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唐有安史之亂,清卻克己慎獨:同樣是封疆大吏為何走向不同的結局

2021-12-15由 雜談闊論 發表于 歷史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那麼容易犯上作亂呢?

唐有安史之亂,清卻克己慎獨:同樣是封疆大吏為何走向不同的結局

泱泱華夏5000年,封建帝制發展幾千年各種不合理的事物都有很長的糾錯空間,所以到了滿清督撫造反的時候就沒有發生過。

再來說說節度使得由來。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即節排程的軍事長官,初設時負責管理排程軍需的支度使,同時管理屯田的營田使,主管軍事、防禦外敵,唐朝天寶後,又兼所在道監督州縣之採訪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到唐朝後期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獨攬大權的地步,舉例唐玄宗時期邊鎮十節擁兵四十九萬,而中央禁軍不過十二萬人,典型的外重內輕。說白了,唐朝的節度使就是地方上實實在在的“一把手”、“土皇帝”就是要人有人、要權有權、要錢有錢。節度使們要不要造反,全看唐朝中央的威信,和節度使們自身的忠誠度。

唐有安史之亂,清卻克己慎獨:同樣是封疆大吏為何走向不同的結局

唐玄宗後期,朝廷被李林甫、楊國忠弄得烏煙瘴氣,安祿山有了可趁之機。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的威信一落千丈,更多的節度使動起歪心思,紛紛做起土皇帝,還搞起了世襲。“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朝廷討伐一個節度使,下一個可能是自己。所以朝廷出兵討伐叛逆都是畏手畏腳一度都任由事態發展,於此形成惡性迴圈。

清朝的總督就沒那麼大權力了,總督名義上是中央派出“節制各省軍政”,實際上,節制不了。因為各省名義上的一把手,政務、財政是“巡撫”,軍隊是“提督”或“將軍”。巡撫雖然品級上比總督低半級,但是巡撫卻不是總督的下屬,政務和財政,總督要跟巡撫扯皮。

提督和將軍品級有時候比總督還要高半級,提督和將軍更不是總督的下級。要節制軍隊,總督還得跟提督或將軍扯皮。

唐有安史之亂,清卻克己慎獨:同樣是封疆大吏為何走向不同的結局

平時,總督就是帶著“節制”的名義,幹著“扯皮”的活計,根本做不到“自己拍板”,遇到強勢的巡撫,甚至能把總督整得服服帖帖。遇到戰時,朝廷會特意強調一下“某某總督節制某幾省軍政”,讓各省提督、巡撫聽從總督統一排程。但是,這也要看總督做什麼,遇到不合理的,巡撫、提督完全就不聽話,甚至一紙奏章就會上奏朝廷。這樣的總督有什麼資本造反呢?

一個地方擺上總督和巡撫兩個封疆大吏,這一招實在很妙“一山不存二虎”,總督和巡撫都想說了算,往往都要鬥得不亦樂乎。而這也正是古時帝王和現今一些領導者很想看到的局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