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兩個鄧州人,左右了宋朝的命運

2021-12-16由 穰原之聲 發表于 歷史

鄧州文運昌盛,三賢薈翠,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文人定下了崇高的精神基準,遠有賈黯、李賢、 李永茂、彭而述等一大批文官名臣,近有丁聲澍、韓作黎等漢語言學家和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秦俊、梁鴻等組成鄧州作家群。與之相比,鄧州的武運絲毫不遜,歷史長河中猛將如雲,宗懍、張巡、鐵鉉等鐵血武將,向世人詮釋了忠勇的最高境界。今天要說的是兩位左右了南宋命運的鄧州名將。

他為南宋強行續命二十年,進而改變世界史程序

在與蒙古(以及元朝)作戰的政權中,南宋是抵抗時間最長的,從1235年到1279年,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蒙古似乎一直沒有找到南宋的“命門”,初期用兵還被“教育”的心生忌憚甚至到懷疑人生,世人只知岳飛抗金為南宋的中流砥柱,只知襄陽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卻鮮有人知鄧州人王堅和他堅守的釣魚城為南宋強行續命20年,甚至改變了世界史程序。

兩個鄧州人,左右了宋朝的命運

網路配圖

王堅為鄧州彭橋人,生於南宋寧宗趙擴慶元四年(1198年)。

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國侵略軍統帥完顏訛可入侵唐州、棗陽,宋荊鄂統孟宗政招募唐,鄧,蔡三州壯士兩萬餘人,號忠順軍,王堅即由此招募入忠順軍,戊守唐、鄧,在杏山山區屯田、練兵、守備禦敵(現軍事設施尚存)。

紹定元年(1228年),忠順軍與民屯田,灌溉十萬頃,當年收糧十五萬石,忠順軍各家自養馬匹,官家給草料,忠順軍兵強馬壯,常常給入侵的蒙古軍隊以沉重打擊。王堅在忠順軍內,作戰勇敢且有謀略,成為忠順軍的得力將領,升為勁軍統制。

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軍駐順陽丹江沿岸,準備造船南侵江漢。堅潛兵燒燬其船材,自此嶄露頭角,成為南宋名將孟珙部下得力將領。蒙古軍攻四川,王堅隨孟珙入川禦敵。

淳佑十年(1250年),參加南宋名將,抗蒙總指揮餘玠與蒙軍總帥汪德臣在興元、文州等地大戰。次年,奉命收復興元府,然後率興州兵駐合川舊城。

寶祐二年(1254年),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主持釣魚城防務。王堅知合州後,加固釣魚城池。他調集所轄五縣軍民數萬,在釣魚城上開掘大小“天池”蓄水養魚,控井92眼,加築從城上至南北江邊碼頭的一字城牆,阻截敵軍於城牆與江流之外,屯田練兵,“秦蜀之人,望風響應”。釣魚城成為川、陝、甘民眾聚集的軍事重鎮。

寶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與其弟忽必烈等分三路出兵攻宋。蒙哥親自駐釣魚城東五里的石子山督戰。王堅負險守城五個月,蒙古軍不能下。七月,蒙哥命人於釣魚城東門高地上築臺,探城中情勢以謀決戰。王堅在蒙古軍築臺時已選好位置,當蒙哥上臺瞭望時,王堅命人放炮將其擊成重傷。次日又將池中兩條30斤重的鮮魚做成麵餅投擲城下蒙古軍,且致信蒙哥“爾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傷後,傷痛迸發,不久死於北碚溫泉寺。

蒙古軍北還,合州圍解。九月,朝廷封王堅寧遠軍節度使、依前左領軍衛上將軍、興元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合州(三品),節制兵馬,進封清水縣開國伯。

景定元年(1260年),賈似道忌王堅戰功,使帝詔堅回京城臨安(今杭州)。

景定五年(1264年),王堅去世,獲諡“忠壯”。合州軍民聞堅卒,立廟祀之,並建碑記其功,“堅以魚臺一柱支半壁”迄今猶存。宋蒙釣魚城之戰改寫了歐亞歷史。王堅率領合州居民堅守孤城36年,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不屈不撓的精神蜚聲寰宇。

王堅改變了歷史嗎?當然是的,如果沒有他的堅守,蒙古大軍將按照既定計劃,會合後順江東下直取臨安,參照幾十年後襄陽陷落後的情況,南宋恐怕會提前滅亡二十年。

而從世界的角度來看,蒙哥汗的意外死亡,使得蒙古帝國最高權力出現真空。西征的旭烈兀,留守的阿里不哥,南下的忽必烈,最重要的事情變成了回軍爭奪大汗之位。岌岌可危的埃及這才得救,否則,憑旭烈兀之能征善戰,馬木留克恐怕沒有機會將其擊敗,埃及也將被蒙古鐵蹄踏於馬下。蒙古大軍最後一次西征就這樣草草結束,歐洲和非洲被命運從毀滅的邊緣被拉了回來。

