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2021-11-19由 小豪聊歷史z 發表于 歷史

東漢末年

:(184年—220年),靈帝將各州刺史改州牧。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加上十常侍橫行朝野,又有天災、瘟疫的雙重打擊。於是爆發起義,最著名的是黃巾之亂。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州都有豪強割據。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冀州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10餘年間,徒眾達10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

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訊號。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命於三月五日同時起義。

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36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史稱“黃巾之亂”。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各地豪強地主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起義初期

,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鉅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

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以致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潁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

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3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5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於下曲陽兵敗陣亡,10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

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佔領漢中,切斷與朝廷的關係。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189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爭又起。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的弟弟陳留王劉協。

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幷州丁原帶兵增援。

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

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併火燒舊都洛陽。其間,關東聯軍只有孫堅、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

東漢末年,三國紛亂(1)

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由於篇幅過長 作者決定分為幾期問大家介紹這個特殊時期 ,有喜歡的朋友 麻煩您給個關注,作者萬分感謝[祈禱][祈禱][祈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