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2021-11-25由 科技導報 發表于 歷史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InSight

(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意為利用地震勘測、地質測量與熱傳導的火星內部探測,中文一般按英文縮寫譯為

洞察號

)是美國宇航局發現計劃的一部分,也是火星探測計劃的組成部分。

洞察號的任務

洞察號

的任務是向火星表面發射一顆火星地質物理研究的著陸器,利用地震儀等裝置對火星內部進行立體化探測研究,

主要目標是研究火星內部地質結構

,透過對火星核、地幔、地殼的大小、厚度、密度等進行探測,找出與地球地質狀況的異同,由此探究太陽系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

儘管

洞察號

的研究是透過火星開展的,但對於

太陽系類地行星40億年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著陸器

美國20世紀70年代發射的

海盜號

探測器裝有地震儀。

海盜2號

探測到著陸器所在地火星地殼厚度為14-18千米。

海盜2號

地震儀探測到了來自火星風的振動,補充了氣象學的結果。

阿波羅計劃

登月時也攜帶了月震儀,為

月球地震學

提供了許多資料,包括髮現了月震。阿波羅月震臺網一直執行到1977年,至少探測到28次里氏5。5級的月震。

洞察號

的一個任務便是

比較地球、月球和火星的“地震”資料

以瞭解更多資訊,尋找一個最為基本的科學問題的答案:

固體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洞察號

採用的技術與以前的探測器相似,但更加精準可靠。

這些儀器將測量火星表面以下的結構、物理和化學特性,探測固體行星形成過程的“指紋”,以及測量行星的“生命體徵”,包括

“脈搏”

(地震學)、

“溫度”

(熱流探測器)和

“反射”

(精確跟蹤)。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著陸器防熱外殼組裝

洞察號攜帶的儀器

洞察號

探測器採用了

鳳凰號

著陸器的設計方案,可以節約時間和成本。

探測器總重量694千克,含巡航級、防熱外殼、著陸器、推進劑等。

一般將著陸器直接稱為

洞察號

,重量為358千克,尺寸為6。0×1。56×1。0米,配備兩個可摺疊的太陽能板,展開後寬度約6米。星上裝置等由

太陽能電池

鋰電池

提供,功率600瓦。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著陸器

洞察號

可謂是一個

多國合作

的專案,安裝的儀器分別來自於美國和歐空局,主要有:

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SEIS),由法國航天局(CNES)提供,法國、瑞士、德國、英國等共同參與制造;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提供的向量磁力計,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提供的輻射計和熱流探頭;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RISE),由噴氣推進實驗室提供;溫度和風監測儀(TWINS),由西班牙天體生物學中心製造;鐳射逆向迴流器(LaRRI),由義大利航天局提供;儀器機械臂(IDA);儀器部署相機(IDC);儀器上下方相機(ICC)等。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RISE

可防風的地震測量儀

靈敏度

極高,足以“感知”

尺度為氫原子半徑的地面運動

,記錄火星震或隕石衝擊所引發的震波;溫度測量裝置可透過錘擊到達火星地下3米或更深處,測量

火星核心釋放的熱量

;而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可以透過火星與地球間的無線電傳輸,來評估火星繞軸旋轉產生的擾動,用以提供

