諷刺,相比於項羽之死的崇高,這五個人,雖然分解了項羽的屍體,雖然都封候,但是他們和項羽比起,是何其的渺小,微不足道,為得封候,搶項羽的屍首,竟相蹂踐爭,相殺者數十人,悲哀啊悲哀。小人物的境界即是如此。

縱觀項羽本紀,看項羽叱吒風雲的一生,除了一開始描述項羽力能扛鼎的神奇,也就是項羽最後的歸宿,最光彩奪目,直擊每個人的內心,從垓下之圍中的霸王別姬,到此天亡我,非戰之罪的氣魄,再到寶馬贈亭長,烏江自刎的悲壯,太史公的敘述,是何其的美,是投入何其多的情感,使後來無數人感慨、嘆息……也許,李清照所說的是最公正的,為什麼至今思項羽,便是不肯過江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