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萬萬沒想到,“解手”一詞居然還有這樣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嗎?

2021-11-21由 歷史四點半 發表于 歷史

對於現代人來說,“解手”一詞所表述的意思已經是再常見不過了,可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

要細說起來,還得從600多年前的明朝說起。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回頭看看自己曾經吃過的苦,那是一個記憶猶新呀,心裡也是無限的恐懼。

萬萬沒想到,“解手”一詞居然還有這樣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嗎?

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再重溫他的過去,開國不久就制定了一系列專屬於朱家的特權制度。其中最重的就是,把自己的兒孫全部都分封到各個地方,去做藩王,做土皇帝。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死了,六年後,朱元璋死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等到建文帝時期,明朝江山基本上已經穩固,這些個藩王的勢力也在日益壯大。建文帝自身沒有什麼依仗,也沒有什麼家世顯赫的孃家人,所以各個藩王的勢力對他來說就是很大的威脅,為了自己的皇位,決定削藩。

萬萬沒想到,“解手”一詞居然還有這樣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嗎?

1399年,建文帝以防邊為名,在燕王朱棣的封地內部署兵力,還把燕王的護衛精兵調到塞外戍邊,明眼人一看就是要對燕王動手。於是燕王直接揮軍南下,起兵反抗。史稱“靖難之役”。

就這樣,一直到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應天並自立。明朝統治階層內部的戰爭才算告一段落。

因為連年的戰亂,再加上明朝建立初期,多地都出現多次的洪水等自然災害。同時伴隨著的還有蝗災不斷的為禍中原地區。中原地區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走的走。放眼看去,中原地區很多地方出現有地無人種,有房無人住的荒蕪景象。

在洪武十年時,朱元璋就把很多人口劇減的州、府進行了行政降格。像開封就由上府降為下府。有些直接降成了縣。

萬萬沒想到,“解手”一詞居然還有這樣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嗎?

當“靖難之役”結束後,獲勝的燕王朱棣對原忠於建文帝百姓可謂是殺無遺漏,有些地方的族譜中曾言,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尤其是河北,河南,山東一帶,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到了朱棣當政時,中原地區的荒涼局勢只重不輕,當地的百姓非死即逃。

為了應對這一狀況,明朝當局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移民活動。

從人口稠密的太原府、平陽府,遼州、沁州、潞州、汾州等地,以“分其丁口”的辦法進行移民。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就是當時最大的移民“點行地”,出發地。

到了1417年,共從山西向外地移民十七次,每次遷移都多達近千戶,累記移民達百萬之眾。

萬萬沒想到,“解手”一詞居然還有這樣的歷史淵源,你知道嗎?

沒有誰願意主動離開自己的家鄉,很多百姓都被迫在官府登記造冊,統一時間移民。為了防止有人在中途逃跑,遷移中都是用長繩綁住雙手,連成長串,跟押解充軍流放犯人差不多,無非是沒有腳鐐刑具而矣。

在押解移民的路途中,雙手被綁,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須要向押解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大小便”。這樣,長途跋涉中,這話用的人多,次數多,也簡化成了,我要解手。

“解手”一詞也就應運而生,得到廣泛流傳,乃至在今天還在使用。

但無論怎麼說,語言的演變都脫離不了歷史,語言的變化也從一個側面讓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歷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