火星核心大小

的線索。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剖面圖

另外,

洞察號

還配備了

兩顆13。5千克的

雙胞胎迷你衛星

,它們也是

首批

進入行星際空間的立方體衛星,在

洞察號

著陸時,把

遠距離遙測結果

直接發回地球,提供中繼服務。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的伴隨立方星

洞察號

裝備的兩臺相機則進行天氣方面的測量工作。

洞察號著陸火星

2018年5月5日,

洞察號

在范登堡基地由宇宙神V型火箭發射。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發射

為了確保

洞察號

成功進入、下降和著陸火星,工程師們在接近段開始緊張的準備工作。時間大約在

洞察號

進入火星大氣層前60天開始,一直持續到其進入火星大氣層。

主要操作包括最後的軌道修正,對

洞察號

進入火星的軌道進行

最後調整

,必要時更新通訊和電源的控制軟體;頻繁的遙測工作,監視洞察號位置,確保準確啟動制動系統。然後啟動進入、下降和著陸軟體,更新引數。

2018年11月26日上午12時,

洞察號

登陸火星。

著陸前,

洞察號

著陸器需要穿過火星稀薄的大氣層,首先是防熱外殼減速階段,在下降過程中,防熱罩被加熱到1500°C。

距離火星表面11。1千米時(此時速度約385米/秒)展開降落傘。幾秒鐘後,防熱外殼從著陸器上脫落,洞察者支腳伸展,並啟動著陸雷達。

當下降速度降到約60米/秒、高度下降到1100米時,拋掉後保護殼,同時啟動反推固體火箭。

最終,

洞察號

以大約每秒2。2米的速度降落,

準確降落地為一個叫

極樂世界

(Elysium Planitia)的地方,著陸點為火星北緯4。5°,東經135。6°。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著陸位置(偏右)

記錄到火星風

洞察號

著陸器降落火星後,

溫度和風監測儀氣象套件

TWINS

)和

磁強計

開始投入使用。部署和除錯其他地質科學儀器大約需要延遲3個月。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溫度和風監測儀TWINS

由於接近赤道,

洞察號

太陽電池板全部展開後,產生的電能高達4。6千瓦時/火星日,

創造了火星著陸器的新紀錄

這個電能足以支援各儀器開展正常探測工作。

12月7日,

洞察號

用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記錄到火星風的聲音,雖然聲音相當低,卻是

人類首次記錄到火星風的聲音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洞察號著陸後發回的第一張照片

2

018年12月19日,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由機械臂部署在火星表面,在2019年2月4日除錯後,開始全面投入使用。

2019年2月12日又部署了

熱流和物理特性包

。2月28日,熱流與物理特性包開始挖掘火星表面。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熱流和物理特性包

熱流和物理特性實驗任務失敗

探測器配備的挖掘器名為

鼴鼠

,計劃在此後2個月間挖掘

最深5米

的深度。但到3月7日,

鼴鼠

只向前伸了約35釐米,即離開其結構的四分之三。

按計劃,必須達到地面以下

至少3米

才能開展有用的研究,地面技術人員試圖找出其工作不良的原因並研究解決方案。

這期間,

洞察號

探測到了

第一個火星震

,在2019年9月又發現了不明原因的

磁脈衝

磁振盪

訊號。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鼴鼠挖掘器

2019年10月,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鼴鼠

挖掘器不能向縱深掘進,可能是由於火星土壤無法為挖掘器四個支腳提供足夠的摩擦力,導致

鼴鼠

反向轉動形成寬坑而不是挖得更深。

他們嘗試了釘扎的方法,即將鏟子壓在

鼴鼠

掘進孔壁的一側以增加摩擦,但這個方案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經過各種努力,2020年6月,

鼴鼠

挖掘器終於鑽進了地下,但很快又反彈回來。

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法

,以使

鼴鼠

鑽地更深,

但最終嘗試

沒有成功

2021年1月9日進行了最後一次挖掘嘗試,估計最後只掘入地下約43釐米,遠

遠達不到可以開展研究的深度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鼴鼠的最後努力

2021年1月14日,由於著陸點的土壤性質與儀器設計不能很好配合,

熱流和物理特性實驗任務宣告結束

洞察號,且聽風吟 | 火星探測簡史

正常的表層下熱流實驗示意圖

洞察號對一年工作的總結

2020年2月24日,

洞察號

對一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

研究發現火星存在

活躍的地震、旋風式塵暴和磁脈衝

宇航局根據

洞察號

獲得的新資料,發現著陸點的火星磁場比先前想象的強10倍左右,而且具有較大的波動性。

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溫度和風監測儀仍繼續執行。

按宇航局最新的計劃,

洞察號

在火星表面任務將延長兩年,直到2022年12月底。

本文未註明來源的圖片主要引自美國國家宇航局網站

作者簡介:李成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