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2021-11-18由 盧邑趙福平 發表于 歷史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千里齊長城起源於濟南市長清區孝裡街道的廣裡村北,然後爬山越嶺,一路向東,經過孝裡、雙泉、歸德、馬山、等街鎮,最後在萬德街道的釘頭崖,出長清區至泰安境內。

長期以來,史學界一致認為在長清境內的齊長城有主線(北線)、複線(南線)之說。主線、複線的走向簡單講就是從雙泉鎮滿井峪村南的石小子山附近開始分開,主線繞馬山的西、北、東三面向東南走,複線繞馬山的南面向東南走,最後兩條線在長清區東南方向的三岔溝重新複合交匯在一起。

遺憾的是,從官方到民間,從紙媒到自媒,關於齊長城主線複線的分叉點,都沒有真正詳細的資料記錄和留存,圖片影像資料更是沒有。有關齊長城的地圖更是沒有標出這樣的內容,檢視衛星地圖,也看不出任何有價值的資訊來。這不免讓人心生疑問,這個三岔口究竟存在不存在,存在的話到底在哪座山上的哪個準確位置?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2019年的秋後,筆者就和著名攝影家曹建民先生、文物保護專家韓特先生橫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時間到了2020年12月23日,我們三人終於驅車踏上了尋找齊長城三岔口的探尋之旅。

多年的圖片拍攝及古蹟考察,使我們對齊長城西線大部分割槽域比較熟悉,平時對這個三岔口位置的研判,也基本取得一致,那就是這個位置一定在濟南市長清區雙泉鎮滿井峪村南邊石小子山以東不遠處。車子沿著滿井峪村南的一條硬化路面走了一段時間後,就來到了石小子山的西北腳下,再往前走,完全成了土路。好在這條土路車還能行,經過一番陡緩回覆,曲折艱難的駕駛,車子最後在一個比較平坦的空地停了下來。向四下裡觀察,發現這個地方的海拔比較高,大約已走到整座山高度的四分之三左右,也就是說,這個地方離山頭不遠了。

聽滿井峪村村民孟憲成介紹,我們停車靠近的這座山叫青黃山,也稱草帽子頂。之所以叫青黃山,大概源於此山山陰林木蔥綠,而山陽雜草枯黃的緣故。至於此山還叫草帽子頂,應當說這座山的形狀非常像一頂人們常戴的遮陽帽的模樣。

據以前所瞭解到的資訊來看,齊長城從位於孝裡、雙泉兩個街鎮交界處的石小子山下來後,一直向東走到也就是眼前這座青黃山後,開始轉為向北方向。我們再次商定判斷,齊長城這個主線複線分開的三岔口,一定就在青黃山山頂,也就是“草帽子頂”上。

雖然我們停車的地方到青黃山山頂不算遠了,但山勢陡峭,直接衝頂非常困難。於是我們便沿著一塊狹長的梯田先向西走一段距離後,然後向南,直接衝兩個山頭之間的低凹處爬去。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植樹造林運動的深入開展後,大部分荒山得到了很好的綠化,滿井峪村南所有的山也不例外,這對生態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但相對於尋找齊長城來說,卻是困難重重了。因為茂盛的樹林把整座山遮蓋的嚴嚴實實,別說向遠處瞭望了,就是很近的東西走不到跟前,你也根本看不到。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我們三個於是在密林中莽莽撞撞的向山脊挺進,時間不長,就到達了山脊上,只見一條高大粗壯的齊長城橫亙在山頂稍微靠南的密林中,猶如一條巨龍,不見其首,更難見其尾。這段呈東西走向的齊長城,南北兩面用石頭壘砌,中間填土夯實,高約兩三米,寬約四五米。儘管經過2500多年風雨摧蝕已坍塌匍匐,但看上去仍然雄壯巍然,令人震撼。

由於齊長城的頂部有土存在,所以上面長滿了荊棵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灌木,這些灌木長的密密麻麻,簡直如一堵堵牆,很難向前行走。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當屬葛針芽子,也就是酸棗棵子了,這種小樹渾身長滿了刺,扎著人要麼是道口子,要麼就出血。我們三人的手上、腕上、臉上也都沒有幸免,全都給剌出了血。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齊長城頂子上難走,沒辦法,就只好鑽進稍微北邊的柏樹林中貓腰向東走,因為樹大遮陰的原因,林子中雜草和灌木幾乎長不起來,所以走起來相對就容易些。但只要看到長城頂子上荊棘稀少不耽誤走路的時候,我們就立即爬到齊長城頂上行進,這樣大約向東向上走了一二百米後,發現身旁有一段差不多有十多米長的齊長城城牆儲存相對完好。只見這截城牆高約五六米,寬三四米,由就地取材的石頭疊加壘砌,走到上面發現非常結壯敦實。從這截城牆再向東全部被葛針芽子阻擋,根本走不過去了。沒辦法,只好再次鑽進稍北的柏樹林子費盡周折繼續向山頂攀登。

