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2021-11-23由 蕭規曹隨 發表于 歷史

引 言

在古代封建王朝貨幣體系的發展經歷了

"銅錢時代、紙幣時代、白銀時代"

三大階段。15-16世紀的世界處於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海外貿易的興起、西方勢力的東漸,使世界各地形成了促使跨地區交易網。隨著中外貿易的日益興盛,源源不斷的白銀貨幣注入了中國社會之中,明代中後期白銀作為貨幣本位在中國確立了下來。

封建王朝時期,由於重金屬資源開採和提煉技術的落後,中國的白銀資源是極度匱乏的,很難滿足市場流通的需要,因此白銀一直沒能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而到了明朝後期,中國卻能以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並建立起一種銀錢並用的體系。究其原因,並不是技術的革新,而是與晚明海外貿易的興盛和大量白銀的內流的關係是分不開的。而這內流的白銀也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1:漢代五銖錢)

一、明中葉以前白銀的發展情況

漢武帝造

"五銖錢"

之後,中國古代就以銅錢作為本位貨幣,進入到

"銅錢時代",

一直持續到隋唐年間。及至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世界貿易的興起,傳統的銅錢由於自身的缺陷性已經不能滿足貨幣的本質要求了,於是出現了便於攜帶、數額巨大的紙幣,如北宋仁宗年間興起的

"交子"

。經過宋代的實踐之後, 紙幣到了元代便逐步成熟。元世祖年間頒佈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使中國進入

"紙幣時代",

紙幣取代銅錢成為中國的主要通貨。

北宋時期,白銀就已經成為官方和民間認可的合法性貨幣了,被用來交納各種賦稅。宋室南遷後,商品經濟在江南地區迅速發展,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形成,白銀的使用滲透到商業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白銀的合法性進一步得到認可。

金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卻是中國古代用銀史上的重要時期,中國的第一種白銀鑄幣

"承安寶貨"

即為此時鑄造流通。金代也是白銀、銅錢、紙幣同時流通的時期,白銀在貨幣流通領域的作用進一步加大。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2:宋代紙幣——交子)

元代因為受到西亞的影響,一直將白銀作為貨幣使用。

"元寶"

就是起源於元代早期的一種貨幣,其以束腰形狀,扁平如祛碼的形式開始出現。元朝對中國的幣制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變革,即以白銀為價值的尺度,以銅錢和紙幣為基本支付手段的貨幣改革,逐漸形成大額用銀、小額用錢的貨幣形式,為白銀在明朝中葉以後成為正式貨幣,確立銀本位貨幣體系奠定了基礎。

萬曆九年 (1581年) , 張居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一條鞭法"

的財稅改革,將所有的賦稅徵收方式以白銀為標準的法令確定了下來,完成了白銀本位貨幣的轉變。“一條鞭法”的實施,

是白銀在明朝完成貨幣化的標誌

, 也代表以中央政府信用為基礎的紙幣制度完敗於銀本位制, 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之後數百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3:銀元寶)

二、晚海外貿易與白銀內流

15世紀

新航路的開闢

,航海探險和開通東方貿易新航線的熱情極大擴充套件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國殖民者的視野。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達·伽瑪完成印度洋的探險後,葡萄牙人佔領了印度西海岸的貿易港口果阿、交通咽喉

馬六甲海峽

,以及號稱香料群島的美洛居群島。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4:新航路開闢)

馬六甲歷來是中國與南洋貿易的重要中轉港,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葡萄牙人佔該地後,

迅速成為了葡萄牙人在東方的軍事要塞和國際貿易基地

。葡萄牙人將掠奪來自東南亞等地的特產轉賣至中國東南沿海,用從日本掠奪而來的銀錠購買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土特產,交易之東南亞及歐洲地區。這種三方貿易每年可為葡萄牙人帶來至少300萬葡元的利益,同時也行成了晚明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

葡萄牙-東南亞,日本-中國-東南亞,歐洲

西班牙較之葡萄牙國力更為強大,在晚明白銀輸入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西班牙在佔領了菲律賓後,

將馬尼拉作為與中國貿易的樞紐

。由於葡萄牙人獨佔了對日本的貿易,西班牙人便致力於中國貿易,他們把中國商品從菲律賓運往墨西哥,又把美洲白銀運回馬尼拉交換產自中國的特產。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5:馬尼拉大帆船)

西班牙從美洲開採白銀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往東運,抵達歐洲,但其中的大部分仍從歐洲流入了中國;另一條是西運,透過

"馬尼拉大帆船"

橫跨太平洋抵達菲律賓馬尼拉,到了馬尼拉,白銀用來購買中國商品,然後由中國商船運往大陸。形成了一道

"銀河"

將美洲的殖民經濟和中國的東南沿海經濟連成一線。

這條流動的“河”造福了許多西班牙人和中國人,對來自福建的貧窮華人而言,馬尼拉是座“金山”。 但流動的白銀同樣困擾著許多人,西班牙王室的官員常常抱怨:“這筆財富全落在中國人手裡,西班牙沒分到,致使國王收不到關稅。”更為重要的是,

馬尼拉成為歐洲經濟與中國經濟接合的軸心,十七世紀東西兩半球的匯合之處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6:海上馬車伕——荷蘭)

當西班牙、葡萄牙忙於瓜分世界時,尼德蘭成為了歐洲最先進的航海國家,被後世人們稱為

"海上馬車伕"

,並且迅速打破了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貿易的壟斷地位。1602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

