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二進宮的明英宗之二

2021-11-15由 說歷史的碼農QX 發表于 歷史

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正常情況下,這讓人很容易想起“靖康之恥”中徽欽二帝的遭遇;然而時也勢也,明英宗在蒙古瓦剌部的待遇與徽欽二帝有著天壤之別。

瓦剌俘獲了英宗之後,瓦剌太師也先認為奇貨可居,把他交給了弟弟伯顏帖木兒一家照顧。伯顏帖木兒對明英宗在生活起居上照顧有加,甚至於兩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英宗還為伯顏帖木兒的四個兒子取了漢姓,分別為白、梅、安、梁。甚至於英宗被遣返時,伯顏帖木兒親送英宗到野狐嶺;英宗復辟後,曾遣人探望伯顏帖木兒的遺孀。

當然,瓦剌確實將明英宗視為非常重要的籌碼。土木堡之變後不久,英宗被也先掠至宣府城下,要求英宗敕令守將開啟城門;結果鎮守宣府的鎮朔將軍楊洪拒絕了瓦剌的要求,迫使敵人退去。楊洪這一舉動也為其子楊俊日後被流放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在宣府城一無所獲的瓦剌軍隊,繼續押解著英宗向大同出發。此時鎮守大同的是總兵廣寧伯劉安,具體負責軍事守衛的是都督僉事郭登。瓦剌以英宗之名讓劉安和郭登開啟大同城門,郭登拒絕從命。英宗的隨從錦衣校尉袁彬撞擊城門並大聲哭喊,劉安和郭登出城覲見英宗。在英宗的要求下,劉安和郭登將大同城內的大批金銀細軟獻給瓦剌軍隊,並設宴招待瓦剌軍隊的將領和士兵。劉安和郭登試圖乘著混亂營救英宗,但沒有成功。

與此同時,英宗被俘的訊息傳到了北京城後,皇宮內一片混亂。以徐有貞為首的一些大臣主張還都南京;主張抵抗的兵部侍郎于謙以宋遷都為例,力主抵抗到底。孫太后和錢皇后立刻籌措一批珍寶作為贖金送出,錢皇后甚至將自己的所有私財全部捐出,以使皇帝獲釋。然而,瓦剌的胃口已經被吊起,內部的高層認為可以透過英宗獲取更多政治以及疆土上的籌碼。在這種情形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把備戰禦敵的重任交付給了于謙。隨後群臣奏請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史稱明代宗或景帝(廟號明代宗);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在投降的明太監喜寧的幫助下,瓦剌挾持英宗,進攻至北京城下。京師告急,在於謙的排程下,明朝軍隊和瓦剌軍隊在北京城決戰,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也先率軍退至塞外,數次南下,都因明軍防範嚴密而未得逞。由於戰場上的失利以及政治價值的降低,在伯顏帖木兒的勸說下,瓦剌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將英宗遣返回明朝。

對於英宗遣返回明朝,景帝是持反對意見的。然而於謙認為景帝大位已定,不足為慮。于謙的這一決定,不僅導致了後面的“奪門之變”,也為自己的悲劇命運埋下了禍根。英宗回到北京後,立刻被景帝囚禁至南宮。景泰三年,景帝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在被囚禁的這段時間裡,陪伴英宗的是深愛他的錢皇后。同時,孫太后在這過程中靜觀其變,並悉心保護英宗和廢太子朱見深;孫太后也經常去探視英宗。

景泰四年,景帝的獨生子,也就是新立太子朱見濟不幸夭折,一說是被英宗的追隨者謀害,被封諡號“懷獻太子”。景泰七年,杭皇后崩逝,景帝再無子嗣。

景泰八年正月初,景帝病重,皇儲的問題擺上了議程。十六日,大內傳出訊息,景帝病體康健。眾臣準備第二天在朝會上再議皇儲問題,然而在當夜發生了“奪門之變”。在石亨,徐有貞的密謀並提前徵得孫太后默許下,眾人湧入南宮。英宗大驚失色,以為是景帝派人來取其性命。眾臣拜倒齊呼萬歲,英宗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復位麼?這事須要審慎。”

朱祁鎮復辟當日即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隨後,英宗改年號為天順。景帝被囚禁一個月之後,離奇病逝,英宗配諡號為“戾”;擁立景帝的于謙等大臣也被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

天順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駕崩,享年三十七,葬於裕陵,廟號英宗。臨終時留有遺詔,廢除自明太祖以來嬪妃的殉葬制度。

縱觀明英宗的一生,登上皇位初期在孫太后及一干賢臣的支援下,也算是順風順水。親政後,親信宦官以及自身的失誤,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在被俘之後,利用個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天時地利居然能夠從瓦剌部全身而退。回到大明後,錢皇后陪著他一起熬過了八年的囚禁生涯,並且在老臣的支援下重新奪回皇位。無論從個人魅力以及政治吸引力來說,不能不說英宗確有超人之處。

英宗的事蹟不可謂不令人稱奇。這裡,必須要說的是,生母孫太后在其整個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孫太后僅僅早於英宗兩年駕崩。《明史》中記載“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可見奪門之變是得到孫太后的支援的。同時,《明史》中記載:“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然而,于謙的兒子於勉將此訊息告知他時,于謙訓斥了於勉:“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所以從《明史》記載來看,于謙可能事先知道了復辟的訊息。但是他或許早就明白了孫太后一直以來的態度,所以放棄抵抗罷了。最後,景帝作為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的最高統治者,其個人子嗣方面的缺乏,也是英宗能夠復辟的原因之一。

《明史》評論說:“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可見“奪門之變”只是皇帝之間的更換,從歷史意義上來說,未必如事變本身那麼引人注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