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中秋節萬元一盒的月餅你還是樂意買

2021-11-15由 荊棘小胖聊讀書 發表于 歷史

19世紀,英國學者羅伯特·吉芬在愛爾蘭觀察到一個現象: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災荒,雖然土豆的價格在饑荒中急劇上漲,但愛爾蘭農民反而增加了對土豆的消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吉芬,就把吉芬發現的這種價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的經濟現象叫作吉芬現象,簡單地說就是越買越高。

美國人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處旅遊勝地,新開了一家售賣印第安飾品的珠寶店。由於正值旅遊旺季,珠寶店裡總是顧客盈門,各種價格高昂的銀飾、寶石首飾都賣得很好。唯獨一批光澤瑩潤、價格低廉的綠松石總是無人問津。為了儘快脫手,老闆試了很多方法,如把綠松石擺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店員進行強力推銷等。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徒勞無功。在一次到外地進貨之前,不勝其煩的老闆決定虧本處理掉這批綠松石。在出行前她給店員留下一張紙條:“所有綠松石珠寶,價格乘二分之一。”等她進貨歸來,那批綠松石全部售罄。店員興奮地告訴她,自從提價以後,那批綠松石成了店裡的招牌貨。“提價?”老闆瞪大了眼睛。原來,粗心的店員把紙條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按照正常的供求規律——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為什麼綠松石的價格貴了一倍,卻銷售一空呢?原來供求關係也是有例外的。這與價格上升但需求量卻上升的商品——吉芬商品有著密切的有關係。

為什麼中秋節萬元一盒的月餅你還是樂意買

我們知道,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引起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價格變化,消費者對此會產生兩種心理變化:一是價格上漲則意味著消費者的收入變相減少,產生“收入效應”;二是該商品價格上漲,則消費者會去尋求替代商品來代替價格上漲的產品,從而產生“替代效應”。

運用商品價格上漲,就會產生“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理論,就可以解釋“吉芬”難題了。在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購買土豆的消費支出在大多數的貧困家庭的收入中佔據了非常大的比例,於是土豆價格一旦上漲,造成當地貧困家庭實際收入大幅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更窮的居民不得不大量增加對土豆的購買,這樣形成的“收入效應”是很大的,它大大超過了因為土豆價格上漲而產生的“替代效應”。由此產生了價格上漲,需求量同步上漲的背離經濟學常規的“吉芬現象”。

單就一種現象而言,天底下到處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現象。很多“北漂”的人們選擇在北京城郊結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裡的居住環境比市區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價效比也比較低,房屋一般比較簡陋。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鄉接合部,其背後的原因就是,雖然城鄉接合部的租房價格不斷上漲,但相比主城區而言價格還是比較便宜,對於剛剛在北京立足的年輕人來說,選擇在這裡租房還能享受到相對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價效比並不高。

為什麼中秋節萬元一盒的月餅你還是樂意買

可為什麼有些東西越貴,人們越願意去購買?經濟學家認為,“吉芬現象”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反常現象,是需求規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人們無法迴避的。

例如,天降大雨,地鐵口的雨傘儘管價格較平時上漲,但銷量還在上升,其關鍵原因不是價格上漲,而是由於天空突降大雨,行人急需雨傘遮風擋雨,對價格已經不再敏感。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價格不是高得離譜,人們就會購買。試想如果雨並不是很大,人們可以趕到商店購買的話,小販們的高價雨傘自然就無人問津了。

其實,生活中的“吉芬現象”並不少見。最突顯的就是這幾年來的樓市。房價漲得越來越快,而買房子的人卻越來越多,許多沒錢的人也在想方設法購買,借錢、按揭、攢錢……無不希望自己“有房一族”的美夢早日成真。

為什麼中秋節萬元一盒的月餅你還是樂意買

“吉芬現象”還常常被商家利用。為了迎合部分高消費群體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高價禮品,價格越高,越能夠顯出對送禮物件的高度重視。於是中秋節出現上萬元一盒的月餅,飯店裡出現數十萬元一桌的飯菜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活中,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消費態度,不崇尚時髦,不追趕潮流,這樣才能不被商家所利用,才能避免成為“吉芬現象”的犧牲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