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陝西東漢行政區劃

2021-12-18由 古同官 發表于 歷史

(公元25—220年)

公元22年,劉縯、劉秀兄弟在舂陵(今湖北省棗陽縣)起義,與新市、平林等農民起義軍共同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號稱“更始帝”,建都洛陽,次年十月,起義軍攻入長安,推翻了新朝統治。更始二年(24)二月,劉玄遷都長安,十二月赤眉軍進攻長安,劉玄投降。次年六月劉秀在鄗(故址在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即位,國號仍為漢,改元建武,遷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

東漢王朝的疆域與西漢略同。地方行政制度沿襲西漢,唯將司隸校尉部降為13部之一,改交阯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裁去朔方刺史部,其他州的轄區也稍加調整。全國共設105個郡、國。

東漢的郡、國在今陝西省境內的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和漢中郡,以及弘農、北地、西河、武都、廣漢、安定等郡的部分縣,分別屬於司隸校尉部和益州、涼州、幷州等刺史部。

陝西東漢行政區劃

東漢三輔及周圍郡縣圖

司隸校尉部

負責監察京兆尹、河南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郡、河東郡和河內郡。區域約為今陝西省關中及商洛地區,山西省臨汾、運城2地區,河南省三門峽、洛陽、鄭州、鶴壁4市轄地全部及新鄉、安陽2市轄地西部。在今陝西省境內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及弘農郡1個縣。

京兆尹

西漢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新朝改設為六尉郡,東漢建武初罷六尉郡,恢復京兆尹。轄區約為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以及商洛地區。洽所設在長安城,領10縣及1個侯國。永和五年(140)有戶53299,人口285574。

長安縣

新朝常安縣,東漢複名長安,並將京城縣(渭城縣)撤銷併入,縣境有鎬京故址、細柳聚、蘭池、曲郵和杜郵。轄區約為今西安市未央、蓮湖、碑林、新城4區,雁塔區北部,長安縣西北部及咸陽市秦都、渭城2區南部。

霸陵縣

新朝水章縣,東漢複名霸陵縣,境內有枳道亭和長們亭。轄區約為今西安市灞橋區及臨潼縣西部(驪山鎮以西地區)。

杜陵縣

新朝饒安縣,東漢複名杜陵縣。境內有周豐京遺址。轄區約為今西安市雁塔區南部、長安縣地(不含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柞水縣西部。

藍田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藍田縣地及柞水縣東部。

新豐縣

新朝故縣,境內有驪山、鴻門坂、戲亭和蕞城。轄區約為今臨潼縣渭河以南地區(不含驪山鎮以西地區)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區。靈帝末年匈奴內侵,於是將安定郡的陰槃縣僑設在新豐縣城①。

下邽縣

新朝故縣,東漢建武年間併入鄭縣,桓帝時復設②。轄區約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區南部。

鄭縣

東漢將武城、

陝西東漢行政區劃

陽2縣廢入鄭縣。鄭縣轄區約為今華縣地。

長陵縣

新朝長平縣,東漢複名長陵縣,初屬左馮翊,建武十五年(39)改屬京兆尹。轄區約為今咸陽市渭城區東部(不含正陽鄉)。

陽陵縣

新朝渭陽縣,東漢複名陽陵縣,初屬左馮翊,建武十五年(39)改屬京兆尹。轄區約為今高陵縣西南部(馬家灣、崇皇、姬家等鄉)、涇陽縣東南部(高莊、崇文等鄉)及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

商縣

新朝故縣,東漢初屬弘農郡,建武十五年(39)改屬京兆尹,轄區約為今丹鳳、山陽、商南3縣地。

上雒侯國

新朝上雒縣,東漢改設為侯國,初屬弘農郡,建武十五年(39)改屬京兆尹。縣境有冢嶺山,洛水和丹水發源于山南,又有菟和山、蒼野聚。轄區約為今商州市和洛南縣地。

左馮翊

西漢左馮翊,新朝廢,東漢建武初復設,轄區約為今關中涇河以東、渭河以北地區。治所設在高陵,東漢末年遷駐臨晉,領13縣。永和五年(140)有戶37090,人口145195。