在經過了一番披荊斬棘,歷盡艱辛的攀爬後,我們終於爬到了這座青黃山的最高處,來到了“草帽子頂”的頂子上。從這兒向四下望開去,蒼山如海,群峰奔湧。西面的石小子山和東面的牛頭山好似一根扁擔的兩端,而這裡恰似扁擔的中間,兩座山離這裡的直線距離差不多都是五六百米的樣子。

只見這個“草帽子頂”由一堆半圓形的岩石構成,而在中心位置有一石頭和山土混合而成的堆積凸起部分,而這個凸起的部分,據我們推斷應是齊長城一個主要烽火臺的重要遺存。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也就是以這個“草帽子頂”為基點,齊長城的主線開始由西至東,轉而由南到北,跨過北付村西的谷地後,向陳溝灣東山爬去。這段主線齊長城同樣修築的粗壯高大,儘管掩映在密林下,尋找觀看起來仍然非常容易。而複線就從這個“草帽子頂”稍微向北一點,向東奔去。只是由於五十年代末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影響,修築較主線偏瘦偏弱的複線齊長城在這個階段損毀嚴重,很多石頭被拿去做了“魚鱗坑”。但從“草帽子頂”向東向下觀看,仍然可以看到一溜由土石混構的凸起部分向東面的牛頭山方向奔去。

在這個“草帽頂子”也就是齊長城南北線相交的三岔口上,拍照、航攝、定位完成後,然後和曹先生、韓先生商定,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從這個三岔口為起點,向東走走這條不太讓人所知的齊長城複線。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隨著地勢的逐漸下沉,複線齊長城城牆卻是越來越清晰壯觀了,走到東邊山上一個較高的位置向西看,發現青青蔥蔥的柏樹林,為南線齊長城留出了一條直上直下非常明顯的通路。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我們繼續沿著這條城牆的痕跡向東走,真實感覺這條城牆的確要比正線矮不少,雖然矮小,但修築風格和特點卻是和正線一樣,也是石築,頂子也是用土夯實,也是沿著山脊偏外一側走向遠方。但這段複線齊長城的頂子完全不像正線那段一樣,頂子上幾乎沒有扎人的灌木,而且也比較平坦,可能是山勢比較平緩及由於走過人多的原因,幾乎被踩成了一條山頂道路。

東邊大約幾十米外就是牛頭山,由於山險崖陡,人下不去,我們不得不撇開這段複線齊長城,只好向東南方向尋路下山了。

此時已是下午近兩點左右的時間,雖然飢腸轆轆,但哥仨沒有感到餓。由於我們的車放在山西面的半山腰上,於是坐上了一位來接我們朋友的轎車,從尹莊村北的環山路向滿井峪方向趕。由於轎車對山路適應性差的原因,竟然爆了胎。好在承包山場的滿井峪村民孟憲成先生幫忙,用他的麵包車把我送到我們原先放車的地方,這才順利的完成了這次艱辛的探尋之旅。

到的雙泉鎮駐地一家飯店裡,朋友早已給定下了飯菜,吃完這頓難忘的午飯一看時間,竟然已是下午三點多鐘,當然這是後話了。

探尋長清齊長城“三岔口”

【筆者和著名攝影家曹建民先生(中)、文物保護專家韓特先生(右)在長清區齊長城北南線三岔口青黃山“草帽子頂”留影】

詩人李曉林先生得知我們三個探尋齊長城三岔口的行程後,立即賦詩兩首對我們以示鼓勵,在此向李先生表示真誠的謝意!

附李曉林先生兩首詩作:

之一

尋找齊長城主複線三岔口記實

盧城三劍客,懿德揚美名。

韓特考古專,榮獲二等功。

高階攝影師,建民與福平。

史海撈金針,非遺永傳承。

重任肩上扛,牢記是初衷。

長城有複線,主復相匯融,

交叉在何處,史冊未載明。

古堞亂石壘,荒坡荊棘生。

尋找三岔口,善罷又豈能。

行至滿井峪,群山列翠屏。

青黃山坡下,輪廓自分明。

攝影光閃閃,考證皆認同。

遺址已確定,欣慰心頭湧。

酬勤乃天道,持之貴在恆。

世上無難事,矢志勇攀登。

之二

贊長清齊長城考察組

保護文物不辭勞,

傳承非遺重擔挑。

探討長城尋百計,

求證岔口累三遭。

岫巖疊嶂祥光照,

山嵐瀰漫白雲飄。

雙腳踏平探險道,

兩手搭起古今橋。

滿井峪前新發見,

青黃山下定座標。

主復兩線銜接處,

定位不差半分毫。

史海釣沉無止境,

山高水長征程遙。

高風亮節三劍客,

建功立業在今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