成立了,他們憑藉先進的理念和全民的參與很快締造了一個龐大的海上貿易帝國。

在剛剛進入尚在西班牙、葡萄牙控制的中國貿易網路時,荷蘭人就對當時歐洲人統稱為

"印度貨"

的中國商品抱有極大的興趣。1600年,荷蘭人範·內克率領六艘帆船前往東方,目的是伺機開啟進入中國的貿易通道。他們進入中國廣東沿海,並想仿效澳門的葡萄牙人,在中國沿岸建立一個貿易基地,但是遭到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反對和驅逐。

荷蘭人一直夢想在中國得到立足點,1623年在

取得臺灣

為先進基地後,很快便發展成為了荷蘭進口中國產品的穩固貿易基地,之後迅速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中轉港。荷蘭人在十七世紀的貿易中,向亞洲輸入了大量的白銀。從1610年到1660年這50年間,荷屬東印度公司各總部所核准的輸出量,逼近五千萬荷蘭盾,等於將近1000噸的白銀流入了中國。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7:鄭成功收復臺灣)

就這樣,中國捲入了全球化的遠洋貿易之中,走向了歷史上著名的

"絲-銀"對流時期

,世界各地的白銀進入中國市場。 史料記載,從15世紀80年代17世紀前半期,世界各地的白銀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殖民者之手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1。5億兩。

三、白銀內流的影響

地理大發現將世界聯絡在一起,白銀開始作為國家貿易的主要結算方式和世界貨幣的基礎,白銀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貨幣的體系的白銀化。

海外白銀的大量輸入

改變了明朝貨幣的流通模式

,促使明朝政府不得不順應時代潮流,以一條鞭法為代表的賦役折銀正是白銀貨幣化的政治應對。這也促進了中國國家模式的雙轉型:

從內向型農耕經濟向外向型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濟的轉型,從古代社會結構的國家模式向近代社會結構和國家模式的轉型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8:明末資本主義萌芽)

不論是在事實上還是國家制度層面上,白銀作為明代國家的本位貨幣已經確立,明代貨幣體系順利完成了從

以寶鈔為本位貨幣體系向以白銀為本位貨幣體系的轉變

。顯而易見,這一轉變過程得以實現的連線媒介是明代國家財政,賦稅制度的變遷與白銀貨幣化的完成。以財政為導向的貨幣體系至此初步形成。明代白銀合法地位的再次確認和白銀貨幣化的完成,

是中國貨幣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

海外白銀的大量輸入,使得晚明中國實現了貨幣的白銀化,此時,海外貿易的擴充套件讓中國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中。傳統時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己無法滿足無論是國內市場,抑或是國外市場對商品流通量的需求。近代化的商品經濟和地區性市場開始出現於晚明江南以及華南的發達地區,白銀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同樣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也最終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9:明末危機)

全國性貿易網路的迅速繁榮,加快了商品的流轉速率,嘉靖、萬曆時期的國內市場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擴張,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農村集市和市鎮經濟為主的基層市場產生了相當規模的貨幣需求,以

支撐日益頻繁的大宗貿易和零售貿易

,此時注入該體系中的海外白銀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推動劑。

白銀繁榮於大明王朝之際,無意之間,也埋下毀滅的種子。

首先,白銀的廣泛流通、國家貨幣發行權的下移,重地危害到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在白銀的帶動下,明代經濟與世界經濟產生高度的關聯性,明朝貨幣經濟對世界性白銀需求和供給產生高度的依賴性,一旦發生內部和外部的迭加性危機,基於國家官僚體制的僵化,社會必將喪失應對能力和手段。

其次,白銀一直未被鑄成硬幣,銀兩、碎銀和外國銀元充斥於市場中,而國家實際上又未統一銀兩的重量和純度,以及未規定流通中的白銀規格,造成了晚明貨幣制度和體系的空前混亂,而此種

混亂的幣制滯後了中國經濟金融的變革

,國家財政的萎靡不振通貫於明清兩朝。

晚明中外貿易的發展下的白銀內流及其歷史意義

(圖10:小農經濟)

後,白銀大量流入以及白銀購買力的提升所導致社會通貨緊縮問題異常嚴重

,市場中流通的白銀實際上嚴重不足,銀貴物賤的情形和白銀貨幣的醫乏是這一時期的常態。影響到了社會的平衡性和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政府在白銀依賴中喪失了貨幣的主權,相當於放棄了整個經濟。富室豪右和權貴官僚等寄生階層從白銀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進而支配著整個世界。

結 語

晚明時期海外白銀的流入中國,源於明代社會經濟整體的發展繁榮,這不僅是中國自宋代以來海外貿易昌盛的結果,也是實物經濟轉向貨幣經濟的需要。白銀充斥於晚明國家與社會的各個層面,貨幣經濟的成熟刺激了經濟生產的發展,同時社會結構也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白銀貨幣的持續流入雖然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也奠定了前現代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地位,但實際上這種優勢卻是建立在病態的根基之上。中國銀本位貨幣體系是建立在白銀源源不斷流入的基礎上的,這使得商品貨幣化的程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而一旦這樣的流入遭遇衰竭,那麼對於明代經濟也將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白銀的流行是由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所決定,也可說是民眾的自主選擇。但是多數人始終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銀並非大明王朝的主動選擇,而是皇權與市場博弈之下的無奈結果。白銀流入的衰減似乎確是明王朝崩潰的原因之一,但是傳統中國無法走出的制度慣性,才造就了中國最終要被堅船利炮“轟出中世紀”的命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