高陵縣

新朝千春縣,東漢複名高陵縣,轄區約為今高陵縣地(不含西南部)。

萬年縣

新朝師亭、異赤2縣,東漢初合併,並複名萬年縣,轄區約為今西安市閻良區及臨潼縣渭河以北地區。

蓮勺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區的北部及蒲城縣西南部。

臨晉縣

新朝監晉縣,東漢複名臨晉,並將德驩縣(懷德縣)撤銷併入。縣境有河水祠、芮鄉和王城。轄區約為今大荔縣地。

郃陽縣

新朝故縣,東漢建武初廢,永平二年(59)復設。新朝氾愛縣(徵縣)東漢廢入郃陽縣。郃陽縣轄區約為今合陽、澄城2縣地。

重泉縣

新朝調泉縣,東漢複名重泉,轄區約為今蒲城縣地(不含西南部)。

夏陽縣

新朝冀亭縣,東漢複名夏陽,縣境有梁山、龍門山和韓原。轄區約為今韓城市地及黃龍縣東南部。

衙縣

新朝達昌縣,東漢複名衙縣,並將修令縣(鄜縣)廢入。轄區約為今白水縣北部、黃龍縣南部及洛川縣地。

粟邑縣

新朝粟城縣,東漢建武初廢,永元九年(97)復設,並複名粟邑縣,轄區約為今白水縣南部。

頻陽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富平縣地及銅川市郊區東部。

祋祤縣

新朝故縣,東漢建武初撤銷,永元九年(97)復設。新朝渙縣(翟道),東漢廢入祋祤縣。祋祤縣轄區約為今耀縣地(不含北部)、銅川市城區全部、郊區中部以及宜君、黃陵2縣東部。

池陽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涇陽(不含西北部)、三原2縣地。

雲陽縣

新朝故縣,東漢將谷喙(谷口)縣廢入雲陽。雲陽縣轄區約為今淳化。禮泉2縣地及涇陽縣西北部。

右扶風

西漢右扶風,新朝廢,東漢建武初復設,轄區約為今關中咸陽以西地區。治所設在槐裡,領15縣及1個侯國。永和五年(140)有戶17352,人口93091。

槐裡縣

新朝槐治縣,東漢複名槐裡,轄區約為今興平縣中西部。

茂陵縣

新朝宣城縣,東漢複名茂陵縣,轄區約為今興平縣東部。

平陵縣

新朝廣利縣,東漢複名平陵縣,轄區約為今咸陽市秦都區北部。

安陵縣

新朝嘉平縣,東漢複名安陵縣,轄區約為今咸陽市渭城區北部。

鄠縣

新朝故縣,灃水發源於縣境南山,轄區約為今戶縣地。

武功縣

新朝新光縣(武功縣)和斄縣,東漢初撤銷,永平八年(65)在舊斄城復設武功縣,並把盩厔縣廢入。縣境有太一山(終南山)、垂山(敦物山)和斜谷。轄區約為今咸陽市楊陵區,武功、周至2縣地、扶風縣東南部,眉縣和岐山縣渭河以南地區及太白縣東部。

美陽縣

新朝故縣,境內有岐山,有周城,轄區約為今扶風、岐山2縣北部。

郿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眉縣渭河以北地區及岐山縣渭河以北地區的南部、扶風縣西南部。

好畤縣

新朝好邑縣,東漢複名好畤③。轄區約為今乾縣地及永壽縣南部。

漆縣

新朝漆治縣,東漢複名漆縣,轄區約為今彬縣地(不含西北部)及永壽縣北部。

栒邑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旬邑縣西部(不含底廟鄉)。

杜陽縣

新朝通杜縣,東漢建武初年撤銷,永和二年(137)復設杜陽縣,轄區約為今麟遊縣地。

雍縣

新朝故縣,東漢將虢縣撤銷併入,轄區約為今鳳翔縣地及寶雞縣千河、清水河以東地區。中平六年(189)曾在縣城設立漢安郡,領雍、汧、隃麋、杜陽、陳倉5縣,旋廢。

陳倉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寶雞市金臺、渭濱2區,寶雞縣千河、清水河以西地區,太白縣西北部及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東部。

