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天下苦濾鏡久矣,為何濾鏡仍能頑強生長?

2021-11-26由 澎湃新聞評論 發表于 歷史

天下苦濾鏡久矣,為何濾鏡仍能頑強生長?

作者 |王琳

“種不完的草,避不完的坑”“網圖和現實的差距有多大?不說一模一樣吧,簡直毫無關係”“國民種草機正在變成濾鏡粉碎機”……日前,有網友吐槽稱,小紅書使用者釋出的景點圖片濾鏡太重,實地探訪後落差較大,感覺被深深欺騙了。這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相關話題衝上熱搜。

天下苦濾鏡久矣,為何濾鏡仍能頑強生長?

天下苦濾鏡久矣,為何濾鏡仍能頑強生長?

對此,小紅書官微發文致歉稱,部分使用者存在過度美化的情況,將嘗試推出景區踩坑榜等,便於使用者獲取更多元的資訊。

其實,濾鏡不僅存在於照片和影片,也存在於文字和音訊。從“蘿莉變大媽”到“摳腳大漢變嫵媚佳人”,濾鏡賦能的過度美化,也並不是小紅書一家的事。開啟我們的手機看看,還能找到拒絕濾鏡的網路社交平臺嗎?甚至更進一步,還能找到不支援濾鏡功能的智慧手機嗎?

天下苦濾鏡久矣,為何濾鏡仍能頑強生長?

真正問題也許是:天下苦濾鏡久矣,為何濾鏡仍能在一片爭議和反抗中頑強生長,且蔓延全網?一是部分使用者有此需求,二是平臺和自媒體受益其中,樂見“濾鏡驅逐真實”。

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已很難擺脫“濾鏡”帶來的焦慮與失落。從線上到線下的顏值焦慮、身材焦慮,不知養活了多少寄生於此的網紅主播,也不知多少網民為免於“社死”不得不隨了濾鏡濫用的大流。而更多的普通人,仍被困在由各色濾鏡組成的“鏡城”中掙扎並尋求突圍。

所謂突圍,也並非是要用真實驅逐濾鏡,而是要對照法律看濾鏡,跳出濾鏡看真實。

對於以“使用者生產內容”(UGC)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社交平臺,首先要區分使用者分享資訊與自媒體應邀釋出廣告。網際網路廣告也是廣告,自媒體廣告同樣還是廣告,不管它的釋出是藉助了“使用者生產內容”,還是“使用者分享資訊”的形式。

以帶貨、轉化率、傳播度為指標的自媒體資訊,只要收取了來自甲方的廣告費用,不論這種費用以何種名目發放,都是廣告認定的重要指標。

而一旦進入廣告領域,就應受《廣告法》的約束。一方面,廣告內容必須真實,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另一方面,對平臺和自媒體來說,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

這也就是說,一些景點在推廣營銷的廣告中使用濾鏡,只要未確保內容真實,或未明確標識“廣告”的,均存在法律風險。

當然,對於那些非廣告的使用者分享,則要具體看待。有些對比圖,與景深、視角、光影運用等有著更緊密的相關,它區分的是攝影者不同的拍攝技巧與藝術修養。應當承認,相同的景點,也能拍出不同的照片;相同的照片,也能看到不同的美。因人而異的技術和審美,正是使用者生產內容的源頭活水。

但這次,小紅書以嘗試推出景區踩坑榜,來應對濾鏡下的過度美化,這種挑動使用者挑刺使用者的大招,著實充滿智慧。它既迴應了公共輿論場上的質疑,又強化了自身的內容生產,還成功把部分責任甩給了使用者。

仍要提醒的是,對於小紅書等平臺來說,踩坑榜的嘗試固然可行,但要順利實現“鏡城突圍”,千萬別再踩法律所明文禁止的坑。至少,那些充滿濾鏡的營銷廣告,得治理治理吧?

編輯|王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