兩個鄧州人,左右了宋朝的命運

宋蒙之戰形勢圖

王堅最後的結果?被封為寧遠軍節度使,清水縣開國伯,第二年便被召回臨安,又被調任和州知州,1264年,王堅卒於任上,享年六十六歲。說王堅改變了歷史,無論從當時的南宋角度來看或是從今天的世界角度來看,都是確確實實。可是,《宋史》中,甚至找不到王堅的記載。

在今天,王堅這個名字,知道的人恐怕寥寥無幾,比之郭靖楊過不知遜色多少,其飛石擊殺蒙古的事蹟,也被金庸移植到了襄陽城下。如此一個對歷史影響重大的人物,實在是不該被忽略。

他為元朝找到南宋的命門

一位漢將的歸降,才讓忽必烈開竅,讓蒙古大軍找到了滅宋的法門。經過幾年的準備,元朝大軍南下,一舉滅掉了南宋朝廷,終結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宋蒙戰爭。這位影響宋蒙戰爭的將領名叫劉整,那麼他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劉整字仲武,是鄧州穰城人,此地在他出生71年前就劃給了金朝,所以劉整不算南宋人。金朝末年,不斷遭到蒙古、南宋的進犯,國力衰弱,“沉毅有智謀,善騎射”的劉整投靠南宋,成為荊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的一名低階軍官。後來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陽城,作為先鋒的劉整率領十二人,趁著夜色潛入城中,“襲擒其守”。孟珙聞訊後,又驚又喜,想起了當年率十八騎取洛陽的李存孝,於是在劉整的軍旗的上寫下“賽存孝”三個字。

劉整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因此他得到了提升,到後來被任命為潼川十五軍州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成為鎮守一方的高階將領。一方面,劉整畢竟原來是金國人,是北方歸正之人,劉整祖籍是陝西樊川的,後來遷居到鄧州穰城。鄧州原本屬於南宋的領土,但是在紹興和議時,宋朝將鄧州割讓給金朝,當地百姓也成為金朝的臣民。當時南宋官場存在著嚴重的地域歧視,他們對由北方歸來的漢人並不十分信任,甚至受到猜忌。

另一方面,身為北方人的劉整作戰勇敢,戰功卓著,“以北方人扞西邊有功,南方諸將皆出其下”,因此遭到了以呂文德為首的南方武將們的嫉妒。每當劉整提出好的計策時,都被呂文德阻攔,每當劉整立功時,都被人掩蓋,“所畫策輒擯沮,有功輒掩而不白”。呂文德還故意讓與劉整有矛盾的俞興管理四川軍政,“以圖整”。俞興一到任,就開始對付劉整,“以軍事召整,不行,遂誣構之”。劉整向臨安朝廷申訴,也毫無結果。此時劉整又聽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訊息,南宋的向士璧、曹世雄兩位大將,被陷害而死。劉整不是岳飛,此時他考慮的肯定是個人的利益得失,而他的面前只剩下兩條路,一是坐以待斃,二是背叛朝廷,他選擇了後者。

根據史書記載,劉整投降後,充當了攻打南宋的急先鋒,他還積極為忽必烈出謀劃策,提出了滅亡南宋的戰略方針。歷史學家王曾瑜先生對劉整投降元朝後的作用,作出了很高的評價,“宋元戰爭後期的關鍵決策人物,不是伯顏,而是降將劉整”。劉整為元朝訓練一支強大的水軍,並促使忽必烈調整戰略方向,是南宋滅亡的關鍵人物。

兩個鄧州人,左右了宋朝的命運

網路配圖

那麼劉整都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件事,獻策取襄陽。1267年,劉整入朝,在覲見忽必烈時說道:“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扞蔽。”劉整認為要滅南宋,必須先取襄陽,不過他的建議遭到了朝臣的反對。然而,忽必烈卻認可了劉整的策略,他任命劉整為鎮國上將軍、都元帥,領兵圍困襄陽城。

第二件事,訓練元朝水軍。眾所周知,水軍是南宋的強項,可是在襄陽之戰期間,劉整負責元朝水軍的建設,他“造船五千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畫地為船而習之,得練卒七萬”。襄陽被攻破後,劉整再度獻策,“襄陽破,則臨安搖矣。若將所練水軍,乘勝長驅,長江必皆非宋所有。”

之後,元朝的水軍順江而下,一路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丁家洲之戰、焦山之戰中,大破南宋水軍,最終滅掉了南宋朝廷。劉整叛宋反映出了當時的南宋朝廷內部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並非想當叛徒,但卻成了叛徒。

投降元朝後,劉整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他提出的戰略方針,都被採納。元朝重用降將劉整,最終消滅了南宋。而南宋直到滅亡時,依然內亂不止,朝廷內部矛盾重重。

人們不可能身臨其境的跳入歷史,讀懂他的全貌,而每個人因切入的視角不同也很難對歷史人物作出完全公允的評價,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王堅和劉整都在歷史長河留下了足跡,並左右了所處的時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