汧縣

新朝故縣,東漢將鬱平(鬱夷)縣撤銷併入。轄區約為今隴縣地及甘肅省華亭縣地。

隃麋侯國

新朝扶亭縣,東漢建武四年(28)改為隃麋侯國。轄區約為今千陽縣地。

弘農郡

新朝右隊郡,東漢複名弘農。轄區約為今河南省新安縣以西,陝西省華陰縣以東地區。治所設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故函谷關城),領弘農、湖、陝、華陰、黽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9縣。永和五年(140)有戶46815,人口199113。其中華陰縣在今陝西省境內。

華陰縣

新朝華壇縣,東漢複名華陰,初屬京兆尹,建武十五年(39)改屬弘農郡。新朝船利(船司空)縣,東漢廢入華陰縣。華陰縣轄區約為今華陰、潼關2縣地。

幷州刺史部

負責監察上、朔方、五原、雲中、雁門、太原、西河、上黨、定襄9郡。區域約為今山西省(不含臨汾、運城2地區),陝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以南地區。在今陝西省境內有上郡及西河郡部分縣。

上郡

新朝增山郡,東漢複名上郡,轄區約為今陝西省延安地區沮水以北、榆林地區大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治所設在膚施,領10縣。其中楨林、候官2縣地望無考。永和五年(140)有戶5169,人口28599。永初五年(111)因羌民起義,郡治僑設於衙縣(故址在今白水縣東北),永建四年(129)遷回舊地;永和五年又因南匈奴內侵,郡治僑設在夏陽(故址在今韓城縣芝川鎮西),後又遷回舊地,建安二十年(215)郡廢。

膚施縣

新朝故縣,東漢將上陵畤及平都縣廢入本縣。轄區約為今榆林市南部及橫山、米脂、子洲、清澗、吳堡、子長等縣地。

高奴縣

新朝利平縣,東漢複名高奴,轄區約為今延安市(不含東南部)及延長、延川、安塞等縣地。

雕陰縣

新朝故縣,東漢撤銷直路、襄洛2縣及雕陰道,轄區併入鄰縣。雕陰縣轄區約為今富縣、甘泉、志丹3縣地。

定陽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宜川縣地,延安市東南部及黃龍縣北部。

白土縣

新朝黃土縣,東漢複名白土,轄區約為今神木縣西北部。

奢延縣

新朝奢節縣,東漢複名奢延,轄區約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南部及陝西省靖邊縣地。

龜茲縣

新朝故縣,上郡屬國都尉駐此,轄區約為今榆林市北部。

漆垣縣

新朝漆牆縣,東漢複名漆垣,同時將淺水縣廢人。轄區約為今銅川市郊區西北部、耀縣北部、旬邑縣東北部和黃陵、宜君2縣西部。

西河郡

新朝歸新郡,東漢複名西河,轄地約為今山西省石樓縣以北,呂梁山以西、陝西省榆林地區東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伊金霍洛2旗及東勝市。治所初在平定,永和五年(140)遷到離石(即今山西省離石縣),領離石、平定、圜陰、圜陽、美稷、樂街、中陽、皋狼、平周、平陸、益蘭、藺、廣衍等13縣,永和五年有戶5689,人口20838。其中3縣在今陝西省境內。

圜陽縣

新朝方陽縣,東漢複名圜陽,轄 區約為今神木縣南部。

圜陰縣

新朝方陰縣,東漢複名圜陰,並將鴻門縣廢入。轄區約為今佳縣地及榆林市雙山、安崖、大河塔等鄉。

平定縣

新朝陰平亭,東漢複名平定縣,同時將富成縣(富昌縣)撤銷併入。轄區約為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沙粱川(孤山川)及陝西省府谷縣地、神木縣北部。

涼州刺史部

負責監察北地、安定、漢陽 、武都、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10郡。區域約為今甘肅省、寧復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西寧市及海東地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等地。轄地涉及今陝西省的有北地、安定、武都3郡。

