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御史史永安提出的交濟之道是什麼?他又為何提出交濟之道?

2021-11-09由 柴小靜花卉 發表于 歷史

本文系作者柴小靜花卉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御史史永安鑑於先帝時上下否隔,朝政紊亂,提出交濟之道。一方面人臣應當自靖。先帝時,因否塞日久,章奏龐雜連篇累牘無非鱗甲,聚訟紛紜幾成鼎沸,甚至充斥鄙俚之談、戲謔之語。國朝設立言官,欲因事而納言,非欲言而索事。泛而陟之為支,強而聒之為噪,言不由衷,何以聳聽!如今皇上批答及時,對揚不易,惟是洗滌寸心,滋培正氣,不當言則守口如瓶,當言則可批逆鱗,勿顧慮而失可言之會,勿激烈而阻納諫之門。

御史史永安提出的交濟之道是什麼?他又為何提出交濟之道?

先帝朱翊鈞畫像

寧就事而修達意之辭,勿恣意而飾不情之說,是成童得受言之利,而人臣無進言之名。且數年壅結一旦遭逢,希遇曠典,不得不言之時已經來到。另一方面,人君也應當自靖。人君尊為天日,喜則和風淑雨,怒則震霆迅雷,故以草野視明廷則言難,以庸職視聖主則言更難。今皇上勵精聿始,圖治正殷,臨御日親,召對日舉。且溫旨而詢,和顏而受,固受言之第一義。人有瑕瑜,言豈無醇駁?於數十疏而得一疏,就是可採的葑菲;於千百言而得一言,就是可備的藥石。史永安的用意很明顯,希望君臣和衷共濟,聯手締造新政。

御史史永安提出的交濟之道是什麼?他又為何提出交濟之道?

皇帝朱常洛畫像

禮科給事中楊漣有感於二十餘年來,上下否隔,體統廢,嚴替,幾乎不復知有朝廷之尊,若不及時申飭整頓,將來何所底止?因比他特別強調以下幾點:祖宗遺制,自御殿視朝而外,有午門御門之儀,凡機宜要務,與閣部大臣委曲面商,諮諏詳慎,不特傳旨判可否而已。下至庶僚,凡衙門有事者,分管答應,皆得咫尺天顏,躬承揚榷。所以人無不得效其忠,事無不得要其妥……尤願諸臣奏對之時,懇恩垂問,如吏部則問其敘用幾人、特用幾人?務為官而擇人,無為人而擇官。事有不稱,並坐舉主。戶部則問其生財若何、節用若何?監司考成之法無屬虛文,帑藏虛空之故作何料理?

御史史永安提出的交濟之道是什麼?他又為何提出交濟之道?

楊漣故里

進退貴於自決,臣子之節也;黜陟取自宸斷,人主之權也。自邇來章奏寢閣,裁決希聞,凡舉世所號為大奸大貪,與夫頑鈍無恥,公論所不容,朝野所共棄者,雖章滿公車,安然不動。或聞言後奉身而退,似屬見幾。然其有事體重大,須憑勘處;或贓私狼籍,合當追究,以先帝寬仁大度,悉付之不較。故有幸免斥幽之典而悻悻言歸,偶覺斧鑕之條而揚揚自若,故黑白未分,是非安辨……人但謂先帝有辦事之臣,當用而不用;臣獨謂有竊位之人,當舍而不捨。夫用舍原自對立,使不肖者得營窟以蒙面自安,則賢者何以連茹繼登?此邪正消長之機治亂安危之本也。

御史史永安提出的交濟之道是什麼?他又為何提出交濟之道?

楊漣劇照

先帝時,封章多置高閣,於是渺無顧忌言一事而旁及它事,言一人而攙入眾人,或稱其地或稱其官,捉影捕風原其本意,只在邸報之流傳,而不思宸衷之注聽但求其含蓄而味長,不務為明白而易曉,推其語涉含糊人可更換。於是巧者陰用其卸脫,而頑者亦付之不知…今皇上銳精圖治,百官章疏盡入御覽。伏乞申飭諸臣,一應入告之文,務在情詞曉暢,不必連篇累牘,每人直截指摘楊漣的官職並不高,在泰昌、天啟之際發揮的作用無與倫比,忠心耿耿,敢做敢言,目光尖銳,言論犀利,對萬曆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希望泰昌皇帝能夠力挽狂瀾。

御史史永安提出的交濟之道是什麼?他又為何提出交濟之道?

泰昌皇帝劇照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皇帝即位不久,他就關注到皇太子問題。先是從禮科的本職工作出發,提出冊立已經十六歲的朱由校為皇太子,以正儲位。繼而又提出謹慎選擇皇太子身邊的近侍太監,說:

“情以物遷,習與性成,其所漸靡,非朝夕之故也。願陛下加意慎擇,使忠直知禮義者周旋左右,而無令猿巧狼戾者得以雜進耳。”

他似乎已經察覺到朱由校身邊的太監魏忠賢是

“猿巧狼戾者”,希望由“忠直知禮義者”

取而代之。可惜的是,朱常洛在位僅僅一個月,來不及付諸實施。後來的事實表明,楊漣的目光是有預見性的。

頂部