北地郡

新朝威戎郡,東漢複名北地,轄區約為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以東地區、甘肅省馬蓮河流域及陝西省相鄰部分縣地。治所設在富平(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縣西南黃河東岸),領富平、靈州、廉、參、泥陽、弋居6縣。永和五年(140)有戶3122,人口18637。其中3縣轄區涉及今陝西省。

靈州縣

新朝令周縣,東漢改為靈州,同時將昫衍縣撤銷併入,轄區約為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鹽池2縣及陝西省定邊縣地。

參縣

新朝故縣,屬安定郡,東漢改屬北地郡,同時將歸德縣撤銷併入。轄區約為今甘肅省慶陽、華池、環縣及陝西省吳旗縣地。

弋居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甘肅省正寧縣西南部及陝西省彬縣西北部(閻子川與四郎河之間,包括旬邑縣底廟鄉)。

安定郡

轄區約為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東部,慶陽地區西南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清水河流域。治所設在臨涇(故址在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領臨涇、三水、高平、朝那、烏氏、彭陽、陰槃、鶉觚8縣。永和五年(140)有戶6094,人口29060。其中陰槃、鶉觚2縣轄地涉及今陝西省。

陰槃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甘肅省涇川縣東部及陝西省長武縣北部。

鶉觚縣

新朝故縣,原屬北地郡,東漢改屬安定郡,轄區約為今甘肅省靈臺縣地及陝西省長武縣南部。

武都郡

新朝樂平郡,東漢複名武都,轄區約為今甘肅省隴南地區及陝西省鳳縣、略陽等地。治所設在下辨(故址在今甘肅省成縣西),領下辨、上祿、故道、河池、沮、羌道、武都道7縣。永和五年(140)有戶20102,人口81728。其中故道縣和沮縣在今陝西省境內。

故道縣

新朝善治縣,東漢複名故道縣,轄區約為今鳳縣地、留壩縣北部及太白縣西南部。

沮縣

新朝嘉陵道,東漢廢入本縣。轄區約為今勉縣土關鋪以西地區及略陽縣地。

益州刺史部

負責監察漢中、廣漢、巴、蜀、犍為、越巂、牂柯、益州、永昌9郡及蜀郡、犍為2屬國。區域約為今陝西省秦嶺以南,四川省大雪山以東地區,貴州省鳳崗以西地區,雲南省全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及緬甸北部。在今陝西省境內有漢中郡及廣漢郡葭萌縣一部分。

漢中郡

新朝新成郡,東漢複名漢中,轄區約為今陝西省安康地區、漢中地區勉縣以東及湖北省鄖陽地區。治所設在南鄭,領9縣(其中上庸、房陵2縣在今湖北省境)。永和五年(140)有戶57344,人口267402。

南鄭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漢中市東部和南鄭縣東部。

褒中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漢中市西部、南鄭縣西部、留壩縣南部及勉縣褒聯區。

沔陽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勉縣歪帽山和歐家坡以西,土關鋪以東地區及漢江以南地區。

成固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城固、西鄉、鎮巴3縣地及洋縣西部。

安陽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石泉、漢陰2縣北部,佛坪縣地,洋縣東部及寧陝縣西部、南部。

西城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安康市,嵐皋、紫陽、平利、鎮坪4縣地及漢陰、石泉2縣南部

錫縣

新朝錫治縣,東漢複名錫縣,並將旬陽、長利2縣撤銷併入,轄區約為今白河、旬陽、鎮安3縣地及湖北省鄖西縣、鄖縣和十堰市。

廣漢郡

新朝就都郡,東漢複名廣漢,轄區約為今四川省綿陽、廣元2市轄地及陝西省寧強縣地。治所設在雒縣(故址在今四川省廣漢縣北),領雒、新都、什邡、綿竹、涪、德陽、郪、廣漢、梓潼、白水、葭萌11縣。永和五年(140)有戶139865,人口509438。其中葭萌縣轄地涉及今陝西省。

葭萌縣

新朝故縣,轄區約為今四川省廣元市市中區、劍閣縣及陝西省寧強縣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